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個傻瓜--3 Idiots

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作死不离兄弟(港)

8.4 / 434,950人    170分鐘

導演: 拉庫馬·希拉尼
編劇: Vidhu Vinod Chopra 拉庫馬·希拉尼
演員: 阿米爾罕 卡琳娜卡普爾 Sharman Joshi Madhav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3-08-04 23:21:51

當理想主義碰到個性主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十年之後我們再聚,看看誰混得好誰混得差。——一個很老套的話,但是很檢驗人心。天才的命運並非如電影中那樣光明,但是從心態上是更勝一籌。刻板的教育體制最終向天才屈從了,這是電影裡才有的,我們願意看到的積極的景像。歌舞劇的穿插就像女主人公的身份,調和兩個不同價值體系,帶來美好和希望。

Part 1:令人喜愛的蘭徹的一生。

蘭徹,你是我的同學呢,還是更像是一個老師?

電影的開場是一群遊動的精子,通過生物現象,很巧妙的為我們展現了人類社會的競爭。要做第一名,電影裡的『病毒』(工程學院院長的外號)就是這樣要求學生們的。對於會背書會學習的『沉默者』,他就偏愛有加,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在學生會上肆意的對他們進行冷嘲熱諷。這是介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亞社會:大學。進入社會後,不但競爭,還要攀比。十年之前,蘭徹他們害『沉默者』在表彰大會上發言出醜,『沉默者』發誓要讓他們不再小看自己,於是訂下了十年後的聚會。果然,電影倒敘的演繹方式,十年之後的他華麗地出場了,他糾集到了故事的兩位主人公,首先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他有很新潮的手機,開著跑車,西裝革履見老同學,可因為身材矮小、體型虛胖的緣故,華麗的西裝反而襯得他像個小丑一樣。至少,這些物件讓他神氣十足。一比高下?誰在乎?蘭徹早就忘了,他們也忘了,只有『沉默者』還記得這件事,然而蘭徹究竟在何方?於是他們踏上了尋找蘭徹的路。

為了出生,我們就需要賽跑,拼命往前游。這時候我們是一粒生殖細胞。
上學了,我們又需要賽跑,老師都教我們要做好好學生。我們是學生。
工作了,我們還是需要賽跑,向錢向車向房跑。我們是成人。
也許走過了一生,我們還得爭著擠著湧進天堂的大門?

爭奪,競爭,攀比。
但總有人不這麼想。
或者說,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
這個人就是蘭徹。

一個學生一心製造直升機,院長因為他荒廢正規課時而勒令其退學,打電話通知了他的父親。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是一所工程電氣學院,院長只注重應試分數,無視於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現實的才華。再加上被開除意味著前途的喪失,再面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年紀輕輕的學生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輕生。如果說社會殘酷,教育是不是更加入為的殘忍。

他丟下的直升機被蘭徹接手造出來,不但試飛成功,還被裝上了攝影頭,在學校上下飛行。就在直升機飛上他的窗口,蘭徹他們通過攝影頭看到了一幕不敢相信的景像:他上吊了。寢室的牆壁上寫著兩個字:I Quit(我退學了,也可以理解為:我失敗了)。大家一起參加他的葬禮。蘭徹站在院長的旁邊,意味深長的問『病毒』:「好消息,院長,他們認為這只是自殺。」『病毒』把他拉到辦公室一頓訓斥:「一個學生無法承受壓力,你憑什麼怪罪到我頭上?」院長說學校排名從第28名上升到第1名,這就是教育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他還提出:「難道你講課比我好?」帶著羞辱蘭徹的目的又將蘭徹拉到了教室,要他去給大家講一節課。蘭徹自造了兩個單詞要大家去書上找,所有人包括『病毒』都機械的把書翻來翻去。

蘭徹說:「你們都陷入了瘋狂的比賽中。得第一有什麼意義,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馬戲團的獅子,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尷尬的『病毒』在這方面無力駁斥,只能敲桌子強調這裡不是哲學課。

『病毒』不但對學生心存偏見,還經常對學生的一些過錯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影片的後半部份通過他和女兒碧雅的對話我們可以得知,原來他的兒子正是被自己逼死的。可他還大言不慚地對學生說:「我自己的兒子死了,第二天我照樣上課。」親手斷送年輕人的前途和希望,而且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暴力和毀滅,任性而為。在大學這個獨特社會圈,可以說是一個毫無師德的暴君。

因為法函和萊具是蘭徹的好朋友,三個人在『病毒』女兒的婚禮上做了很冒失的事,『病毒』寫信給他們倆的家長,告訴他們的兒子不要再和蘭徹來往,並以掛科相威脅。好笑的是『病毒』兩封信是左右手同時寫的,這個喜劇因子並沒有讓《三個傻瓜》變成矛盾的黑色幽默,而是更加繪聲繪色地用笑料反映出『病毒』醜惡的一面,使他更加的醜角化。

這本來是蘭徹和『病毒』的矛盾。但這條矛盾的鐵鎖隨著劇情的發展,在不斷的變化,延伸,傷及無辜。最後的萊具也是因為被逼退學才從院長辦公室窗口跳下去的。後來在蘭徹和同學們的幫助下,萊具恢復了健康,要回到學習生活中,要面對考試,『病毒』一心要懲罰萊具這樣的差生,於是挖空心思編寫了一套高難度的考卷,試圖讓萊具掛科,無法畢業。身為堂堂院長,非但不關心培養學生的才能,反而因為個人的偏見,刻意去迫害自己的學生。影片於此的描寫都是間接地,最明顯的卻是萊具喝醉了跑去『病毒』的門口撒尿,單方面著重刻畫了受壓迫的一方反抗的呼聲,做法不俗套,還很為廣大學生解恨。

不知道『病毒』的殘暴在他有生之年的教學生涯中,曾經直接殺死了、或者說在精神上扼殺了多少天才的生命。

好在萊具有了覺悟,得知蘭徹和法函在碧雅的幫助下冒險偷走了『病毒』的試題,他並不為此感到欣喜,相反,他將試題答案揉成一團,瀟灑的丟掉。萊具的表現彷彿是自殺之後的重生。至少,他獲得了自信,求職面試的時候才獲得了成功。

可是『病毒』就不肯原諒兩個偷試卷的學生,躲在門外偷聽了他們的對話,叫了警察,闖進門來用雨傘狠狠抽打蘭徹,而一邊的警察都沒有先發的懲罰行為。『病毒』的大女兒就在這個時候臨產,是蘭徹他們『不計前嫌』,也是在碧雅專業的幫助下,動用智慧和所學的知識救助了『病毒』的大女兒和她的小生命。這個情節不容小看,我們要學知識,知識一定具有現實意義。知識能夠救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欣慰麼。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導演並不是要抨擊教育和知識,導演認為教育和知識都是有用的。

蘭徹的思想是新時代人對於幸福和真理的追求,『病毒』代表封建僵化的權貴體系。

不論是品德上,還是認識上,從最實際的行為和效果來看,蘭徹這麼一個學生,才是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師。教育是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的,並不是考試求第一就是教育的成功。

與其說他『淡泊』,更準確的說他應該是『明志』。因為他不但有人性和天然的想法,還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對成功的定義,不能只是感動於他對朋友的真誠,人生哲學的認識高度,還要看重他對生活的熱情,對理想的追求。

他考過第一、不是靠死記硬背。

他挑戰過院長,卻不是叛逆青年。

他讓碧雅的未婚夫丟人現眼,但是為了碧雅好。碧雅最後應該會選擇他,而不是那個隨時用標價來衡量周圍一切、為了一個戒指就罵她的吝嗇未婚夫。

他靠自己的思想創造生活,還用來開導身邊朋友,有說教的嫌疑,卻讓他們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萊具癱瘓在床的時候,他一心一意守候著直到萊具康復。就連萊具的父親也是在關鍵時刻有了他的幫助才及時脫險的。法函準備給一家攝影社投簡歷,迫於父母的意見,不敢行動,是他悄悄替法函發了信,帶來了好消息。

是這樣一個令人喜愛的蘭徹。一個聰明好動的學生,一個真誠善良的戀人,無私奉獻的朋友,一個挑戰權威的鬥士,一個敢於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天才。他的想法和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也許他眼睛大得像憨豆,但我們就是覺得他像裘德洛一樣帥。也許是因為他耍寶的舞蹈,給我們帶來了比憨豆深刻的歡笑。也許是因為他的結局,我們發現戴上眼鏡的他那麼像吳彥祖。其實,主演Aamir Khan已經有四十歲了。被『病毒』揪著去教室講課的他,低著頭像個做錯事害羞的孩子;老師不收他的試卷,他靈機一動,攪亂了桌子上的試卷再混進去自己的,一聲怪叫就逃跑了,留下頭大的老師;第一次進學院大門,他一身清純的打扮都深人人心,用鐵勺連上電線去電學長,他那麼孩子氣的抗爭的眼神,與被電倒在地上殺豬般嚎叫的學長,一個個令人捧腹的特寫!

喜歡這樣一個蘭徹。




Part 2:男主人公的結局合理嗎?

蘭徹,你是田園隱者呢,還是更像是一個無所畏懼的浪漫騎士?


電影採用倒敘的方式,其間因為懸念和誤會而高潮迭起,也不乏笑料,始終無法得知現在的蘭徹到底在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作為一個觀眾,而且帶著一些共鳴,我十分關注蘭徹。

他的一生,是遭受現實打擊之後的悲慘?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順應社會,變成芸芸大眾的一員?

我沒有太好的奢望,只是求結局不要太慘。哪怕一個生活貧寒的蘭徹我也能接受的。

也許是因為內心的取價和選擇,特立獨行的人一般不會怎麼大富大貴。

敢於說實話的人更加不見得好終。

更甚的反抗角色,他們的命一般可以用悲慘形容。

但是電影《三個傻瓜》中,男主人公蘭徹是有所追求的人,生於印度不等於就是聖佛那般清心寡慾。愛情和理想都被他碰上了,這十年來,他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的另外兩位主人公法函和萊具,一樣在擔心這個問題。

第二個蘭徹會出現的地方沒有見到蘭徹,是蘭徹的『家』。繞過群山到達目的地,一幢豪華的大別墅映入眼簾,蘭徹似乎是很闊綽的大財主。此章節,導演故意製造的第一個誤會。當兩位主角看到此蘭徹非彼蘭徹,觀眾們大概也灰了心,甚至失去了繼續看這個片段的興趣了吧。可是我們兩位主角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謎團:牆上的畢業照的確是和他們一起照的沒錯,只是照片中的蘭徹人像被剪下來換成了眼前的這個蘭徹!這可不可能是謀殺?看著兩位主角驚恐的表情,我們也會想到如此:真正的蘭徹被這個人殺害了,然後瞞天過海,取代了蘭徹!甚至蘭徹父親的葬禮也是一個冤情?這時候,『假蘭徹』從櫃子里架出了一把槍。而我們的兩位主角不甘示弱,情急之下居然搶到了『假蘭徹』父親的骨灰盒。他們揚言要將骨灰倒進馬桶里,『假蘭徹』怕得要命。最要命的是萊具發現手上拿的骨灰盒是空的,真的那個還在桌上。這一段『假蘭徹』的情節又喜劇又緊張又懸疑,只是一個小插曲,雖然真相大白,離最終的答案遙遙無期。

眼前的假蘭徹才是真正的蘭徹,他們所認識的蘭徹才是一個冒名頂替的人。他們的朋友蘭徹只是頂替真正的蘭徹去上學讀書,為了賺一張學位證而已。

真蘭徹是一個財主的兒子,他說自己有了一紙文憑,就不再受到別人的嘲笑了,這一小事說明教育和學識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地位了嗎?不。這更加批判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膚淺認識!文憑代表什麼,財主的兒子利用蘭徹得到了它,於是就有文化有知識了,想一想這種現象不可笑嗎?這不是財主兒子一個人的愚昧,也是廣大群眾對於文憑的迷信,對教育的扭曲!

在『沉默者』開車前去山區尋找蘭徹的路上,法函心裡述說著這樣一段獨白:「我突然對那個傢伙(蘭徹)肅然起敬。大多數人上大學只為混個學位,… …他上大學是為了學習的樂趣。」

而現實生活呢。法函也想到了:「沒有學位證,就沒有工作,沒有社會保險,……」什麼都沒有。蘭徹的境況可想而知不會很榮光,這就是為什麼這十年來杳無音訊的緣故吧,可是作為朋友,怎會嫌棄你,就因為貧窮麼。兩個朋友不離不棄,一定要找到蘭徹。

於是他們又去下一個目的地,拉達克,『沉默者』一聽就露出了笑容,因為那裡是一個窮困山區吧。好吧,結局我們似乎都猜到了:蘭徹很貧窮。如果物質的富裕就能讓『沉默者』覺得勝利,儘管讓他勝利去吧。

可是他們先去了碧雅的婚禮,帶走了碧雅。經過一番艱難的抉擇,碧雅最終選擇了坐上法函的車,一起去見蘭徹。

我們見到了蘭徹。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帥哥美女大團圓了,還有什麼好爭論的。愛情難道不是超越一切世俗的歸宿麼。

他是一個鄉村教師沒錯。清貧樂道沒什麼,人格的高尚不是用金錢能夠衡量的。就像財主兒子的文憑。

蘭徹,無論你遭到世俗的如何奚落,你在我心中都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

看到這裡,觀眾會產生極大地的精神共鳴。這和我們中國的清廉文化很是接近。

關於蘭徹的一切,似乎也本該就此完結。

可是和朋友們一對話,所有人都發現,原來早在之前『假蘭徹』那一段,『沉默者』提到的要前去拜訪大科學家杜望是一個伏筆,——敏銳老練一點的觀眾或許早就猜到了,根本不是什麼巧妙之處——既然觀眾在獲得真相之後,為蘭徹這一人物產生了共鳴,那麼這一段『杜望』的情節安排又有什麼意義?何必讓蘭徹獲得最終、絕對的勝利?

這個結局簡直讓一部這麼好的電影流於庸俗的諷刺和簡單的歌頌了吧!這大抵是勵志片的通病,容易將好好地理想毀滅成故作高深的煽情。

其實不然。

我們可以就電影所體現的價值觀來分析,《三個傻瓜》的結局到底是不是一個敗筆。



Part 3:《三個傻瓜》折射的新一代價值觀

電影的兩大思想觀:

人本的:(自由,人性,樂趣)
發展的:(理想,價值,成功)

假如男主人公最後是在一所鄉村小學,過著清貧淡泊的生活,這個電影就不再有『讓文藝青年解恨』的嫌疑了。不和他比富裕,因為不是一個維度的東西。活著、拚搏,不是為了比。別恥笑個人天性,別輕視物質財富。

我看完第一遍也是這麼想的,覺得這個結局太理想太美好,是不是陷入了『用功利來對抗功利』的侷限了。我很希望男主角最後平平靜靜地做一個普通老師,然後任由老同學用金錢去衡量他,他一笑了之的表情該是多酷!

抨擊刻板教育制度的主旨思想在電影前半部份就已經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的,喜歡發明創造的學生被逼上吊,被勸退學的學生難以承受家庭和學校壓力而跳樓,院長為了打擊學生,就故意出高難度的試捲好把學生弄掛科,公報私仇。後面的就是理想化了,有抬高正面人物,嘲笑反面人物的嫌疑。我也在想,如果後面蘭徹沒什麼『400項專利』沒被『日本專家搶著要』,默默無聞地當一個鄉村教師,可能人格會更純粹一些。那種過於風光的命運和結局,取價仍然是建立在『名利』之上的。但是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的主人公似乎並未拿自己的榮耀來自詡,以致於老同學不知道自己千方百計要拜訪的偉大科學家就是他。
  
這個電影沒那麼簡單,人物結局存在很大的爭議。(很高興有一個網友和我討論關於結局的問題。)蘭徹說過,他要成功。而且他還和病毒交談過,談到了什麼才是成功,第一名只能是一個人,其他人應該被判死刑麼,之類的話。
 
那麼,電影結局按照我剛開始的想法,寫蘭徹安貧樂道,那就不符合他的思想了。我,或者我們的同胞們,受到儒家的思想,似乎是更喜歡安貧樂道的人。

但是別忘了主人公有主人公自己的想法,他會成功的。他那麼聰明。第一天來學校報導就用物理學教訓了一下那些為非作歹的學長;花了幾天工夫就做好了一個小直升機,還帶攝影頭的;考試第一就沒什麼,但是最後能活學活用,用自造的『病毒』發電,幫助病毒的女兒剩下小孩,這難道不是他的才華,通往成功的才華?

當然,我更看重的是蘭徹對於人性自由的理解。

其實另外兩位主角並沒有什麼功成名就,只是說一個生活條件好了,另一個勇敢的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後小有建樹,發行了自己的作品。

不需要太多建樹,他們做了自己想做的,那就是幸福!




Part 4: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


1,關於歌舞。

這是印度鮮明的、旗幟性的文化特產,覺得歡喜覺得熱鬧也好,受不了歌舞劇的存在也罷,但當你看到女主角看到電視裡的人都變成了蘭徹,她美好的幻覺,反映了她心中對蘭徹的愛戀,這是一種建立在精神上的愛戀,以致於虛實交替了。實線是男女主人公之間生活中愈來愈深刻的愛情,虛線是兩人在女主人公的幻覺情景中的舞蹈,舞蹈最能表現人物內心歡喜的意向,這是最直接最奔放的熱愛啊!可是迫於父親與蘭徹,兩種價值觀根本的對立和矛盾,碧雅也只能將這份愛情藏在幻覺中。後來,她明明兩次看穿了未婚夫的醜惡嘴臉,為什麼還會有一次婚禮?我們是不是忽略了,這十年來碧雅,一個追求真摯愛情的女人,她的寂寞和痛苦?而這一切又是誰造成的呢?碧雅的逃婚為什麼那麼艱難決定?朋友們,你們自己去體會一下吧。

舞,能不說是導演的巧妙演繹方式嗎?


2,關於畫面的處理。

這個細節出現在大家去萊具家裡的場景。整個畫面變成了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片的效果,甚至導演還加入了一些黑點浮動在畫面中,『古典味』十足!這個古典味,其實是在反映萊具的家庭環境,那種經濟貧乏,文化認識落後的貧民階層的生活!單看萊具的貧困的家庭,母親穿了一件花布衣服就是個很大的事情,這種黑白的場景是在強調相對於彩色世界的貧乏與卑微。一個癱瘓在床的老父親,一個待嫁的姐姐,一家幾口等著自己將來當工程師養活,這樣的生活能不讓萊具感到灰暗嗎?只有除了這個家門,世界才回到了正常的色彩!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導演對畫面的處理感受到萊具這個人物內心的衝突和困苦。他之所以選擇輕生,是這個黑白的舊世界讓他不堪重負,院長勒令他退學,並要他背叛蘭徹,是一個導火線。他無法承擔家務,也沒能完成學業,失去了未來,他不願意背叛蘭徹,種種壓力之下他才選擇了跳樓。從不願背叛蘭徹這個角度來看,萊具生性懦弱只是環境造成,但骨子裡,是一條錚錚好漢。

影片對於蘭徹是直接描寫,而對於碧雅、萊具、法函、『病毒』,都是間接描寫,可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喜怒哀樂,形象鮮明!




Part 5:電影名稱的不同翻譯。

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個十分庸俗的,帶有迎合商業性質的翻譯。除了版權所有,與電影沒有任何關係。

尋找蘭徹。這是我最為認同的名字。十分符合電影的故事內容。

三個傻瓜。這是我習慣用的稱呼。代表世俗對天才的誤解。

三個白痴。『白痴』這個說法很誇張,但是有額外的效果。


Part 6:一些電影之外的問題。

有時候看到別人穿著名牌西裝、開著豪華跑車、身邊有漂亮女伴,心裡很是羨慕。恨不得一夜暴富還一擲千金。但是我也知道,我有清醒的時候。

我明顯是偏向於電影中自由和淡泊那個單一方面的。但是清楚可見的是,我多麼的喜愛這部電影。

印度和中國相比,誰在教育上是優勝一點的呢?勝敗並不是我們所要的答案,我們只是想對我們的民族做一個反思。

也想到咱中國的電影產業。寶萊塢不再是我眼中的山寨半好萊塢了,我感到了一種看電影的快樂,看人生的啟發,同時,我也不由得擔憂起中國電影的前途了。這也是大家擔心的問題。

文:渡邊純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