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此處與彼處--Here and Elsewhere

此处与彼处/HereandElsewhere/此处与彼处

7 / 806人    53分鐘

導演: 尚盧高達 尚‧皮耶‧高林
編劇: 尚盧高達 尚‧皮耶‧高林
演員: 尚盧高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蒙多

2013-12-12 23:05:00

戈達爾這個小伙......


《此處與彼處》

此處:巴黎
彼處:巴勒斯坦

此處:

七十年代的巴黎電視機正在蓬勃的發展,這個時候,戈達爾卻對電視進行了嚴厲的抨擊,他認為電視的出現剝奪了人們對於資訊的選擇權,大量的影像出現,卻沒有讓觀看的電視人接受到影像傳達出來的訊息。電視依然是工業的產物,與其說戈達爾在抨擊電視的出現,不如說,戈達爾依然在抨擊工業文明以及產物。

彼處:

七十年代正是巴以矛盾最激烈的時候,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和約旦的一部份土地,導致巴勒斯坦人民流離失所。而通過巴以戰爭又延續到猶太人和納粹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戈達爾的聰明之處。巴勒斯坦的苦難影像和猶太人遭受的悲劇影像有異曲同工之處,而這正是,彼處中的此處與彼處。

在我個人看來,這是戈達爾電影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電影中,他更多的關注點是媒體的導向性,在分級制度尚未實施之前,大量的色情電影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媒體對於色情產物不加制止。而對於一些實事性的內容,比如巴以關係,戰爭等內容又做了簡化。《此處與彼處》這部電影正是用紀錄片的手段來嘲笑電視新聞提供的單一資訊,進一步諷刺了當局對於媒體的掌控。

此處:資本主義
彼處:社會主義

當資本主義國家沉浸在工業發展帶來的產物中時,社會主義國家卻不得不面對戰爭帶來的戕害。在本片中,我們看見的不再是戈達爾偏激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豬門酒肉臭,路由凍死骨「。戈達爾認為,當罷工,士兵,游擊隊,婦女,小孩等革命中的力量指向和政治,歷史,戰爭,生活,藝術合二為一的時候,便是電影最終極的意義。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學者把戈達爾的作品分為前戈達爾和後戈達爾兩部份,兩者之間的分界線便是1968年戈達爾加入維爾拖夫小組以後。激烈的政治態度,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讓戈達爾的作品不僅僅扮演者電影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一種工具,一種通過影像來了解世界的工具。在整個七十年代中,戈達爾的作品已經走出電影的範疇,影像拯救世界的觀點越發的明顯。他試圖用真實的影像來抨擊電視影像的虛偽以及失真,從而懷疑電視產生的本身目的是為了幫助統治,而不是為了資訊的傳達和告知。

此處:歌舞昇平
彼處:硝煙四起

經歷過硝煙四起最後依然會走向歌舞昇平,繁華的背後依託的是工業的進步,在本片中,彼處的戰爭恰好是此處曾經經歷過的災難,有時候和平看起來只是假像,戰爭的爆發往往只是一瞬間。此處與彼處,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對立面,也是這個世界的對立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