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人艱不拆

2014-04-20 12:40:33

老和尚與小和尚


      看到一篇的影評說,《春夏秋冬又一春》裡的那個老和尚最終還是教出了一個殺人犯。就這句話,讓我忍不住也想寫點什麼。
      老和尚是平和、智慧、寬容、慈悲等等的象徵,甚至有些被導演神化。他不僅是位得道高僧,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菩薩的化身。而小和尚是人,人的七情六慾貫穿其一生。老和尚一直在旁觀察並點化小和尚。小和尚有遵循、也有反思,但是人性的力量依然是強大的,所以有了夏的故事。(因而有影評人把此片的矛頭集中在人性善惡之上。個人覺得,人性很難分辨善惡。人性就是人性,是自然客觀的存在,不是非善即惡的。給人性分善惡,這是一個詭辯。如果說人有性慾,就是惡的,沒有性慾就是善的,即所謂的」原罪「成立的話,那麼人類的繁衍就是最大的惡)
     老和尚是尊重自然規律、尊重人性的。他知道小和尚長大了要去做的事情。他從來沒有跟小和尚說不能碰女人。(好像他只跟小和尚說過一句小心蛇,但小和尚不以為意。)後來小和尚看到一對蛇在交配,他看呆了。這裡有什麼寓意嗎?女人和蛇有一種什麼內在關係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老和尚最後死後化身為蛇呢?這些我並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老和尚並沒有去嚴禁小和尚做什麼事情。在看小和尚和女孩嬉鬧的時候,他還在微笑。我甚至覺得他是知道小和尚每天晚上起來去做什麼的,只是他一直靜靜地躺在一旁,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但小和尚越來越沉迷了。例如在小和尚開始拿那個獅子石雕給女孩子當凳子,也不再怕這樣做師傅會生氣的時候,老和尚才想要點醒一下小和尚。這是個度的問題。人性本沒有善惡,但誇過了一定的度就有了。
     老和尚從沒有教條過小和尚,雖然是佛門,但聽不見任何經文,也沒有清規戒律(上面還養了雞!)。這可能是想表達,老和尚不想去禁錮人性,也不是在發現錯誤時去打壓小和尚,而是無聲息地點化他(讓他感同身受):不要無辜去傷害生命,去給別人帶來痛苦。還有個例子,老和尚在看到小和尚和女孩躺在船裡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叫醒他們,讓其羞愧,而僅是又一次點化。老和尚在任何時候都是去接納小和尚、寬容小和尚、幫助小和尚。他甚至問犯錯回來的小和尚,你覺得俗世不堪忍受了嗎?你為什麼痛苦?他其實是在化解這份痛苦,而非指責。他是在心疼小和尚。他唯一一次痛責小和尚,是小和尚在自盡的時候,他用了」棒喝「。這也是影片裡唯一一次最厲害的教訓,但這個」最厲害「也僅僅是在火燒斷繩子的時間之內把小和尚吊了起來。這還是源自他的慈悲。
     有影評說,老和尚最後的死,是因為自己羞愧。最後老和尚哭了,也證明了他無法真正超脫得道。這是我不認同的。
   「得道」是什麼?是死的時候不會哭嗎?我覺得老和尚哭不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得道或者羞愧,而是他覺得死了以後廟裡小動物沒人照顧,最後免不了被凍死的結局,還是那顆慈悲之心。說他沒有完全超脫,沒有真正得道的人,再看下他自焚的那段畫面:他面對死亡已經夠淡定從容了,尤其比起先前小和尚的那種粗大的喘息。更何況他還有舍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舍利。

     影片充滿了禪宗寓意。場景美的有些不真實,但又很真實,因為它似乎存在於每個人的意境當中,就是恰如我們都想像過的場景。這種場景或許就是心靈的某一個歸宿。 沒有戒律誦經,沒有燒香磕頭,有的只是一片安寧與平靜。
  我沒有看過金基德的其它影片,但我覺得這部影片不是深刻的悲涼,或者是他的又一部講人性之惡,惡到無法自贖的影片。這是一部講向善的片子,甚至可以說勵志,讓人看到輪迴,看到因果,看到事物的客觀規律,也看到人是可以成長,最終自我救贖的。
     個人以為,影片講了一個道理,人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錯,不一定就是無可救藥,在師傅這裡,錯,是可以被寬恕的。或者是說,在佛面前,錯,可以被救贖,但前提是放下,是悔過。如同在地板刻心經那段里講的一樣。如果沒有那一段,可能小和尚再次回來還是無法那樣平和安詳。
      還有一點,導演沒有刻意追求少年和尚、青年和尚與中年和尚面容的相似性。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不是一個人,但每個又覺得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不是一個人似乎不那麼重要,是一個人也好,不是一個人也罷,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面貌。就算不是一個人,影片要表達的意思不會因此有什麼不同。說到面容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就是關於幪面女人。小和尚想知道她的樣子,她也似乎想過摘下面紗,最終還是在死後才被一睹真容。但是,導演沒有讓觀眾看到。我們或許會想,這個女人是不是開始的那個女孩呢?但是那個女孩不是被30歲的和尚給殺了嗎?這就有一個邏輯矛盾。要不青年和尚和中年和尚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反正電影也沒交代過。要不幪面女人和開始的生病女孩不是一個人。所以,這正是金基德的高明,也是他對人生的看透。是不是同一個男人或者同一個女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的遭遇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有著怎樣的因果,背上怎樣的枷鎖,正如那塊綁著白繩子的大石頭。
       或許每個人對這部電影都有不同的感受。當觀影人心裡背了越來越多的」石頭「的時候,或許更能體會片中的寓意。還說下那個幪面的母親。有影評說她死就是因為她幪面了,她不願意面對和尚,也有說是小和尚把她害死的。我覺得,她的幪面是情非得已,她把孩子送進廟裡更是情非得已。幪面或者送孩子,與她的死都有直接關係,但是又非必然,或者是說並非要這樣去看待這件事情。事實上,她與親骨肉分離之苦之大,還不如就此掉入冰窟窿里。有些因果,不需要簡單且絕對地理解為懲罰,或者獎勵。有些因果,僅僅是因果,或者是一些更好的安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