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浪蕩世代--On the Road

在路上/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6.1 / 36,993人    124分鐘 | 137分鐘 (original version)

導演: 華特薩勒斯
編劇: 荷西里維拉
演員: 山姆萊利 蓋瑞特荷德倫 克莉絲汀史都華 克莉斯汀鄧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眠歌

2014-04-07 08:56:49

生活不在彼處,在此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當我聽著緩緩響起的片尾曲時,我開始納悶我究竟緣何對「在路上」這個話題如此著迷?
是他討論了【存在】這一人生終極主題?還是 無聊、荒蕪、goofing time 才是生活的主要內容,真正揭示了人生的無意義?

當我辛苦啃完Jack Kerouac的手稿版原著時,有朋友勸我來看一看這部電影,告誡我說,電影將原著做了改動。
是啊,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肯定是對這近三百頁的文字進行了刪減,而他刪減的恰恰是旅途中最疲憊、最無聊、最無力的部份,他刪減了Dean的第三次婚姻、他的第三個孩子和他又一次懦弱的逃跑。而諷刺的是,這些無聊和無謂才是「在路上」佔據最多篇幅、最主要的內容,Dean對自己和他人人生的不負責任則是串起「在路上」的那根金線,可是Jack沒有做任何評價,Jack帶著一種追憶甚至崇拜的情緒寫完了那些文字,然後把所有這些疑惑、思考、不解留給後人。

離開,是為了什麼?

當Dean厭倦了和Camille同居的家庭生活時,他離開了;當Dean從瑪莉lou身上找不到更多樂趣時,他離開了;當Sal在墨西哥城患上痢疾成為一個包袱時,Dean離開了......週而復始。當他拋棄了一個又一個至親和朋友時,他也被所有人拋棄。當他一旦遇到困難時,他就走掉、逃避。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路上,去尋找那人生的真實,卻最終逃避了自己的人生。因為他的人生是從被父親的拋棄開始的,這是所有後來的拋棄都彌補不回來的缺憾。poor lost child,他將抱憾終生。

離開,是在逃避人生。

不僅僅是Dean。瑪莉lou、Carlo...他們年輕的臉龐上迷惘的眼睛,找不到未來在哪裡,也不知道過去從哪裡來。儘管他們不知疲倦地一次一次行走在路上,表面看來樂此不疲,但在導演Salles的鏡頭下,除了Sal,他們都是lost children,早已厭倦了這疲乏的旅程。
Dean曾經捶胸頓足地說,我都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總是會有奇怪的想法,我拿槍舉著自己的頭整整三個小時...;瑪莉lou歷盡滄桑般的無奈道,我真的想要一座房子,一個孩子...如果Dean不那麼瘋狂...
《春光乍泄》裡面,當梁朝偉途經台北偶遇張震的父母時,他終於懂得,為什麼張震可以一個人走那麼遠都不害怕也不孤單,因為他總有那麼一個地方可以回家。
Sal在紐約總有那麼一個aunt等待著他,那樣一雙慈祥而寬容的目光鎖住他,而在他心裡總有一個作家的夢等待著他,所以Sal在路上,他可以走很遠,也不怕把靈魂丟在路上;而在路途的另一端,恰恰相反的poor Dean,就像一個飄蕩的孤魂,無論他身在哪裡,都沒有心靈安放之所。

那麼,離開依舊是在尋找人生。

現在的中國社會頗似當年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那「垮掉的一代」,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不出去走走,就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只有看遍了世界,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只有走出國門,才能真正了解中國;只有尋遍了天涯,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有受盡了挫折,才知道家有多好......
於是,一撥一撥的人上路了。探險人生的中學生們,履行成年禮的大學生們,間隔年的上班族們,回頭為青春補課的中年人們.....我們前撲後繼,走遍天南海北,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好像經過一次自虐式的長途跋涉,人生就可以進入另外一個境界,那些關於「真實」的尋找,那些有關「意義」的探尋,他們都在路上等著我們打遊戲通關一個一個去摘取。
我曾經在雲南的路上,遇見一個搭車去西藏的畢業生青年對我說過:我都能徒步搭車去西藏了,以後我還有什麼事情幹不了?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我就是要變強......是的,他成功了,他到了西藏,然而,和很多畢業即失業的同齡人一樣,一年過去,這位「強大」的青年依舊待業在家。

其實,說這麼多,我依舊回答不了我思考很久很久的這個問題:離開,究竟是為了什麼?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離開終究是為了回來。
儘管有的人可能一旦上路就永遠在路上,失去了歸途。但每一個在路上的行者,都在心底有那種渴望。

因為我堅信,生活永遠不在彼處。
生活在此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