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山本五十六--Rengo kantai shirei chokan: Yamamoto Isorok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Rengôkantaishireichôkan:YamamotoIsoroku

6.7 / 1,256人    Japan:140分鐘

導演: 成島出
編劇: 長谷川康夫 飯田健三郎
演員: 役所廣司 坂東三津五郎 柄本明 柳葉敏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最後的守護者

2014-04-01 08:10:19

獨木難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整部電影所表現的山本五十六個人命運的沉浮,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日本在二戰前和整個二戰過程中」擰巴式「命運的體現,更是日本在戰略、戰術層面步步犯錯的結果。而山本儘管明白戰略上的錯誤,卻無力改變,而自己在戰術上也出現了紕漏,最終造就了個人和國家雙重悽慘的命運。
一、戰略錯誤:
縱觀整部影片,山本似乎是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無論陸軍和狂熱的民眾怎麼鼓譟威脅,他和他所在的海軍仍然對三國軸心充滿懷疑,不相信希特勒和他的盟友們能給日本創造一個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機會。這背後也是陸軍和海軍戰略分歧的體現吧。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中這樣評價二戰前期的日本:當海軍在考慮今後要與英國或美國打一仗時,陸軍的眼光則基本上盯在亞洲大陸以及蘇聯在那裡對日本利益的威脅。更要命的是,海陸軍在戰略目標選擇方面的競爭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陸軍牢牢地控制了軍部和大本營,海軍和外交部根本無力左右大局。而陸軍的思維則被牢牢固定在」島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資源產地「這一思維定式中,於是,整個日本就沿著「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深受陸軍少壯派喜愛的田中摺奏的路線開始狂妄的將自己的國家利益無限擴大並不斷付諸行動,結果將自己陷在了中國這個大泥潭中無力自拔。恰好此時蘇聯出於自保在援助中國,陸軍便將蘇聯視為最大威脅,「聯德抗蘇」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山本和海軍卻明白,德國的擴張活動遲早會導致與英國的戰爭,而美國也有很大的可能介入。而美英早就對日本在中國的行為有所不滿(特別是美國對日本破壞「門戶開放」的行徑早有怨言),這樣日本遲早會與美國開戰且必然失敗。
但是,儘管像山本這樣的人明白結成三國軸心的後果,但深陷在中國戰場的日本已經沒有了選擇。為了鞏固滿洲國發動侵華戰爭,為了解決"中國事變「就需要東南亞的資源,要獲得資源就要和英美開戰(諾門坎戰役徹底讓日本打消了北上進攻蘇聯獲取資源的想法)。用一個更大的麻煩去解決以前的麻煩成了日本唯一的選擇。更要命的是,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歷史此時卻對其戰略選擇產生了致命性的影響,」只要在一場決戰中擊敗敵大軍隊就能迫使敵人求和「成了日本人的某種信念。這樣一來,」與德國結盟對抗蘇聯並在一場決戰中擊敗美國迫使其承認日本的勢力範圍」就成了一個看似不錯的選擇。事情演進至此,山本也已經無法阻止三國軸心的形成,日本也真正地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二、戰術錯誤:
儘管影片極力將山本塑造成一個頭腦清楚、愛好和平、為人和善的長者。但就從他在日本加入軸心國陣營後就迅速制定了襲擊珍珠港的戰略來看,他之前的愛好和平形象也只是因為他明白日本無法擊敗美國所以才實用性的試圖避開強敵。儘管他明白日本註定無法獲勝。
回到戰術層面。國際衝突課的老師曾經講過,歷史具有雙重作用,它既可以為你提供有益的經驗教訓,也可能使你僅僅因為」歷史上有這樣的事"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很多國際衝突的發生往往是建立在泛用歷史經驗的結果。這一點用來分析聯合艦隊的覆滅也是沒錯的。
對馬海戰的勝利使得「海上大艦巨炮式決戰」深入日本海軍的骨髓,山本本人也是深受其影響。先試圖在珍珠港以突襲方式徹底消滅太平洋艦隊,又試圖在中途島引誘美國剩餘的航空母艦參戰並一舉殲滅,一個個都是賭博性質的軍事行動。珍珠港他贏了,但中途島卻讓他連本帶利都輸了回去。山本作為一個資深的賭徒,他應該明白賭徒在很多時候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但也許是因為日本輝煌的戰勝強國的歷史,或是因為他對自己賭運的自信,抑或這也是他無奈的選擇,他把整個聯合艦隊乃至整個日本的國運投入到了這場巨大的賭博中。但歷史只給了他一次成為東鄉平八郎式英雄的機會,在第二次卻把他狠狠的摔了下來。更要命的是,在中途島這場關鍵賭局中,山本也犯了錯誤。預定的偵查計劃沒有實施,盲目恪守無線電靜默對戰局變化不能迅速反應,未能將航空母艦作為艦隊核心用其他艦隻嚴密保護(他的對手尼米茲是這樣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山本儘管認識到航母重要性但在骨子裡還是信任戰艦的心理,而這無疑也是日俄戰爭這段歷史對當時日本海軍產生重大影響的體現)等等,再加上美軍情報系統的高效工作,一場慘敗最終在所難免。
中途島的慘敗無疑令山本對戰爭前途更加悲觀(儘管在影片中山本顯得十分淡定,又是下將棋又是安慰戰敗的南雲忠一,似乎是在模仿請戰敗下屬喝威士忌的東鄉平八郎),結果在接下來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紐幾內亞戰役中又犯了錯。害怕航母損失就將航母艦載機搬到遠離前線的陸上機場,結果出擊的飛機到達戰場時根本沒有燃料,白白損失了一堆飛機和飛行員。
事已至此,知道獲勝徹底無望的山本決定身先士卒去前線視察(在已經知道情報系統有漏洞的情況下還孤身犯險,也許只能理解為山本也是想求死。。。),知道情況的美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便魂斷於拉包爾。(吐槽:就衝著山本只帶了六架零戰21這種已經有落伍跡象的飛機護航,自己還坐著號稱」一式打火機「的一式陸攻就覺得他是在尋死。。。。18架雙身惡魔怎麼會放過你。。。)
山本以自己的死卸下了對於聯合艦隊和日本的全部負擔,也省去了親眼目睹聯合艦隊步步走向覆滅、日本國土被自己所發動的戰爭徹底毀滅的痛苦。事實證明,一個在戰略和戰術層面都不斷犯錯的國家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拯救得了的,帝國之後的拿破崙,奧匈的康拉德,沙俄的勃魯西洛夫和高爾察克,納粹德國的隆美爾和曼施坦因,以及山本五十六都證明了這一點。
三、媒體和國民心理
電影最重要的支線就是報社對山本從頭到尾的訪問。主編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對三國軸心熱烈期盼並鄙視」懦弱的海軍「,不竭餘力的宣揚日本的光輝戰史,極力掩飾日本在中途島和瓜島戰敗的真相。他所反映的應該是當時深陷軍國主義氛圍成為軍部喉舌的日本媒體,正是他們目光短淺顛倒黑白的輿論報導使得所有日本國民都陷入了對戰爭的狂熱愛好氣氛中(如知道珍珠港事件後認為經濟就會因此好轉了之類的想法),為日本戰爭機器的加速推波助瀾,這也無疑是在提醒我們媒體一旦失去自身判斷力,放棄對新聞事實的追求就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
電影最後以寫了《簡明日本帝國戰史》的桑田悅的感言結尾(我就概括個大意吧。。。):對於山本和這場戰爭的客觀評價也許需要50-100年後的日本人來去做,不過到那時日本人可能已經選擇把這些都忘記了。看到今天日本對這場戰爭的認識,似乎事情就是這樣發展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