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蓝色茉莉/蓝色茱莉(台)/情迷蓝茉莉(港)

7.3 / 212,644人    98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凱特布蘭琪 莎莉霍金斯 亞歷鮑德溫 彼得賽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司空語

2014-01-22 03:48:27

不是你破框而生就是撞框而瘋


金融風暴之後,好萊塢選取不同的角度拍了一批反思電影。優秀者如《Margin Call》,平庸者如《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大多是圍繞金融系統去挖掘、展示,期間伴以人性與制度的碰撞,驚喜寥寥。嚴格意義上《Blue Jasmine》並不屬於反思金融風暴的電影,但是似乎Jasmine的悲劇是由金融風暴而來——手法堪稱低級的商業詐騙曝光,推倒了苦痛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導致J用數次崩潰來讓觀者追問:那些道貌岸然的商業騙子是否就是一切悲苦的源頭?如果人人都能像Ginger她們那樣活的真實,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了?——這似乎也能構成對金融風暴的反思。

只是如若這般論斷該片,實在失於荒唐,Woody習慣拿某個「階層」開涮,把悲劇歸結為一小撮人不是老爺子的打法。但是如果歸因於「上流社會」的虛偽,則更是對不起Cate精彩的演繹。cate的表演衝破了Woody設置的敘事結構,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形成了更為有力的反詰,從而讓該片有了流傳下去的生命力。

Woody在電影裡設置了兩個的階層,一個「上流階層」一個工薪階層,J因為揭露丈夫欺詐導致自己破產,被迫由奢入簡。這是故事發生的場域。笑點和淚點都是來源於場域衝突引發的尷尬。這也構成了在影片中牢不可破的框框,Jasmine的悲劇就是撞框而來。

生活中,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社會的烙印,這些印記從出生就開始不斷的強化。在你無法選擇的家庭中,接受它能給你的物質和教育。在成長中接觸到與你差不多的人,形成和他們差不多的價值觀,走和他們差不多的人生路,然後這麼一群人就被稱為某個階層。而這些階層共同擁有的一些遊戲規則就成了你日常生活可依靠的框架,遵循它,你會有安全感,違背它,就會受到強有力的懲罰,帶來無窮盡的幻滅。如果無法得到拯救,就會崩潰如潮。

片中的J就是如此。讓人唏噓的是,她的悲劇並不是她做錯了什麼,或者她身邊的人做錯了什麼,恰恰是他們都在按「正確」的方式行事。全做對了,結果讓一女人瘋了。

Augie曾經是個商界菁英,賺錢的手段是在法律漏洞遮蔽下,用人的貪慾牟利。也許影片展現的極端了些,但是金融的本質不就是相對價值的變現嗎?不就是人的慾望與信任投射在時空經緯上的「騙術」嗎?如金融風暴的產生,又怎麼是某些機構某些國家的預謀呢?至少在A的階層里,這樣的行為不能稱為「騙」,只能叫「聰明」、「幸運」而已。至於通姦、揮霍、偽善,不過遊戲規則而已。大家都這樣,都成本能了。已經不存在真實與否的判斷。他們這樣活著,就是他們的真實。

反觀Ginger,她和她身邊的人也是按著自屬的階層烙印生活著。有機會投機時一定會投機,否則也不會一直買彩票。有機會虛榮時一定虛榮,否則不會跳舞時還挎著某名牌包。有機會通姦時一定通姦,否則也不會被當成洩慾工具。只是「基因差了點」,性感指數不高,拿不到亂入上流社會的門票。至於被騙20萬刀,那是因為想玩大投機可惜沒有大投機的本領,學識和心智都不夠……G們遵守的是他們的道德觀,然後在這個框架里靠本能行事,沒有那麼多的槓桿、對沖做前戲,粗暴、辛辣。

被這兩種「真實」放逐的就是J了。J在過闊日子的時候非常享受它的牢籠,塑性感,勤揮霍,辦家宴,捐慈善,做的都對。除了不該妄想著還擁有「愛情」。愛情是兩個獨立生命之間的碰撞與融合。J已經被物化了,她能提供的一切都能用錢來買到。她口中的愛情,不過是一張飯票,一個通行證。揭穿A的騙局,就親手毀掉了這個通行證,之後的追思,就只剩不合時宜了。

J一直不同意G的基因決定論調。而是把境遇的變遷歸結於不努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J是對的。努力確實可以改變境遇。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靠譜的改變途徑:教育。平民子弟通過教育確實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社會階層。但是J對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之前,教育於她只是點綴,讀人類學也好,健身也好,只是讓她成為了一個聰明性感尤物,一旦被人寵幸,則棄之如草芥。在之後,教育是謀生技能的獲得手段,只要發現可以謀生的「理想」捷徑,也就不覺得有任何必要了。她從來沒有希望通過教育而成為一個有抵抗異化能力的人。或者這是Woody的小狡黠?在 《Annie Hall》之後再次對知識型教育的補刀?

J也不同意G對她道德上的指控。片中有個對白相當精彩:J吊上了「金龜婿」,在家苦等電話不來,G說「也許是他發現你說謊,然後一走了之了呢?」J立馬發飆「你能不能別提我撒謊了?!好吧,我確實編造了些事實,省略了些細節,但是總體上,我的情感、想法、我的幽默……這不就是我嗎?」是的,這些都是她,也是「上流社會」需要的印記。只要隱藏的好,這能叫欺騙嗎?這叫機智啊!是急才啊!只是倒霉的是她碰上了個政客,政客需要的是吉祥物。甩了J並不是因為J的欺騙,實在是因為J連危機公關都不懂,之前的爛帳都擺不平,被拆穿了還居然「可恥」的情緒崩潰,就以這素質以後成了國會議員夫人還指不定捅什麼簍子呢。所以趕緊以道德衛道士的姿態甩掉J拉倒。

在社會框架里撞的頭破血流的J最後把希望放在繼子身上,想從人倫處取些溫暖,但是怎麼可能呢?你只不過是個玩物,你曾給孩子的不過是些遊戲幣,他都出局了,能給你的也就是最後一擊而已——「他讓我幻滅,但我更恨你。」可憐的J,到這時候還不懂得繼子的恨從何而來,還在哭著說「我很後悔我在那一刻做的」。好像不打舉報電話她就不會瘋了?唉。唉。唉!

任何社會,都有階層。只要是人,就時刻處在階層的桎梏下。但是,人之所以是人,之所以能創造階層而後又能超脫,是因為生命的完整性與神聖性。階層提供了某種生活的標準,但標準不是用來框定生活。一個健全的人,是有能力在任何標準下藝術化的生活,而不是只靠本能——何況這是社會強加給你的本能——去生活啊。這種能力,不就是佛家講的人人皆有佛性嗎?

遺憾的是,J成為健全人的可能性一直在被自己、被他人、被社會消磨著,而自己又沒有覺悟的能力,終成大禍。至此J衝破了Woody預設的電影框架。感謝cate把J塑造成這樣一個血肉豐滿的女人,這並不是簡單地「裝瘋扮傻拿影后」可以概括,她讓電影再生長了!J的痛苦不再成為一種簡單地對某一階層的嘲諷,她用崩潰讓觀者去看人不能破框而生之後的悲苦。在影片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成了本能驅動者,設置種種桎梏讓彼此成為路人,哦,不,最後連路人也做不成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