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靈魂

2014-05-02 23:52:24

說說那無牆依託的門


金基德的片子一直以台詞少內涵豐富著稱,據說有完全不懂韓語的朋友看無字幕的金基德依然看得如痴如醉,最後竟然明白了。可見好的電影其表現力完全不在言語,那些靠台詞取勝的導演,要嘛就是功力不夠要嘛就是太王家衛了。

作為金基德最受好評的電影,春又春中的人性、救贖、寬恕、懺悔已經被解析得太多太多,彷彿每一部帶著點宗教和輪迴色彩的文藝片,都能和以上元素扯上關係。說實話,每個有著相似認知方式的觀影人都能看到這些,我也看到了,但我不想說。
我想說說——門。

影片伊始,兩扇有著樣子頗凶的佛教人物浮雕的門緩緩打開,吱吱呀呀的開門聲伴著裊裊不絕的背景音樂,鏡頭拉開,煙霧迷濛的水面上是一座青瓦灰牆的房子,從巒疊嶂,恍如夢境。漣漪微泛的水面,一棵老樹的倒影飄飄蕩蕩,鏡頭慢慢移過來,老樹、房子、水、山、門。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故事由此開始。

鏡頭轉換到屋內,老和尚敲過木魚念過經,拉開旁側的單葉門輕喚小和尚起床。寢屋與佛堂之間憑空立著一扇門,不禁想起片頭那吱吱呀呀的老木門,亦是憑空立著的。通常來說,門的作用是通往另一個空間的入口,真正體現作用的是兩個空間之間的牆,牆提供了隔斷保護和安全,門只是進出的一個窗口。但兩個空間之間明明本無隔斷,為何偏偏安上一個門呢?自然是某種儀式化的象徵。宗教是需要儀式的,因為儀式可以帶來莊嚴和安寧感。在心理學上我們甚至把儀式化作為一種防禦機制,當你重複某個儀式的時候,你可能會在意識層面消除不安感。宗教者們也很懂心理學,他們用儀式來製造信仰。有了信仰就不那麼容易犯錯誤。

第一次看完春又春已是深夜,一個人默默地在床上回想著這部看似脈脈溫情的影片,在手機上記下如下幾個字:門通往的是佛,僭越了門就走向深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小和尚幾次從寢屋出來,凡從那扇虛設的門中走過,都沒有事,兩次偷情,都是直接繞過門從旁側出來,而那次被師傅懲罰背後綁了一塊大石頭則沒有走那扇通往佛堂的門。

金基德是個偏執於形式的導演,春夏秋冬再一春的輪迴結構生生地讓我想起中學時代老師教過的作文技巧——首尾呼應。說起那扇吱吱呀呀的老木門門,電影有五幕——春夏秋冬春,每一幕的開始都是那扇木門吱呀著打開,前四幕的門一幕比一幕破舊(或許是我的錯覺?),第五幕又是一個春天,浮雕被漆上了彩色,這幾乎是片子中少有的亮色了。我不知道金基德通過這點細微的變化想傳達什麼,因為又是一個春天裡,小和尚還是上一個春天裡那樣殘忍頑皮,但門卻鮮艷起來,或許是有意要跳出輪迴的一種暗示?

如果說從寢屋到佛堂的那扇門有著某種儀式化的象徵意義,那麼每一幕開頭那扇吱呀的老木門又是另一種意義。不管是常規的進出,還是破戒時的進出,甚至離家入世都穿過了那扇門,按理說直接划船從一旁繞過去是極方便的。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明白,最後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通往自由的大門時怎樣都可以走,佛祖不會責怪去探索自由的人。

總覺得關於電影裡的門還有很多可說的,自己說的這些太無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