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sten415

2013-12-08 08:07:32

人的自我認知和人格獨立


先吐槽一下最近的自己——混混沌沌。
過來公司培訓,九月中過來蘇州,細算下來也在這邊呆了兩個多月。感覺就像想學高深的武功,然後報名上了少林寺,結果高僧說待在這三個月,禁慾素食,然後給你一本基礎的心法口訣,說,欲練神功,必先心通。然後你每天就在各種與自己亂七八糟的慾望鬥爭中度過百無聊賴的基本生活。再加上最近長江以北嚴重霧霾,酒店附近新開的一家德莊火鍋店緊挨著我的房間,那個痛苦,那個鬱悶。你是不會懂滴。
不過還是得感謝強大的Internet讓我看到了不少的影片,斷斷續續在這邊也看了40部片子。欲練神功,無需自宮,必先心通。(為了押韻而作的詞)
讓我有寫影評衝動的,就是《超脫》和《凱文怎麼了》這兩部片。不知道是最近思維更加發散了還是湊巧,最近看的好多片子都是一對一對的講類似的道理。
《超脫》講的是一個好像倫理錯亂家庭環境(導演沒打算說明白)成長起來的老師,如何教授學生文學知識。學生們與其說是調皮搗蛋,倒不如說是厭世放縱。最終的結局是有個女學生自殺了,學校倒閉了,老師最終和路邊結識的風塵年幼女子在一起了。男主角是Adrien Brody,最近看了他不少片子,《鋼琴師》,《靈幻夾克》,配音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讓人難以忘懷的是男主角那略帶囧態的八字眉。
《凱文怎麼了》講述的是一個家庭悲劇,母親是一個環遊世界的旅行作家,年輕時街頭邂逅了一男人,醉酒和吸毒後偷吃夏果,無意誕下了一子。在產房裡,別的母親都滿懷歡喜的等待新生命誕生,而女主角卻覺得懷孕破壞了自己的工作計劃而鬱悶不已。兒子出生了,成長經歷卻充斥了與母親的種種不和,到自己妹妹出生後,這種矛盾到達頂點爆發,最終兒子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妹妹,同學,鋃鐺入獄。唯獨剩下母親一人苟存於世。
接下來又準備開始我的無序環狀碎碎念思考模式。最近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很給力,自己也沒理出個所以然,只能想到哪寫到哪。
首先,最近我有時在思考「人」這個動物的思考模式。
我們先撇開人類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難以求證的命題,且觀自己的身體構造,上天造人,把人類做成了一個感性的感應器,而非一個數位化工具。人類的五感,都是無法數位化的,你可以感知,但卻無法通過語言將感受傳達給另外一個人。打個比方,視覺,紅橙黃綠藍靛紫,但是你卻無法向別人去量化對比度,明度。比如你說天很藍很藍,是怎麼個藍法,沒有標準。這不像電腦,將色調、飽和度和亮度分別設置為85、123和205,你就能得到一個所謂的護眼顏色——而這時,我也只能通過語言告訴你這個是有點淺的草綠色。
這衍生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當現在的技術高度發達,所有東西都被數位化,而且是遠遠超過人類本身的感知範圍,人類變得越來越沒用,會不會被淘汰?作為人類,怎麼在這個所有東西都被大批量生產的工業社會,如何求得自己的獨特性和存在價值?
當世界變成像《創戰紀》一樣,沒有花鳥蟲魚,沒有碧海藍天,到處是冷冰冰的高智能工具,高樓林立。那時已經不需要人類這個物種的存在了,或者換個說法,那時人類就算存在,也會幸福感極低吧。插個話題,人類工業化也就是兩三百年的時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或許正是人類的工業化毀了人類自己的存在價值,毀了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我們所追求的數位化,批量化,是否已經超出了人類自己的控制範圍?是否有那麼個拐點,讓社會回歸自然,讓地球像《阿凡達》那樣的美麗,讓人類像《綠行星》片頭的那樣思考,生個小孩需要把所有人聚集起來坐在草地上,討論來年的食物能否養得起一個新的生命。人類還需要多漫長的時間才能到達那個拐點!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回歸到今天的話題,一個成年人,當社會的進步已經複雜到人類不能輕鬆應付,自己都還沒來得及看清楚這個世界,作為父母,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作為導師,怎麼教育自己的學生?
我覺得這兩個問題衍生出兩個問題:
1.怎麼去論證一個成年人的觀念是否正確?你要去教人家,自己總得是對的吧。
2.你如何把自己的經驗或者經驗複製給其他人?包括小孩,學生。
我們先說說一個人的觀念是怎麼形成的,以下所說的只是我自己的臆想,而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我只是憑藉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大腦是怎麼去運作的。首先每一個健全的人類來到世界,都是白紙一張,上天給了你五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外加一個儲存器——大腦。大腦由很多獨立的神經元組成,去儲存不同的資訊單元。如果世界是一樣的,人腦構造是一樣的(我說的是最開始的時候,這裡指物質的大腦),最終又是怎麼造就不同的人格(存儲了資訊和處理方式的精神層面的大腦)的呢?我覺得是大腦里這些資訊單元的連接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人類性格的不同。比方說,盤子裡放了一百顆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珠子,給你一根線,要你從中找十顆串起來組成一條項鍊。那不同的珠子,不同的組合方式,所串出來的項鍊就都是不同的。而這些珠子,就是你成長經歷中的每個事件的獨立感知,而組合方式則是你自己腦海裡的邏輯思考方式。
下面打個比方。
小孩A蹣跚學步,在一個草地上遇到了一條可愛的毛茸茸小狗,小狗跑過來依偎在小孩的腳下,舔著小孩的小腳,這時遠處的媽媽看到了這和諧的場景,搖手叫喚著小孩A的名字,並用相機照下了這個畫面。
小孩B也是蹣跚學步,在草地上自己玩耍,遠處一條兇殘至極的大狼狗向其飛奔過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咬住他的小手,死命瘋甩,血流不止。小孩措手不及,響起的呼救哭聲才引起了突然轉身的母親注意,趕緊過來抱起小孩。
同樣是狗這種動物,再過個二十年,你問兩個小孩喜不喜歡小動物,估計答案你可想而知吧。但是這裡有個前提是,中間沒有出現自我再認知。
人的邏輯思維習慣能否被改變?那條項鍊的珠子能否重新組合?這不得不引用另外一句話,「悅己而後悅世人,知世人而後知己」。通過朋友的觀點和網路的再確認得出一個自己的感知答案。人是世界的一員,而世界是有人的個體組成。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這很好的解釋了地方風俗的形成,因為地域環境類似,人文資訊的來源大致類似,容易形成某個區域的文化特點。比如有些地方的人覺得木瓜是拿來豐胸的,有些地方是拿來餵豬的。
一個人從出生到十幾歲的這段時間,都只能被動接受學校和家庭這兩個群體裡面的人和事。這個時候的小孩的主要性格其實是這兩個群體裡面的小孩認同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性格集合,所以自我的認知也是通過周圍這些人的評價來獲得。這個解釋有點類似力和反作用力的意思,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牛頓的力,但是別人作用在你身上10牛頓的力,所以你覺得自己有10牛頓。這個時候周圍的人就是你人格的鏡子。但是作為一個人,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你並不知道周圍這些鏡子是否能夠客觀照出自己的原象(其實這個也是人一生追問的一個命題——真我)。如果你碰到了一個哈哈鏡,扭曲了你的原象,那有可能你一生淪落。如果你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平鏡,客觀描述並鼓勵你去探尋真我,那可能你一生平淡,但卻本真快樂。這些鏡子,有可能是一個人,一本書,一部電影,甚至是一首歌,一句話,等等。這是通過見識或者知識主觀的去自我再認識。
發生在我身邊的兩個例子。
第一個,某次飯局,一朋友說因為我初中畢業的時候在她的同學錄留了幾句難聽的話(其實可能是我為了開玩笑),讓她哭了好久。十幾年後聽到這麼一個資訊,毫無記憶和預警的我先是內疚,後是擔心,還跑去問了另外一個同學,說,這件事對她沒影響吧。最終確認了她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質不好的影響,我才算是有點放心。的確,作為當事人,我其實是忘了我留下了什麼話語,而我當時的認知水平也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負面的影響(就算是今天口無摭攔的我,也不可能預知我的話語引起的所有負面結果),如果因為一兩句話,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曲線,那我真算是罪孽深重了。
第二個,父親是早年創業,卻遭合夥人出賣。而出賣的人,是父親的好朋友。那是在我年幼時候的事情了。事業和友情,對於一個三十出頭的男人,是何等的重要,接而影響了愛情和家庭對於財富的依靠。所以成長過程中,生意失敗一直是父親心頭的一塊傷疤,不願提起,母親也是對父親輕信朋友的諾言頗有微詞,不允許他再提起這個朋友。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家人的樂觀,勤奮和獨立。再加上自己長大了對於80年代那個社會劇烈變動的理解,我也就慢慢理解了父親,在多次談話中去解父親的心結,他也慢慢了解他在那個年代的處境,逐漸釋懷,後來還跟我聊起創業初期那種快樂和充實。
所以,你看,一個事件,大腦接受資訊是客觀的,好的壞的它都記錄下來了。但是人本身卻會選擇性地去回憶。你看《和莎莫的500天》就知道了,戀愛中的人是如何主觀地去篩選資訊,滿足自己那種所謂的怦然心動的感覺,而對方,做的事情卻是無心插柳。另外一個方面,有人說跟某人聊天解開了自己多年的心結,其實是別人提供了另外一種理解事物的角度和看法,幫助自己重新喚起大腦中良性的記憶節點。
今天我想說的,就是我現在越來越覺得,沒有什麼所謂的對和錯。而對於人類這種個體,我總是保持一種敬畏和虔誠之心,無論是對家人,愛人,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以前年少無知,總是以為自己已經接近了或者佔據了所謂的真理,總是勸人改變。而現在做的,則是把有可能遇到的好的或者壞的告知對方,讓對方自己做選擇。特別以後我要是有了自己的小孩,希望我也能像《大魚》裡面的父親一樣,儘量把不好的資訊過濾掉,然後對於這未經雕琢的幼小生命,讓他們按著自己的紋路生長。
總之,承認每個人的獨特性,百家爭鳴,世界可能會更加的美好。正如我微信的個性簽名說的,我堅信,每個人,每個故事,都是一部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