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

醉乡民谣/知音梦里行(港)/关于勒维恩戴维斯

7.4 / 163,695人    104分鐘

導演: 伊森柯恩 喬柯恩
編劇: 喬柯恩 伊森柯恩
演員: 奧斯卡伊薩克 凱莉墨里根 賈斯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uSi

2014-02-21 07:38:57

歌裡歌外是故事,戲裡戲外是生活


早在去年這個時候,這部讓人等了近一年的《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的預告片便已在網上流傳開來 —— 那是60年代初紐約的格林威治村,一個鬍子拉茬的民謠歌手,帶著一把吉他和一隻貓忙碌地奔波各處 —— 後來網上查閱一番,才發現科恩兄弟這回故事主角Llewyn Davis的原型,居然是美國民謠的重要唱將范容克(Dave Van Ronk),著實被驚喜到了。

提起范容克, 估計鮑勃迪倫的死忠歌迷都知道 —— 當年迪倫剛到紐約時,亦師亦友的范容克不僅向迪倫傳授了不少民謠彈唱技法,還影響了迪倫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而在迪倫當年像片中的Llewyn那樣潦倒的時候,正是范容克為他讓出了沙發……數十年後,在范容克病逝後不久,迪倫也出版了回憶錄,裡面不乏對范容克的緬懷和感恩。

Llewyn Davis這個虛構名字中的』Davis』,筆者估摸,是借用了范容克師承的黑人民謠大師 Gary Davis —— 范容克早年就唱了不少這位「牧師歌手」的作品。至於據說是個威爾斯名字的』Llewyn』,難免讓人想到同是源於威爾斯語的名字』Dylan』 - 為這個角色取這麼一個名字,也許科恩兄弟是在承認范容克在美國民謠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性?

但Llewyn Davis並不完全就是范容克。雖然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范容克還是比那個彷彿眼前都是環路和死胡同的Llewyn Davis幸運多了 —— 雖然現實中的范容克也曾為了生活而當過海員,但他並沒有遇上演唱事業剛剛起步,夥伴就自殺這樣的倒霉事;他的唱片《Inside Dave Von Ronk》在出版後也得到了不少讚譽,而不像電影裡Llewyn那張專輯一樣遭遇無人問津的冷落 —— Llewyn Davis的故事,更多是反映了當年一個成功的鮑勃迪倫背後,那無數個像他那樣懷著夢想和才華,卻得不到成功機遇的民歌手。

故事設定在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民謠的「復興年代」—— 那會麥卡錫時代剛結束,老民歌手開始重新活躍,新的民歌手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但這跟迪倫和瓊貝茲成名後的「黃金年代」還不是一回事。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民謠還只是鄉下人的音樂 —— 甚至說不上是音樂,就像在去芝加哥的車上那個老爵士樂手那樣,他在聽說Llewyn唱的是民謠之後,嗤之以鼻說:「哼,民謠?!我還以為你是個音樂人呢…」

和不少遭遇冷眼的年輕歌手一樣,Llewyn很不服氣地拿起吉他,彈唱了一首指法複雜的《Green, Green Rocky Road》,沒想到不管他怎麼起勁,老爵士樂手仍是熟睡不起,年輕的詩人也只顧自己開車,眼前只有那一道兩邊綠幽幽,彷彿沒有盡頭的鄉間路……

說到這場戲,不得不提科恩兄弟在這部電影裡兩個讓人擊節的設計:一是片中的音樂子乎都是在場景裡的 —— 觀眾聽到的,也正是片裡人物正在聽到的音樂 —— 這使音樂響起時,觀眾彷彿也被「邀請」到了故事裡;二是因為傳統民歌往往有很強的敘事成份,歌裡的故事和歌外Llewyn的遭遇總能呼應到一起,使這部劇情似乎很鬆散的電影,有了平行敘事的意趣。

當Llewyn千里迢迢地趕到芝加哥,見到了業界大亨Bud Grossman時,他唱了《The Death of Queen Jane》這首古老的歌謠 —— 歌謠講的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王后珍妮在誕下一位男嬰,即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後,因難產而死的真實故事 —— 唱這樣「沒有商業價值」的一首歌,只能說明當時Llewyn心裡惦記著的,並不是要平步青雲,而是那個也許已經生下了自己孩子的前女伴。

這位Bud Grossman的原型,正是後來迪倫的經紀人Albert Grossman,這位仁兄還挖掘了夫妻檔Ian & Sylvia —— 或許正是片中Jim & Jean的原型。就像片子裡提到的一樣,Albert Grossman也邀請范容克加入他正在組建的一個民歌三重唱(日後相當成功的Peter, Paul and 瑪莉),但被不願妥協自己音樂的范容克所拒絕。

正如范容克那樣,Llewyn用的是傳統、質樸的方式去演繹那些老民歌 —— 他們的彈唱方式植根於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保留了勞動人民的粗曠,以及那股歷史的沉澱,容不得半點矯情的修飾 —— 可在節奏日漸變快的現代都市裡,這樣的音樂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 聽眾們更青睞Jim & Jean,還有那位小兵哥Troy唱的那種經過精心打磨,朗朗上口的「新民歌」。找不到聽眾的Llewyn,甚至在探望已經失去交流能力父親的時,也要帶上吉他,演唱一曲漁家歌謠《Shoals of Herring》—— 只是父親已經無法給他讚許,而Llewyn也註定只能繼續在音樂的道路上獨自前行。

回到民謠小酒館的舞台上,他唱起一首充滿自嘲意味的《Hang Me, Oh Hang Me》 ,這歌講述了一個雲遊四方的人,在窮困潦倒之際淪為強盜,最終不幸被捕,處以絞刑 —— 歌詞唱道:「被吊死我也不怕,只嘆長眠不起太無趣,我可是個走遍天下的人啊」 —— 四處奔波並沒有為Llewyn找到命運的轉機,可他所畏懼的,是沒有音樂的生活,會變得像父親那樣麻木般的「存在」。

正如《Hang Me》一樣,即使是生活再痛苦難堪,民歌唱出來時永遠是堅忍、樂觀的。Llewyn最後在片中獨自唱起了曾經和同伴一起合唱的《Fare Thee Well》—— 也許這是他最後一次向自殺了的同伴作告別,又或是他在向那些不堪的往事說再見,不管怎樣,我們聽到了他堅強的心聲 —— 片尾,在挨了幾拳後,他還忍痛朝打了他的人半開玩笑地說了句「再見」,這讓我們相信,他會繼續走下去,唱下去。而更讓大家感到欣慰的,是科恩兄弟這樣堅持自己風格多年的電影人,能為所有堅持自我卻未能得到喝彩的藝術家,作出這樣一部真摯感人的電影。

文/劉於思

按:為《大眾電影》所供的影評稿,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