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荊軻刺秦王--Assassin

荆轲刺秦王/始皇帝暗杀/刺秦

7.3 / 5,543人    162分鐘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王培公
演員: 鞏俐 張豐毅 周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malldie

2013-12-20 02:45:40

棄之,顧之。


中版更突出踐踏入性的政治,日版突出的是在政治鬥爭中人們的感情去向。

其實這兩個主題也不過一線之隔,即便涇渭分明,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兩個版本能融合一下就好了。中版太缺男女戲,日版男女戲又過多。中版對燕子丹的描畫非常好玩,日版中規中矩。

趙姬代表著人性中的天真,傻傻的天真。當嬴政開始統一六國的時候,他的天真就棄他而去了。荊軻、燕丹各有各的天真,都很無謂。嬴政也想擁有天真,但自己的慾望,更多的是祖先的慾望,讓他沒有迴轉的餘地。他心裡左右為難,理性面對現實做了他該做的,泯滅人性,一身血污,成為至高無上的孤家寡人。

李雪健最好,尤其日版中趙姬臨行前一夜與嬴政親近那段。李雪健有句台詞是:可我是每天都想要你。——這句被他道的真了不得!膽怯自卑的心熄不掉熊熊的慾火,一個王,此刻變得渺小卑微,同時流露出他對趙姬深之又深的渴望。如此到最後趙姬心向荊軻,才使得嬴政變得極度可憐。他得到了天下,內心卻失去了一切。這種悲情的產生,並非嬴政因主觀願望導致的副作用,而是他的不得已。這也是日版所要表達的主題。很好。

中版就沒提這些,其實嬴政對趙姬的愛,表現也不遜色日版。但沒交代他們早就肌膚相親。也就是說,嬴政渴望天真,卻從未擁有過。嬴政渴望擁有人性,卻因身為重要歷史時刻中的絕對重要人物,忽略了自己的人性,時而嚮往一下,始終不曾嘗到。對中版的主題,也算很好的表達了。 這只是從成片的最終效果來看,至於是不是陳導的初衷,我不能知道。如果有人說中版缺乏對人性的表現,以此來苛責陳導的技術和藝術觀,無可厚非。但我不關心陳導如何想,只關注影片本身。

例如影片末尾,趙姬帶走荊軻的屍體同時棄嬴政而去。日版這時殿上官又高聲問道:君王嬴政,你忘記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嬴政答不敢忘。這表示嬴政此時還在無奈順受著命運,被迫放棄了感情。中版卻是嬴政自問:秦王嬴政你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這明顯是意識上有種質的變化,他不再順受命運,而是為自己的行為找出理由,找到藉口。被政治摧殘成一個真正的受虐狂,變態者。

踐踏入性的政治,就是以政治為上,人性被忽略,被漠視。無論你是誰,在這條路上都會變成政治車輪下的一顆石子。成為石子,哪還有什麼感情、人性,不管是劇中人物,還是導演的創作手法。這種冷酷的表達,對應主題是再好不過的。


中版燕丹聽了那侏儒的話,散去一臉愁雲,轉為喜色,看來他是想留下當秦官,之後卻被嬴政強行轟回燕國,這才決心要殺了嬴政。這個情節太好玩了。也應合了中版的主題。

荊軻兩版沒什麼變化。劇情設置或是張豐毅的演繹,都讓荊軻這個角色很不出彩,非常一般。

呂不韋和嫪毐的部份和兩版主題都靠得上,是不是因此沒做大改動?

呂不韋的事兒,或者說這個電影裡的事兒和歷史記載中的都不能一一對號入座。電影自有表達的主題,參照歷史而已,這個不能較真。要不然李雪健的樣子也太老了。

為了政治上的勝利,嬴政要弒父逼母滅兄弟,殺仇人也殺恩人。表達主題上反正就是這個路子。

為什麼要讓王志文演嫪毐呢?那雙大眼袋,這嫪毐都腎虛了。

另外,趙本山的表演很好。

日版的敘事節奏要比中版好得多。剪輯特別不好,無論中版還是日版。從拍攝場景對應服裝道具的情況看,日版最接近拍攝原案,中版有些不顧道具服裝的差別剪輯排列情節,顯得非常粗糙。剛才還是便裝,下一個鏡頭就穿禮服了,再下一個鏡頭又變回便裝,很突兀不嚴謹。沒細看戰爭場面,所以不說了。配樂時而情緒有點怪,有時故意宏大,沒意思。服飾造型場景美術都很厲害。

比較之前的《秦頌》和之後的《英雄》,《刺秦》在劇本內容上是最豐富的,值得琢磨琢磨。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