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Attack on Titan"

进击的巨人

8.8 / 129,285人    24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loyd666

2013-10-10 05:27:46

集中深刻表現人類生存困境的佳作


事先說幾點,一是我寫這篇文章時只看了動畫第一季(共26)集的內容,遠遠超前的漫畫和更多的資訊一概未看,可能有些內容分析不太靠譜。二是本文純為習作,為了整合思想寫的東西,語言粗糙,大多為主要的思想片段,大家隨意看看。三是網上大神頗多,鄙人見解淺薄,疏漏滿篇,看不慣的請隨意拍磚,我可拾蓋高樓,做一個房地產商。

       一、「殘酷」主題
  如同女主三笠在最後一集揭示的「世界是殘酷的」那樣,漫畫最集中表現的當然是世界的「殘酷」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論述,一是「外部世界」的殘酷;二是「內部世界」的痛苦。
  (一)、「外部世界」殘酷性又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牆外巨人的異常強大殘忍,人類即將滅亡;二是牆內政府官僚腐敗愚蠢;三是牆內民眾愚昧自私和不負責任。這三個方向的設定高度模仿現實人間,預示著人類社會從內到外即將崩潰。「巨人」可以視作一切入類社會以外壓力的象徵(自然,命運,天意),或者隨劇情發展變成了人類內部的反叛力量,而政府的腐敗和民眾的愚昧相輔相成(他們構成人類社會的大環境)。
  (二)、把這些都除去剩下的便是我們的諸多角色,包括主角一堆(訓練班裡活下來的十個左右的人),調查兵團的綠皮風狠角色們,光頭司令和總統之類的官僚。這些角色雖然身兼民眾、士兵或官僚的身份,但是明顯與眾不同,他們有著更為「清醒」的頭腦,有更明確強大的主體性,他們運用各自的法則和能力努力平衡著內外矛盾、力求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光頭司令匹克西斯的種種手腕和犧牲,綠皮風老大斯密斯的行事方針,包括女巨人阿尼真正目的,等等,多有辯證之處)。當他們進入這個殘酷世界並與之搏鬥時,產生的是殘酷外部世界更為豐富的表現和一個個痛苦萬分的心靈。「內部世界」的痛苦分散在以上所說的各種角色當中,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些共通的東西,是主線和主題,在作品中被反覆討論到。
  1.死亡與失敗。死亡與失敗的如影隨行或許是漫畫讓人覺得壓抑殘酷的主要原因,與《海賊王》這類極少有人物便當的作品完全相反,《進》中出場人物死亡率極高而且極突然,很多人物的出場似乎就是為了那突如其來的死亡。除了主角們光環附體外,其他每個人物的命運都是極為脆弱和隨意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往往大到有種荒誕感(這讓觀眾壓力極大,甚至感覺主角們也常常有突然死掉的態勢……)。另外是整個故事的挫敗態勢極高。恢弘慘烈悲壯的戰鬥、巨大的傷亡和損失往往換來失敗的結局或一無所獲,這也與許多激戰漫畫的敘述大為相異。可以說這不是一部讓你看盡絢麗打鬥場面後自我帶入虛無勝利,高歌猛進凱旋而歸的漫畫,它的目的是模仿現實中極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儘管你使盡渾身解數,拋卻無數珍愛,作出巨大犧牲,結局依然慘澹到無法直視。任何一點點些微的進展都得花去百倍的努力和犧牲,但當你反觀所得,覺得得不償失的同時又想不出除此以外的道路,此乃人生的困境,命運的難以超越和反抗。人人都看到現實一塌糊塗,搖搖欲墜,人人都想做出點什麼能夠改變世界或自己的人生,可人人都無可奈何,絕難有一點點進展。
  2.抉擇的痛苦。存在主義哲學講「人生在於選擇」,「人是一條成為自己的道路」。主角艾倫常在承受失敗之後反思自己抉擇的「正確性」,但我們一定都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劇中人物的眾多選擇其實難以有一個所謂「正確」的標準(現實人生或許也是如此)。艾倫之所以還有「正確」與否的顧慮其實證明的他的「不成熟」。個人情感和目的與群體利益的矛盾,多條不確定方案的利害對比,勝利與失敗,得到與失去,生存與死亡,眾多價值糾纏在現實高壓之下,上帝也未必知道何為對錯。為了人類出征與巨人拼死作戰,回來卻被民眾攻擊和鄙視;身懷強力,變身巨人為人類戰鬥,卻被當作怪物和不穩定因素被高層決議抹殺;下面的士兵出生入死,卻只能被當作高層鬥爭的犧牲和棋子。宏大光輝的理想常被現實消解,唯一有意義的似乎只存在於實現個體的意志(比如女主三笠只為保護男主而行事,完全是情感型的女性形象,別的考慮都很少,反而顯得很實在;懷著遠大理想抱負的往往得到虛無)。我們看到許多可能被認為是不變真理的東西在劇中逐漸被顛覆:比如「減少犧牲」的原則,不管是士兵還是民眾的犧牲,後來被放在次要位置,而「勝利」成為首要目的;再比如對「人性」的堅守,後來也因為「勝利」而被放棄。要說的是這些都是處在極端殘酷環境下產生的特殊「選擇」,有很大可商榷的餘地。
  3.「人渣」與「笨蛋」。這個命題與處世方式相關,作者似乎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存在這兩種人,要嘛是適應社會規則的「人渣」,他們不同程度地放下尊嚴和良知,捨棄操守和正義,融入這個無可奈何的社會(過程各個不同,有人很痛苦,有人很自如);要嘛是堅持自己想堅持的東西,與社會抗爭的「笨蛋」(之所以說他們是笨蛋,似乎因為往往沒有好下場),他們是這個平庸世界的不穩定因素。在這兩者間的選擇和糾葛體現在每一個角色身上,激動熱血的愣頭青,目的強烈的行動派,老練冷酷的政治家,還有試圖平衡兩方的猶豫者,都在這二元對立中徘徊掙扎。

  二、限制敘述方式和意象經營
  作品的敘述方式值得一說,限制視角的逐漸打開在調動觀眾胃口的同時,實際模仿了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許出於商業考慮,劇情打開似乎頗為緩慢,一場場戰役打下來,作為全劇核心奧秘的「巨人之謎」的破解卻沒有推進多少。敘述上對關鍵資訊的嚴格控制拉長了作品的接受時長,充分調動了受眾的好奇心,各種猜想會在有限的資訊上豐富延伸,這是故事魅力的關鍵。在這樣被拉長的故事中我們既預感到背後敘述的宏大,又在故事打開的過程中不斷感到主題的擴大和提升,受眾的期待視野被反覆打破和超越。比如最開始我們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打怪」類型的漫畫(和美國老牌科幻片《星河戰隊》那種類型相仿),後來覺得好像不那麼簡單,巨人和人類的關係暗昧不明又千絲萬縷,到第一季結尾我們似乎感覺到這似乎變成了一個人類內部爭鬥、人性廝殺的故事。對於故事發展的預判和預期反覆的轉移讓我們驚奇不斷。這種「解謎」敘述方式的魅力在於它和我們認知世界的模式是相仿的。世界如同「牆」外的地域,危險重重又奧妙無窮,你付出無數努力卻永遠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所知的一切永遠暗示著背後無窮的未知。
  關於意象作者也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整個故事的寓言化傾向,人類被巨人圍困百年,困局牆內,這與人類不自由的生存狀態相關;其次是劇中多個代表性意象:1.「整個人類環境」的設定:三層環,海拔逐漸升高。象徵階級社會和相互隔絕對立,或者人類自身的「本我」、「自我」、「超我」三層意識。2.最重要的意象「牆」,既保護人類又囚禁人類,(自由即危險)。牆的成因也大有文章,這是後話了。還有三層牆的名字,三個部門的徽章等等小的意象(比如調查兵團的「自由之翼」)。3.「巨人」,神秘生物,代表自然的強力或者人的強力,在人的身上體現為權力意志,能變身巨人的人即是「超人」,具有改變人類社會結構、改變世界的力量。等等。意象的深邃和不可捉摸使作品趨於多義、模糊,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和受眾解讀的樂趣。
  
  三、動漫語言和手法
  這是最外層的東西。恢弘畫面不遺餘力地製作自不必再說,打鬥場面的豐富和精細意味著巨大的投入;大氣音樂吐納磅礴,交響和合唱的眾多運用在提升氣勢的同時往往與殘酷的戰鬥在共鳴的同時形成超脫和領悟,讓你覺得現實的某些真相正在其中醞釀;人物動作、鏡頭(動漫也可以有鏡頭,吧……)移動的力道和爆發感也讓人熱血沸騰。優秀的作品必然佔據所有優秀作品應該有的一切優點,細節往往十分重要,《進》無疑做到了這些。
  
  PS:補充一些想到的東西,主要是這部作品的政治性話語。有些東西是繞不過去的,總覺得劇中有些腔調和日本右翼思想有些聯繫,比如上面提到的為了勝利而「犧牲」;為了勝利而放棄重要的東西,比如「人性」;士兵們從容赴死的悲壯難逃軍國主義的氣味(雖然動畫裡的情況顯然要複雜得多)等等。大眾文化往往被政府利用來影響民眾,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作者迎合政治風向在作品中加入的一星半點特殊調料往往比政府花盡心思大搞宣傳有用得多。多說無益,一部動畫而已。
  
                                                                                      2013.10.9.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