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王小葉兒

2013-07-16 07:45:44

你是怒放的生命,你是華美的樂章


打字機的字體,打字機的聲音,電影拉開了序幕。
伴隨著輕靈歡快的吉他絃樂,歌聲響起,我們穿越隧道,汽車在行駛。人生就像一條道路,朝向前方。

畫面是溫暖的黃色,隧道的燈光夢幻唯美。
這是一個有意義的開場,接下來,片中兩次乘風而行,在情節和人物內心上,都具有特殊含義。

虛焦鏡頭,漸漸清晰,隔著窗,一個男孩出現了,可以感受到距離感。
伴隨著內心獨白,鎖定了故事的主角和講述者,鏡頭亦以此人為視點人物。
這個男孩名字叫做Charlie(查理), 「have some problems」的類型。他渴望交到朋友,渴望與人交流,他也希望有人看到自己,這是電影故事發展的原動力,電影戲劇性的前提,也是人物性格的支撐點。

六分二十五秒,老師上課提問,
當鏡頭對準主角的筆記本,我整個抓狂了。
平裝書和連載小說的發明者?
他的第一本小說的第三章結尾,用指甲勾住懸崖邊緣的男人,發明了懸崖這個詞。
他是查爾斯·狄更斯。
狄更斯,
熱愛文學的人,很難不愛這部電影。
所以,從那一刻開始,
我知道,這部電影會進入我的生活。

電影的很多情緒會讓我情不自禁想到《登堂入室》。

查理和家人的關係是隔閡的,不舒服的。
查理的父親安慰查理的話,冠冕堂皇,像是說給鄰居家的小孩。
查理的家人是不懂查理的,或說不理解。

查理的姑媽是一個隱形的重要人物,儘管這個人至始至終只存在於獨白與閃回中,但一出場就讓人充滿好奇:
當查理遇到困難,想到的是,或許姑媽會理解自己此時的「痛並快樂」的情緒。
一個講內心的電影,影響主角內心的人自然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在查理的語氣口吻中,這個姑媽應該是「好」的,「善解人意」「親近的」的。接下來也只需要把碎片式的描述拼湊起來。

查理有一個姐姐,按理來說,應該對查理是有幫助的,可是很不幸,這個姐姐不僅幫不上什麼忙,反而會讓查理替她操心。

查理的家庭狀況基本如此。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查理認識了Patrick(帕爾特克)和Sam(珊),他們接納了查理,查理對Sam一見鍾情,並且受邀請去參加了此生的第一個Party。

查理生平第一次嗑藥,
他恍惚地坐在地毯上,
樣子真的迷人極了,
他的幽默細胞,他的敏感,他的善於觀察——
那不是現實裡的他,卻是真實的他。

現實中,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壓抑著自己,恨不得逼瘋自己,忘記了自己真實的樣子,更別說給別人看我們真實的樣子。
那一瞬間,我真的很羨慕。

接下來,查理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Patrick其實是個gay,而男友還是個紅人。
那個「紅人」拼命掩飾著自己gay的身份,很痛苦。
其實,那些受歡迎的人,很容易為了他人的目光放棄自己真實的想法,形成慣性後,很難看清真實的自己。
而那些不受歡迎的人,反而有更多的時間看清自己真實的想法,但是也因此而孤獨,受排擠。

接下來的橋段,解開了我的一個關於片名的疑惑,是關於「壁花」這個詞的。
記得很早之前看過一個港台片,裡面的壁花只的是不受歡迎的人被冷落的人,比如去參加舞會,很多女孩子會被男生邀請跳舞,最後剩下的沒人邀請的靠在牆壁站著的女生就是「壁花」。
所以,直到當Sam告訴Patrick,查理最好的朋友自殺了Patrick向大家介紹查理:
「你審視一切,你洞察一切」——是為壁花少年,點題。
看接下來的故事就豁然開朗了。

有一段情節,印象很深,查理問英文老師一個問題,總覺得翻譯有些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翻譯是最好的,只是想要解釋一下。
「Why do nice people choose the wrong people to date?」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
「為什麼好人總是和不適合自己的人約會?」
「認為值得,所以接受,這就是愛情。」
回答那句,其實有些問題。

有一句常用的英文口語:是「You deserve it. 」
一是「這是你應得的」,引申一下——「你應該得到的」,「你值得擁有的」,「和你匹配的」。比如你努力工作,獲得了一分豐厚的犒賞;比如不懈努力後,得到了某個獎項。有一句化妝品牌的廣告語就叫「你值得擁有」。
二是「你自找」,「你活該」,比如你混黑道壞了規矩。

所以,這句話回答的重點在於某個人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什麼樣的愛情,真的很喜歡這個答案,也很喜歡那個英文老師。

查理覺得Sam是個很好的女孩,他的男朋友根本配不上她,所以想問為什麼她會和那樣的人約會呢?但是正像patrick說的那樣,Sam總是看清自己,總把自己當回事,她潛意識裡可能覺得自己也就只能和這樣的人交往,這樣的人就已經適合自己了;其次,她身邊確實也沒有「好」的人追求他,他也只能得到這個,所以後來,Sam問查理,你為什麼不約會我?英文老師回答的那句話,其實是涵蓋了這兩點意思的。

得到老師的回答後,查理決定讓Sam知道她的價值,她值得擁有更好的,方法是幫助她考上大學。
Sam是個渴望愛情的女孩,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遇到那些爛人,她以為沒有人懂他,但其實查理懂他。
查理的幫助是「由內而外」的,是「治標又治本」的,而「由外而內」的方式,一旦「外」消失,「內」也會跟著消失,而「由內而外」則不會。

接下來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查理稀里糊塗和Punk 瑪麗走在一起,結果卻在「真心話、大冒險」中吻了Sam,於是查理被幾個朋友隔絕了好幾周;Patrick和同性男友的愛情暴露,大打出手,因為幫助了Patrick重新回到了「隊伍」中,並和Patrick 走得更近 ;Sam去上了大學,Sam走後,Patrick的幻覺整出現了,以致於不得不進行心理治療。

原來查理的孤僻的癥結不在於姑媽有一個打她的丈夫,也不在於姑媽給自己買生日禮物時出了車禍,而是姑媽竟然是個性侵幼童的變態。如此看來,有心理問題的成人多半是小時候留下的心理陰影啊。

好在,最後查理走出了陰影,也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因為旁觀固然有它的利處,但是「參與」,可以讓周圍的世界更美好。

結尾,當汽車開過隧道,
整個身體,整個靈魂都跟著飛揚。
如果說第一次三人隧道兜風,讓查理感受到了無限與接納,
那這一次便是感受到了自由,愛與未來。

電影前半部份畫面有一種躁動不安,
音樂巧妙地應和著。
而到了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
音樂又瞬間變成了熱情的主導者,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配樂十分動人,在畫內畫外自由地穿行著。

影片的剪輯也尤為出彩,
party段落,吃蛋糕到嗑藥坐在地上的銜接,搖上——虛——疊——搖下,流暢而也與迷幻的感覺相符合,攝影也很不錯。
幫Sam補習的時間過渡,前實後虛,北京摘條幅;後實前虛,背景掛條幅,很有修辭里「頂真」效果,銜接自然流暢。
這些小細節,真的很迷人,因為量變發生質變,形成了影片的氣質。

對於看慣了傳統劇情片的人,或許很難習慣這樣的敘事結構。
但一部講內心的電影,是很難四四方方的。
就算不是意識流,也應該是像本片一樣,
隨心,流動。

國外的年輕人應該比國內的年輕人更喜歡這部電影,
因為離我們還是比較遙遠,
對於在高中戀愛都會被歸為「早戀」的騷年們,
drugs & sex ,簡直是罪惡滔天了。

而對於早已遠離校園,進入社會的人也很難感受到孤僻的人在學校裡的舉步維艱吧,在他們眼裡很可能是矯揉造作的,小題大做的。

或許自己在高中時的經歷感觸和查理有三分相似,所以深有感觸吧,這真的是一部合我胃口的電影。

這部電影離心很近,也覺得離生命很近。
聽著原聲帶,寫著這篇影評,感覺很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