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

菲洛梅娜/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

7.6 / 103,919人    98分鐘

導演: 史蒂芬佛瑞爾斯
編劇: 史帝夫庫根
演員: 茱蒂丹契 史帝夫庫根 瑪麗溫寧漢 西恩馬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奉獻藝術

2014-06-02 04:56:16

在贖罪的路上寬恕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記者西克史密斯打電話向他的上級報告採訪事益。領導的態度很明確,對於這個情感故事,「好人是誰,壞人是誰?」。這果然是一個資深編輯,要講一個受大眾歡迎的情感故事,正邪對立很重要,好人要值得同情,壞人要使人憎惡。西克史密斯的回答也很符合一般讀者的品味,好人是一個可憐的愛爾蘭老太太,孩子剛生下不久就被賣了,壞人當然就是充當人販子的修女們。編輯接下來的問話也很直接,故事的結局是什麼?「要嘛是悲劇,要嘛皆大歡喜」,記者為故事安排的結局也很好,孩子是誰混得如何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五十年孩子杳無音信,最後被兩個簡單的詞打破,「你好,媽媽。」這樣的煽情結局和故事套路符合大眾口味,常看《知音》的讀者一定深知其中道理。
    當然,如果影片的原著作者西克史密斯真把故事寫成這樣那就真成了一般情感類的俗爛故事了,《菲洛梅娜的遺失孩子》這本書也不會被拍成電影。不過原BBC資深記者西克史密斯並不具有這種大眾品味,他本是寫俄羅斯歷史的人,民族災難和大歷史敘事才是他該有的品味。他甚至對這種情感類故事懷有職業上的偏見,「情感類故事的受眾都是那些脆弱、膽怯、無知的人。」就是這麼一個具有時代抱負和歷史感的記者去寫一個普通愛爾蘭老太太的情感故事,我們可以想到起手就不低,當然也會廣受歡迎,這就像讓盧梭去寫《愛彌爾》和《新愛洛漪絲》,題材普通,但註定不凡。
    影片跟西克史密斯的編輯所要求的故事套路當然是不同的。而這個情感類故事本身並沒有跳出一般故事的俗套。一個老人在很年輕時就在修道院失去了兒子,半個世紀沒有音訊,在記者的幫助下追尋兒子的下落。影片沒有我們所預想的大悲大喜,更沒有一般故事常見的正邪對立,甚至導演將這個本可以悲愴的故事講得刻制而幽默。觀眾正是在這種不期然的歡笑中感受這個愛爾蘭老太太的人生悲劇,最後觀眾跟影片中的老人一樣,釋然、放下、原諒。
    失去孩子的菲洛梅娜和記者西克史密斯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情感人物,一個注重信仰的慰籍,另一個注重現實的真相;一個注重情感,另一個只為探求真實。菲洛梅娜始終就沒有把修女當成壞人,她剛開始並不認同販賣她的孩子叫「罪惡」,而西克史密斯則認為「罪惡很好,對故事而言」。菲洛梅娜甚至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有些母親和孩子在分娩時都沒能活下來。」而對於修女們賣孩子的行為,她把它看成「他們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她將所見到的一切入都預設成好人,對人友善,覺得他們都是「百里挑一」,跟一般的天主教徒一樣,她將一切罪過歸咎於自己。而西克史密斯不一樣,修女是惡人,她們販賣嬰兒,隱藏事實,他到最後也沒能原諒修女,因為這種惡在現世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他不相信上帝,當然也不會有菲洛梅娜那種如耶穌般對世人的寬恕。我們看到,影片將要結束時,菲洛梅娜解決事情的方法就是對修女說一句「我想讓你知道,我已經原諒你了。」而西克史密斯始終沒有原諒,我們不能批判地看誰對誰錯,影片本身沒有設定正邪對錯。西克史密斯的不原諒是現世修為、正常情感,而菲洛梅娜則用她的信仰包容一切,已經發生了的事,該贖的罪已贖,橋歸橋路歸路。她對西克史密斯的氣憤只有一句評價,「這樣一定很累吧」。
    菲洛梅娜的尋子之旅本身就是一次她的贖罪之旅。偷食禁果是她的業障,而兒子是她的業果。而她的矛盾之處在於,她深愛著這個因罪惡而生下的「業果」。在修女們看來,她的愛就是一種罪,所以隱瞞事實也理所應當。而菲洛梅娜又偏是個擁有世俗情感的宗教人士。「我相信我犯了重罪,必須接受懲罰,而且更糟糕的是,我還很享受做愛」,明知偷食禁果犯了修道院的清規,而她卻對「做愛」感到享受,在她的心中有跟西克史密斯一樣的疑惑,上帝不讓人有性慾,但為何又要如此造人。菲洛梅娜對自己的罪感到疑惑,更為自己的贖罪方式感到不安。「我的行為是罪過,所以要隱藏起來,但是我心裡想,把它隱藏起來也是一種罪,因為我欺騙了別人……到底哪一個更有罪,生了這個孩子,還是用謊言維生」。於是當她走進教堂想要懺悔時,卻無話可說,她不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神錯了。現世的情感和修道的清規始終糾葛著她。
    菲洛梅娜的情感簡單而真摯,當懷疑兒子從沒有想念過自己時,她決定立馬回家,而最後得知兒子也在尋找自己並最終葬在了他出生的修道院時,菲洛梅娜才最終釋然。西克史密斯只為探求真相,而菲洛梅娜只想知道自己每天日思夜想的孩子是否也在想念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