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火線追緝令--Seven

七宗罪/火线追缉令/7宗罪

8.6 / 1,804,488人    127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安德魯凱文沃克
演員: 摩根佛里曼 布萊德彼特 安德魯凱文沃克 葛妮絲派特洛 凱文史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邱公子

2014-01-04 10:49:05

勿以小惡而為之


重溫電影,不得不承認大衛芬奇的天才,天才在於,他奉行好萊塢商業片的規則,卻可以產出商業性與藝術性雜陳的佳品,電影的拍攝手法上遵循著好萊塢的慣例,無縫剪輯、線性敘事,但是細節上,導演展示了自我風格……
影片開頭,即字幕之前,解讀的不多,其實已經關照整部電影,電影最初是弗里曼辦案,他關心的是妻子和丈夫衝突中,孩子有沒有被驚嚇,於是被同事不屑,這便是整部電影導演想傳達的意指,事實上,這部電影最另類的特質是,導演站在了罪犯一邊,這種立場的倒錯,在好萊塢是罕見的,導演和罪犯一起抨擊當下的社會,因為人們無暇顧及的太多,對當下生活的容忍,正在讓罪惡蔓延,於是,這一母題反覆出現,在接近尾聲時,皮特與弗里曼的討論也是圍繞此話題……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電影片頭是要帶出兩位男主角,但是那起兇殺案,即妻子殺死丈夫,動機就是衝動,這邊呼應了電影的結尾,皮特在衝動下殺了犯人,此外,電影的字幕部份其實是展示了罪犯的生活和犯罪手法,比如剝去自己手指的皮膚以掩蓋指紋等……
誠然,電影的編劇有些細節邏輯上還不夠清晰,但是電影的劇本已經足夠嚴謹,引人入勝,無論翠西最後是否死亡,這點討論的很多,其實這本身就是開放式的猜想,因為無論翠西是否死亡,皮特殺人都是衝動所至,然而觀眾似乎會對主角同情,於是,這成了導演要批判的容忍,難道有理由的犯罪就需要同情以及容忍嗎?我個人覺得,兇殺最大的失誤在於,其自身是否真正犯了妒忌罪,還是為了完成佈道,而故意為之,如果是後者,那麼他的佈局還是不夠完美……
由此看來,導演帶引著觀眾,站在犯罪者一邊,當然觀眾未必會跟隨,但這足夠顛覆,顛覆之處還在於,罪犯和皮特都是白人,而弗里曼是黑人,這個設計也很有意思,不光是種族的協調,還是對黑人的一種標榜,想像一下《黑衣人》,設置剛好相反,黑人成了睿智的代表,而不再是反面或者無足輕重的角色……
影片的鏡頭很多,由此剪輯加快了敘事,給觀眾壓迫感,而在處理案件時,長鏡頭的使用也給觀眾以窒息般的緊張,景深的使用,光線的運用,增加了懸疑與壓抑的氛圍,大衛芬奇諳熟這些手法,顯然此前派mv的經歷也發揮了作用,那就是視覺上的衝擊……
大衛芬奇在這部電影中採取了線性敘事,一天一天記錄,強化了時間,同時又淡化了空間,這個都市可能是任何地方,然而卻都是一般黑暗,於是這種諷刺的意涵噴薄而出……
在時間的長河中,人性始終沒有進化,於是罪惡不斷累積並升級,侵蝕著空間中每個個體,導演對此無可奈何,他試圖的解絕路徑,是喚起每個人注意,注意起身邊一點一滴的惡,很有幾分「勿以小惡而為之」的深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