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意外爸爸--Like Father, Like Son

如父如子/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我的意外爸爸(台)

7.8 / 16,357人    121分鐘

導演: 是枝裕和
編劇: 是枝裕和
演員: 福山雅治 尾野真千子 真木陽子 風吹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孝咕

2014-04-26 18:53:44

「父親也是無可替代的工作」


  如果只看故事簡介,日本電影《如父如子》只是講述一個狗血得不能再狗血的故事:兩對原本還算幸福的家庭,突然被醫院告知,六年前出生的兒子因為意外而抱錯。他們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一個選擇,是要血緣還是留住親情?
兩家人也經歷糾結掙扎,還是做出和絕大多數家庭一樣的抉擇,他們把砝碼傾向了血緣一邊。而促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野野宮良多對這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的不滿意——他不能接受兒子不像他這樣出色。
    野野宮良多代表的是日本生活富裕的中產階級。名牌大學畢業,幹著技術含量高的活,進的是全國排名靠前的大企業,受過嚴謹的家教——要求兒子睡覺前必須說晚安,喝飲料不能咬吸管。但是兒子似乎太普通了,每天練習鋼琴卻還是沒有太大進展,性格溫順,睜著兩隻大汪汪的眼睛賣萌,他註定不會像父親那樣馬力全開地去工作生活。因此,當他知道兒子並非親生時只是淡淡說了句:果然如此。而這句話暴露了本質——他不止一次地想換掉這個平庸的兒子。
    而另一個父親齋木,是天下最普通的那類父親,住矮窄的房子,文化程度不高,整天嘻嘻笑笑,卻也過得悠哉悠哉,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每天花很多時間和他的孩子在一起。在他的家裡,沒有人在意房間太窄,沒人遵守所謂的家規,每一個人都在歡笑中度過。
   文化背景,或者說階級的差異導致兩個孩子不能順利互換。野外放養式教育的琉晴固然回不到那個「看起來像酒店的家」,而慶多的逃離又似在懲罰,懲罰帶給他傷害的父親,懲罰那個外表光鮮實則冰冷的家。
    當電影播放到這裡的時候,是枝裕和其實已經超出那個抱錯孩子的命題,進而討論的是父母應該和孩子維持怎樣的距離和關係。從電影可以看到,作為父親的野野宮良多同樣有一個像自己一樣強勢的父親,作為觀眾的我們甚至可以揣測他的童年,大概是在無盡苛責、不苟言笑的氛圍中度過,與其說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過體面的生活,不如說他是在討好父親,從父親責難的臉上換來一絲微笑以此證明父親看得起我,我還是有尊嚴的。
    這樣活著太累,他也意識到了。所以當他在書房工作聽見兒子吵鬧著要進來用搶射爸爸時,他慌張地找一個可以代替槍的東西,以和兒子互動。可兒子心裡可能還是有些畏懼,門門遲遲又沒打開,情急之下,只好拿來一把吉他,父子的扭鬧使得吉他音飛揚在書房,這一幕可能是電影最最溫情的場景。
    齋木建議良多先生多陪下琉晴,良多說:「我還要做只有我才能完成的工作」,齋木小心提醒他:「父親也是無可替代的工作吧。」有相當大部份父親固有的偏見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情有可原,反倒是那些天天和孩子玩的父親是不務正業,要不是小白臉要不是沒出息。因此很多兒童缺少父愛,若母親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就像電影裡的慶多,他不像同齡孩子活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像父親證明白己,以祈求父親難得的微笑。
    父母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這的確是需要長久討論並不會有統一答案的話題。但是無論怎樣請相信親情和愛的力量,電影的最後,野野宮良多先生選擇了那個不那麼優秀並且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也許在他看見兒子默默為他拍的照片之後他明白了,生活的方式還有其他種,兒子小心翼翼對他的愛無論如何是幾滴血無法代替的。
   我們討論的父母皆禍害,討論兩代人左與右的拉鋸,經濟基礎與精神建築的位移,討論個人與集體的失衡,其實這些鴻溝都是無法避免的。解決方法,無非是互相尊重:不打著愛的名義苛求你,也竭儘可能去愛你。若父母都能做到這點,不去走極端,我相信相互理解不算太難。倘若父母做不到這點,且始終仗著愛的名義無限左右你的人生,解決辦法就是,祝你早日解脫吧。
   是枝裕和的電影始終充滿對家庭倫理的思考,《步履不停》中失去大兒子的老人晚年生活;《無人知曉》則顯得生猛了些——母親拋棄孩子,把他們關在家裡而另組家庭;《奇蹟,奇蹟》則講述了父母離異使得分開的兄弟如何尋找如何學會獨處。每一部電影都能找到太多的原型,而在看似沒有解決問題的影片背後,似乎觀眾又找到自己的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