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彼岸的此在

2013-12-21 21:57:53

用孩子的眼睛看戰爭(內有劇透,慎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無論何時,二戰永遠是德國電影最鍾愛的主題。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確帶給太多人難以抹去的傷痕,另一方面,我們永遠無法確知在未來的某一天法西斯是否會重新抬頭。所以,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這樣通過文化的形式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反思。勃蘭特有一句名言:「誰忘記歷史,誰就在靈魂上有病。」我想這部電影也仍是在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可貴。
影片一開始給我們描述了主人公如何與另外兩位音樂神童相遇相知最後成為好朋友的故事,但是這種平淡卻被政治的變化所打破。導演在這裡很巧妙地利用意象的對比來凸顯電影的主題。
首先是那個啤酒窖,一開始蘇軍獲勝時,漢娜一家躲進了啤酒窖里,依靠阿布拉夏給他們運送食物,到後來希特勒實行種族屠殺時阿布拉夏和萊利莎兩家人也躲進了啤酒窖。但是這個噩夢並沒有結束,屠殺愈演愈烈,兩家人在試圖逃跑時被德軍逮捕。同樣的啤酒窖,兩撥不同的逃亡者,在戰爭面前,永遠只是普通人在承受著痛苦。
第二個意像是在阿布拉夏和萊利莎為蘇軍慰問演出時,一顆炸彈從天而降,醫院頃刻間成為了廢墟。萊利莎走出屋子,望著滿目瘡痍,不解的問他的爸爸,「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他的爸爸回答,「因為他們要顯示自己的殘酷。」一個孩子,不能夠理解戰爭為什麼會發生,更無法明白政治的變遷,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是無數美好的東西被摧毀。如果戰爭是為了美好的生活,那為什麼它同時也在摧毀這美好的生活?
第三個意像是三個小夥伴常常去的那個湖,電影一開始用十分歡快的色調來反映孩子心中的友誼。但是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電影的色調逐漸昏暗,觀眾的心情也跟著逐漸沉重起來。直到他們的音樂老師的死亡,按照猶太人的傳統,萊利莎的父親在湖裡為老師舉行了簡單的葬禮。當時導演將時間設置在黃昏,天色灰暗,湖水也變得渾濁,這是黑夜的前奏。昔日風光旖旎的湖,如今也變得死氣沉沉。這中發差再次激起觀眾心中共鳴。直到影片的結尾,久違的漢娜和阿布拉夏站在昔日玩耍過的湖邊,原來的小橋已殘疲不堪,兩個人看著遠方靜靜地追憶故人。漢娜的孫女走到湖邊,看到水裡的游魚,孩子快樂的表情又讓我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此外,影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意象。但是由於導演的是要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待戰爭,所以影片中的生離死別都以一種敘述性的方式呈現出來。沒有了那種我們熟悉的成人式悲愴,而是自然的發生。隨著孩子們漸漸地明白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他們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終點。
影片雖然是二戰題材電影,卻沒有二戰電影一貫的讓人窒息的沉重感。在敘事上也很簡潔明了,相信大家也會在這部電影中有所收穫。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