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長盧子

2013-04-22 06:15:25

話說最幸福的北國芬蘭


在歐洲人心目中,芬蘭人大半是酒鬼。調侃芬蘭人的笑話,都繞著酒精打轉。芬蘭人喝酒的目的,只是為了要喝醉。芬蘭警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醉倒在電車上的民眾扛下來。

芬蘭政府曾經以官方專賣、並課徵全世界最重的87%烈酒稅,來加重酗酒的成本。3年前,芬蘭遵守歐盟規定,降了44%的烈酒稅,酗酒的問題更加惡化。據芬蘭福利與健康部去年底統計,酒精首次超越心臟病,成為芬蘭成年男性的頭號殺手;也有10.5%成年女性死於酒精,為害不亞於乳癌。

芬蘭充滿了強烈的反差。在歐洲生活質量調查和英國萊斯特大學公佈的快樂國排名中,芬蘭人的生活滿意度排名都是第二、但芬蘭也是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35至44歲的自殺率竟是歐盟平均的2倍。

有人說這是北歐人的冬天憂鬱現象;也有人說是7.7%失業率惹的禍。不過,和失業率動輒逼近10%的法國、德國相比,芬蘭失業問題不算最嚴重,只是,芬蘭人對失業的恐懼感最深。根據歐盟一項調查,有13%的芬蘭人強烈認為自己在未來6個月會失業,比率高過許多國家,可算是歐盟裡面的悲觀一族。

也就是在此寒冷背景下才能造就《薄暮之光》這樣的灰色調子,才會創造出芬蘭最有名的憤青電影導演郭利斯馬基(A.Kaurismaki)以「芬蘭三部曲」——《浮雲逝事》、《沒有過去的男人》、《薄暮之光》揚名國際。「芬蘭三部曲」裡的冷調、黑暗,呈現的就是快樂與憂鬱、希望與絕望並存的雙面芬蘭。

我們或許會很驚異男主人公的遭遇。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歐洲特別是北歐那塊地方,人人平等,生活節奏緩慢,人民福利高,人與人之間不追求競爭,大家都安居樂業,享受各自的美好生活...我舉的上述例子就能很好的反駁那些烙印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誰叫烏托邦只存在與小說和中學課本里啊!

盧米斯的《北緯60度,冷酷異境》也是描繪芬蘭的憂鬱、失業、酗酒和絕望,是去年芬蘭最賣座的電影。在首映會上,芬蘭駐挪威大使告訴盧米斯,這正是他最不想讓外國人看到的電影,雖然這部電影是今年得到最多國際獎項的芬蘭電影。

「芬蘭成功、福利好、經濟競爭力強,並欲展現它既是現代化歐洲國家,又是年輕嬉皮和科技創新者的故鄉。但是,它必須接受電影背後隱含的現實:中年失業引起的無助、成癮、絕望與墮落。」《金融時報》特派員易筆生寫道。

芬蘭人一向在意別人的眼光。當《金融時報》的芬蘭報導刊出後,各界討論激烈,但沒人罵英國人唱衰芬蘭,除了自我勉勵,需更努力解決這些外人眼中的積弊之外,他們還勸告媒體,下次到芬蘭採訪,記得選個好天氣來,「那個時候,芬蘭看起來要快樂得多。」

芬蘭人陰沉的那一面,跟天氣絕對有關係。Linux創始人托瓦茲在自傳《JustforFun》(只為快樂)中解釋,只要在芬蘭待上一個冬天,就會諒解芬蘭人為何嗜酒如命。

三分之一的國土在北極圈、北緯60度以上的人口,有一半是芬蘭人;一年有一半時間只看到幾小時日光,「早上10點出門天是黑的,下午兩點天又黑了,感覺真的很憂鬱。」芬蘭經濟學者恩德坦言,他在冬天很容易疲倦,提不起勁,感覺整個人都「熄火」了。

男主人公的悲慘境遇也在那北國芬蘭說得通了,在人與人之間的壓迫中,在北國芬蘭沒有盡頭的寒冷中日復一日的絕望,直到失去一切信心和希望,沒有翻身之時。說起人與人之間的傷痛身為天朝人民的我們或許更有感觸,誰叫我們也不比考斯迪南好得到哪裡去呢。

影片帶給人的是無限的絕望,就和芬蘭糟糕的天氣一樣。

最幸福的北國芬蘭的夏天的白夜又是另一番景像。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亞拉亞斯齊向美國企業家推銷芬蘭時,最喜歡這樣介紹:「晚上10點去打球,可一直打到半夜,兩個小時內可同時看到日落日出,這地方到哪裡去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