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鎖--Sarah's Key

莎拉的钥匙/隔世心锁(港)/萨拉的钥匙

7.5 / 14,627人    France:111分鐘 | USA:111分鐘

導演: 吉爾巴克貝納
編劇: 吉爾巴克貝納
演員: 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Melusine Mayance 尼爾斯艾列斯鐸 米歇爾杜查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提拉米蘇大人~

2014-01-01 19:25:24

穿越,聯結


                   莎拉的鑰匙
有時候看電影之前最好不要先看簡介。在影片初了解到本片的簡要情節:一個猶太小女孩為了保護弟弟,將他鎖在壁櫥里,她認為她能很快的回來打開壁櫥救出弟弟,但最終弟弟死在壁櫥里。而一個女記者在六十年後,深入這段隱秘的回憶。
莎拉的故事
實話說,在莎拉打開壁櫥的一瞬,我們都清楚,奇蹟不會發生,而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說,最親的親人,由於自己,而死在自家壁櫥的慘狀,作為一個童年陰影,簡直是無法消解的。我們作為她者無法感受到這個慘像帶給她的不可言說的巨大傷痛和震驚。我們想像不到那樣噬魂的景像在她幼小的童年和尚且嬌嫩的腦海里一次次閃回的痛苦;也難以想像她可能在今後所有的日子裡,每一分每一秒鐘,背負著當年的內疚一步步艱難的走下去;更難以知道,當黑暗降臨的時候,夜空下的靜謐和深沉全然不復存在,代替的是她弟弟死時的慘象以及在壁櫥裡的呻吟和哭號。
如此般的疼痛我們只能在想像力的地基下漫無目的的描繪,而真相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悲慘。所以在此種情形下,她以後的人生也就終止了。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里寫道:「與其說這種悲劇性是起因於當事人的缺點,毋寧說是以其優點為槓桿。人不是因其缺點而是因其優點而被拖入更大的悲劇之中的。」、「有些時候,人因為一些重大的事件的發生,生命好像在那一刻就終止了,即使以後仍活著」。我想莎拉在那以後的人生,就是這般。日復一日的自我鞭笞,無數噩夢每一秒的閃回,使她只能活在她的童年裡。因為一直面對著黑暗,所以對明天、對未來只能以背影相接。後面她有意的死在此就順理成章,因為活著的理由在她童年的時候已經被她自己取消了,在鎖下壁櫥的那一刻,她和她弟弟的生命就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他的死,直接影響了她之後的生。
我個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比起劇中情節當然不值一提,但作為思索的誘餌,值得在此一述。
高中時我在下自習時,路過一條暗無光影的小街,被三個青年持刀截下,恐嚇、逼問,讓我交出身上的錢,我照做了。而接下來幾個月的感受,是我從未體驗過的。自責、憤怒、羞恥,這樣在文本中經常出現的詞彙,第一次跳脫文本來到我的生活里。在路上,我會敵視每個像那三人的路人,並假像如何制服他們;睡夢裡,我拒不妥協,和三人搏鬥,有輸有贏。在思索譬如考試和寫作業中,當時的場景會閃回,打斷我解題的思路,強行闖入我的生活。而這樣的情況持續到高考之後,才徹底消失。當然,期間我也試著解決,我尋找社會支持:把這件事情,和祥林嫂一樣,說給每個我熟識的人聽並尋求安慰;我從實際中解決問題:我開始健身,練習散打,並有段時間對搏擊著迷。
旁人很難想像,一次意外事件激起的波瀾就這樣大嗎?我想說是這樣的。所以我能理解那些被意外事件打擊的抬不起頭的人們,人比我們想像的堅強,但也比我們想像的脆弱。能走過來的人們,或許比其他人更懂得敬畏生命,更了解人性;走不出來的人們,需要其他人的幫助,自愈畢竟是困難的,甚至很可能不徹底,說到此處,我想說心理健康和調試在我們國家幾千年的傳統里,一直是缺席的,這可能與土地文明、民族性與集體主義有關,但我們現在是開放的,開放的天空下,我們應該學會向內的體察、關懷。我想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培養這樣的能力,這種關注自身,懂得調試的能力,雖然這點不容易。我在行文中,我突然想「莎拉可以不死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她被干預,在後面的生活里,有了一兩分寄託,譬如愛人,譬如藝術,可能她不至於最後自行選擇終結生命。
茱莉亞的救贖
電影的主人公茱莉亞是一名媒體工作人員,在日常的工作里,無意被捲進塵封的歷史事件。生活可能就是這麼荒誕,六十秒之後的人生和六十年之後的人生一樣難以預測。隨著歷史的密雲一步步被揭開,她在其中也一步步的成長,我想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追尋歷史慘劇里主角的生活,無疑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這就像她以自己主體的身份把悲劇主人公的生活重新推演了一遍一樣,其中的危險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有調查南京大屠殺的外國女留學生,甚至到最後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可能她無法成熟人性的陰暗和穿越歷史深處來到現實的深淵中的黑暗。而電影女主人公無疑是勇敢的,她撥開迷霧,將歷史呈現在當下的世人面前。
無疑,有些沉痛的東西是無法被忘記,也不應該被忘記的。這些沉痛可能由無數的呻吟、哀號,無數的鮮血、生命,凝結而成,凝結物既然經歷了這麼大的代價形成,就不應該被輕易的遺忘和掩埋。最起碼她能成為一個標本,讓現世的人知道,黑暗有多黑,深淵有多深,人性可以脆弱到何種地步,醜陋到哪種程度。
電影的主人公,就是這樣負面凝結物的挖掘者,無疑這需要巨大的耐力、心力、精力和勇氣,但她最終做到了,而在這樣錘鍊自己的過程里,她也獲得了對自己的救贖。她推翻了先前和丈夫的妥協,她選擇了自由的生活。逃避自由是需要勇氣的,甚至是很大的勇氣,而女主人公做到了。
人性的聯結
人性無疑是捉摸不定的,有心理學家會用人「人格海洋(OCEAN)」來表述它,但畢竟理論只是理論,在現實面前巨大的複雜和變動,很難用一串數字或以幾個特性來表達。而幾十年前小女孩,和幾十年後的茱莉亞,她們的傷悲,她們面對的挫折,雖然形式不一樣,但可能是同質的。沒有人具體能感受到她倆在此中到底遭遇了怎樣,只能靠著自身的想像來觸碰散發在她們生活事件末端忽明忽暗、飄忽不定的些許言語、反應和表情。二者最後不同的去路,或許反映了人性的不同側面。
電影本身
好的劇本需要好的光影表述才能成就一部好的電影,但在此部影片裡,雙線交替的不連貫,以及電影后半段的拖沓,以及結尾莎拉兒子和茱莉亞相擁而涕的場景,雖溫情,但不經典。有時候,現實比我們想像的要不完滿的多,但我們只得接受,不是嗎?從文本和螢幕不同的領域來看,相比較已經發展幾千年的文本創作,近代才出現的螢幕創作有著無限的創作空間和內容資源。
「我們已經講述的夠好了,是你們拍的還不夠好」,我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