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阿黛尔的生活/接近无限温暖的蓝(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台)

7.7 / 163,171人    180分鐘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
編劇: Julie Maroh 阿布戴柯西胥
演員: 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 蕾雅瑟杜 Jeremie Laheur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宇@白蘭地

2013-10-26 20:39:51

美國公映後的碎碎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搶在上映首日在IFC Center看了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片子很長,全放完要3個小時。現在看這個版本雖然略顯冗長,但足夠讓人意猶未盡,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看了一些回饋,謝謝大家的指正。因為只是看完後隨手記下自己的感受,並沒有仔細的思考與修改過,有很多瑕疵與不嚴謹處。下次再看完後會修正一些內容與文字。謝謝!)


1.脫得夠快,夠徹底,夠突然。電影開始沒多久Adèle就開始脫,先是自摸,再是跟小搖滾男,本片重頭戲,Adèle跟Emma真槍實彈大戰三回則佔據了後三分之二頗長的篇幅。我們的女主腳在Chapter 1里身材不算棒,可她的臉上的贅肉再多也遮掩不住年輕乳房的美好。這部電影的性愛場面夠多,時間夠長,長到甚至有點讓人厭倦。看到有批評說這種同性愛場面比較假,現實中女同並不是這樣的。現實中是不是這樣,我沒調查過,不好下定論。這種性愛戲當然可以做噱頭,在此片中也確實不可或缺。製片方在美國上映號稱一刀不剪被判成NC-17,與主流院線無緣。現在看這是一種策略性的做法,在性愛場景上略剪幾刀並不會過於影響劇情的完整,如果不是說完全沒有影響的話。當然導演和製片人可以有自己的堅持,因為這部影片即便上了主流院線恐怕也不會在商業上有多少斬獲。兩位演員非常用力,特別是這位年輕的Adèle。因為是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這麼長的全裸性愛戲,前幾場的注意力都被分散到生理層次去了。如果有機會重看的話本片的性愛場面應該再認真審視一遍。相當多破解人物的線索埋在這些香艷場景中。同性愛對不同觀眾的影響?作為一個男性我要負責任的說一句,管它上面是一男一女一男多女多男多女還是只有很多女性,我都喜聞樂見。不過女性對同性愛場面的反應,以及LGBT人群對這些場景的反應對我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2.吃的夠多,夠爛。我們年輕的Adèle在Chapter 1里主要幹了兩件事,除了搞之外基本都在吃。所謂食色,性也,可小Adèle在家裡一遍遍吃著義大利麵和馬鈴薯,傷心了就在床下抓一把零食,導演還是給特寫,讓在飯點時看這部時長3小時的電影前特意吃飽了的我患上了暫時性pasta恐懼症。看到裡面的演員們一臉幸福的嘴嚼著各種紅色的pasta,一次次引發了胸腔以下部份的生理不適。吃的場面對Adèle這一人物的塑造是極為關鍵的。吃什麼,和誰吃,什麼時候吃,吃的時候在幹什麼,在說什麼,前兩個小時大部份劇情就靠這些細節推進。最重要的三場吃戲是Adèle拜訪Emma家,Emma拜訪Adèle家以及Adèle為Emma準備的party。在這三場戲之後,所有線索都非常清晰明了的指向Adèle同Emma必將分開的結局,而且一定不會是原作漫畫那樣的狗血結尾。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前的trailer里有一部是齊澤克各種瞎白話電影中的意識形態,2分鐘時間狂言意識形態無處不在云云。這部電影裡談不上有太多意識形態元素(並非完全沒有,並且那些元素還相當突出),但在這幾場戲的處理中導演顯然植入了他自己對劇情的考量。前兩場家訪的戲裡明顯形成一種對位,從人物表情,談話內容,家居陳設,乃至吃本身都一再提示著這種事實上根植於不同階級背景間的相互衝撞所必然導致的崩盤。我對法國的物價沒有概念,不過從影片中判斷,海產顯然是一種相對奢侈,至少是中產階級的食物。我們的Adèle不知道應該把檸檬汁滴進牡蠣里,她雖然聲稱不喜海產,可嘗鮮之後卻像吃pasta一樣吃個沒完;對位出現在Emma吃pasta的場景中,Emma對這一深受大西洋兩岸勞動人民喜愛的無產階級食品顯然沒有太多胃口,只是輕輕的吸了一根,而在下一個場面中,胃口一直很好的Adèle也只吸了一根。而在更早的一場野餐戲中,Emma對食品的挑剔與Adèle對食物的來者不拒已經在預示著兩人間不可調和的鴻溝。雖然觀看時有意識留意兩場家訪餐敘後的床戲,但注意力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螢幕上幾片碩大的白肉吸引了去。相信這兩場戲後的性愛場面一定會有所差異,至於差異在哪隻好等下次觀看時再留意了。

3.除了乾和吃,這部電影剩下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各種嘚吧嘚。看到我們的Adèle在面對Emma家人時的困窘場面,我差點沒笑出聲來,腦子裡則佈滿了布迪厄。這部電影殘忍的地方在於,每一個細節,每一句台詞,都在彰顯階級差異。Emma的母親和繼父思想開明,她繼承了生父的藝術細胞,對上層階級的話題無一不知;Adèle學的是法國文學,卻不知道薩特的名言,也沒讀完Emma在高中時代就念完的書。Emma的父母強調明確目標的重要性,而Adèle的父母只知道女藝術家應該找一個有錢人養著。英美版電影用的是漫畫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法國原版的名字是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其實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是以Adèle為絕對中心的,它確實在講,或者說只在講Adèle的生活。我們所見到的Emma,永遠是和Adèle一起出現,或者是在Adèle視角中出現。電影中只有第三者追蹤Adèle和Adèle自己兩種視角。從這個角度講我感覺這部電影並非一部愛情片。當然愛情,或者對愛情的幻想是本片的唯一主線,但是它的敘事圍繞在Adèle身邊,或者說聚焦在Adèle生活的失敗上。Adèle生活的失敗依舊在影片開始時就被點出,遠早於Emma第一次出場。這樣一個姑娘,永遠處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狀態中,她的生活中也缺乏能夠指導她的人。在同Emma父母的餐敘中,Adèle談到學校對自己的重要性:學校給了她一個擺脫周圍平庸生活的機會。也正因為如此,在更早的一場戲中,Adèle說道自己不喜歡那些限制自己想像力的老師;而她對課程的喜愛程度,也建立在老師個人,而非課程內容上。她生活中的一系列失敗是可以被預期的,在這個意義上這是一部極為寫實,乃至極其冷酷的現實主義電影:我們的Adèle不但缺乏明確的目標乃至建立目標的意識,伴隨著這種致命性的意識短缺,她也缺乏實現目標的能力,更沒有個人實現所必須的心理素質。反觀Emma在每個點上都與Adèle截然不同,她不但聰明,有目標,有對自己藝術態度的堅持,同時也有靈活的手段和堅定的決心,乃至對平淡生活的淡然態度。不應刁難我們的Adèle,她的出身決定了她難以獲得Emma一樣的視野和能力。可以看到導演個人背景對影片的影響:影片中無處不在(同時也難以被我辨識)的阿拉伯元素,通過演員之口對美國的抨擊(引發紐約觀眾大笑),Adèle的同學的身份(可以明顯通過膚色和麵相認出),這位貼心的導演為了防止像我這樣對法國社會缺乏基本概念的觀眾誤解他的意圖,乾脆在gay吧一場戲裡明說Adèle這個名字來自阿拉伯語,為此他將原作中女主角的名字,甚至作品的名字都改了。我不能將這些已經符號化了的元素全部辨識出來,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確實可供齊澤克先生盡情發揮(他的想像)。

4.我不認為這是一部愛情片,簡單將其歸進同志電影更有簡單化(過頭)之嫌。本片中愛情的可貴更在於此。Adèle是個一直迷惘的姑娘,但她和Emma的愛情,卻是真實的。我們的Adèle最可愛,或者說最惹人憐愛的部份也在於此,她看重這段愛情,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愛情,她以此為生,且將繼續以此為生。在最後那場略顯多餘的畫廊戲裡,Adèle尋覓著藍色,她最後看到了什麼?她只看到一幅幅的紅色,最後竟是通過紅色的來源才找到了唯一一抹藍色。在又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Emma和「紅色」在藍色前合影。這是一個Adèle的視角。這是全片最觸動我的兩個地方之一。另一個出現在前一場的餐廳戲裡,不懂酒的Adèle為Emma點了white wine,而這是她打電話給Emma的繼父特意確認過的。她(徒勞的)試圖用性挽回Emma,但我們已能看到Emma此時的態度:她已經不愛Adèle了,儘管在此前的時間裡(我們知道至少有3年),Adèle從沒有忘記Emma。下一場戲則用更冷酷的方式確認了這一點:既確認了Emma對Adèle再無念想,同時也(頗為滑稽的)確認了Adèle同Emma根本是兩個世界的人。Adèle這樣一個姑娘,她生活在自己的愛情中,掙紮在不喜歡的工作里,除了愛情她一無所有,可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她失去愛情,並且再無挽回的可能。如果編劇把我們的Adèle寫成原作中一樣得絕症死了,對這個人物還真是一個徹底的解脫。

5.我自己不是同志,又是個(對女性同性愛喜聞樂見的)男性,所以在觀看的3個小時裡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影片的同志背景。相信相關分析已經汗牛充棟,在電影大規模公映後這些分析只會更多。有關同性戀,或者說女同性戀的情感,我並非專家,也沒有很強的興趣。之前在大學裡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即同性之間的感情,它的情感模式,與異性戀沒有本質區別。這種說法後來被同志(專家)嗤之以鼻。但至少在這部電影中,我從看到的內容中,我沒有感受到這種本質差異。因為直到影片的最後,我仍有這個疑問,我們的Adèle,為了同Emma在一起同家庭決裂的Adèle(原作明示,電影暗示),她真的是個蕾絲邊嗎?通過導演的線索,似乎他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從一開始,Adèle就明確只對Emma感興趣,她被Emma的藍頭髮吸引,產生了性衝動(第一場自摸戲);她到gay bar,雖沒有明確目的,但我們知道她是在期待Emma出現;而在那之前,她只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個蕾絲邊,因為她在同小搖滾男分手後被一個姑娘吻了;party上她被問起是不是只談過Emma一個女朋友,Adèle疑惑的說是;在出軌之後,我們的Adèle撒的第一個謊是假稱自己被一個姑娘送回家—在遮掩出軌這件事時她的第一反應是遮掩出軌對象的性別。與之對應,Emma的態度則是非常明確的,她14歲就知道自己是蕾絲邊,此後便同女同交往,混跡在女同圈子中。至少通過這些線索,我們可以頗為明確的知道,Adèle她不是蕾絲邊,她甚至連雙性戀都算不上。我們沒有看到她對一個性別的愛或一個性傾向的愛,我們從頭至尾看到的都是她對Emma一個人的愛。這種愛,可以說它是來自不靠譜女青年的自我幻想,也可以說來自性的投契,可它是如此使人觸動。這樣對一個個體的愛情,它是如此純粹,如此稀有,它跨越階級界限,乃至跨越性向差別。從始至終,只有我們的Adèle在堅持著這種愛情。換句話說,從始至終,也只有這個沒有太多文化儲備,儘是幻想且缺乏行動力的姑娘,真正獲得了這種愛情。我是那樣愛她,儘管對她有魯迅式的抱怨,可我還是期待,在最後一個鏡頭之後,投身進房地產業的阿拉伯裔法國小伙能追上她,給她一個平庸的幸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