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再見曼德拉--Goodbye Bafana

再见巴法纳/再见曼德拉/再见巴法纳

7.1 / 11,000人    118分鐘

導演: 比利奧古斯特
演員: 約瑟夫范恩斯 丹尼斯赫柏特 黛安克魯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8-02 08:53:06

《再見,巴法納》:注意,有比打老虎更重要的事在發生


本帳號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載,來源請標明,本帳號:shawtonlee_film 。作者李嘯天,文藝中年一枚,歡迎關注!


最近,在媒體正處於狂歡中,緣由之一在於康師傅案的終於浮出水面。實際上,這樁事算不上新聞,因為有關周的一切從年初開始就已經被媒體扒了一圈又一圈,現在的狂歡反倒是有些後知後覺的味道,甚至有棒打落水狗之嫌。在這番狂歡中,有一個分析倒是蠻有意思,原版抄錄如下:

周雖官至正國,成為帝國最有權勢的九長老。但事敗之時,滿門抄家:兒子兒媳,親家夫婦,兩個兄弟,幾乎所有舊部通通入監。傾巢之下無完卵,周氏一門連根拔起,幾十年經營一夜成空。概因其罪有應得,也因其寒門出身,根基太薄……遙想薄氏當年,身負血案,也只夫妻二人受刑,連兒子都得平安,不受誅連。更有宣判日,薄家列位諸侯和熙來長子到庭,站立鼓掌,高呼:熙來我們永遠支持你。霸氣側漏,眾人只敢側目噤聲。謹慎折其一枝,不敢波及旁人,更不敢碰觸根基。周氏二弟抄家後病急而死,三弟傳已自盡,兒、媳、親家夫婦都已下獄,對比周氏的雞犬不留,薄門照舊是枝繁葉茂的豪門。祖輩打天下,打下的是原始股,到底天下是少東家的,周之類的流官不過是暫理天下而已。這就是豪門與寒門,東家和掌櫃,股東和職業經理人的差別。

這段話通過平西王薄督與政法王康師傅的對比,一言道出出身在於官場中的地位與差別。康師傅出身於農民,官至正一品,依然遭受滅門及連坐。儘管他咎由自取,但這種遭遇依然在今天發生還是讓人感到可怕。上述引言儘管出語戲謔,不可全當真,但農人與貴族的區別待遇的確讓嗟嘆不已。

話到此處,就不得不提到,在泡麵製造的的新聞狂歡中,另外一則對於國家發展更具重要意義的新聞,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那就是在7月30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出台,終於宣告「將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這標誌著備受批評的戶籍改革終於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要知道:「中國在戶籍上有60多種城鄉之間不平等的福利,戶籍是最不平等的」(學者辜勝阻語)。如今,戶籍名稱上的統一,總算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將附加在其上的60餘種不公平待遇一一清除,才算搞改革的到位,並使中國城鄉人口之間不再有天然的鴻溝,也使得像薄督與康師傅之間的區別待遇不再發生。

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在中國的分野,其惡毒之處完全不亞於南非曾經存在著的種族隔離制度。何況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的分別,本身就是一種隔離政策,使得在中國13億人口中,4億城市人一直凌駕於9億農村人之上,完全如同南非,400萬白人凌駕於2500萬黑人之上。只是,南非的種族隔離源於膚色,可以一目瞭然,中國的隔離制度則顯得隱蔽很多,而且還存在一種上升通道,使得一些農村孩子可以通過努力參加高考,然後融入了城市之中,並在這個過程中,將戶籍類型由農村變成了城市類型。但除了這部份幸運兒之外,更多的農村戶籍人口則終生被限制在一塊土地之上,享受不到GDP增長帶來的好處,也享受不到城市化發展的紅利,因為這些蛋糕很大程度上都被城鎮戶口拿去了,廣大的農村成為殺貧濟富的對象。但因為這種隔離政策的隱蔽性,在更多的場合中被討論,往往都是就事論事,極少有人將之上升到隔離制度的層面之上,這個極具歧視性的惡果也就總是因此沒有被歸結於惡政之花。

儘管戶籍隔離制度的存在,讓各種悲劇性的故事常充斥於各大媒體的不同版面。但我們卻缺少一個像曼德拉那樣的英雄,能夠振臂一呼,大腕一揮,推動改革的進程。實際上,上屆政府取消了歷經數千年的農業稅,已算是一大進步。如今,新政府才上台一年,就能打破戶籍改革的堅冰,改革的力度也算卓越,值得一聲讚嘆。但惜乎這一政策的釋放時機,被更具細節化的打老虎新聞所掩蓋,湮沒無聞。

閒話少說,由中國的隔離政策到南方的隔離政策,且來說說今天要談論的電影--《再見,巴法納》,講訴的是為取消種族隔離而付出畢生精力的曼德拉在監獄中度過27年的故事。這是一部根據回憶錄改編的傳記片,很具有現實意義,也頗具啟發,非常值得一看。

說到《再見,巴法納》,還是讓我再跑題一下,想起另外一部備受推崇的故事片《竊聽風暴》。後者以一個為政府服務的竊聽人員為主角,講述在東德社會主義時代里,他如何與自己竊聽的人發生的極其微妙的關係,最終犧牲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保護了自己的竊聽對象,以震撼人心的故事講述,用個人人性的光輝照亮了獨裁體制的黑暗與殘暴,這部片一出來就被奉為經典。但可惜的是,《竊聽風暴》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特工像他那樣做。

而《再見,巴法納》的出現,則以傳記的形式,見證了一名政府監視人員的內心轉變的全過程。可謂是現實版的《竊聽風暴》,這也是《再見,巴法納》的可貴之處,也是最為人稱道之處。它的視角太過於獨特,從一名監獄看管人員的眼光看世界,整個片子大部份都記錄了他自己以及他家人的生活,枝繁葉茂中,但核心卻是作為囚犯的曼德拉,如果樹叢中的那顆果實。《再見,巴法納》描繪了一整棵樹的故事,但重點卻還是那個果實。所以,儘管曼德拉在本部片子中的戲份只能佔到第三位,看起來連配角都不像,主角與他的妻子之間的戲份遠遠多於曼德拉,但這依然是一部屬於曼德拉的片子。一位戲份不多的配角,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作為真正傳主的主角,則不過是浮雲,這樣的設計讓人感嘆,原來傳記還可以這麼拍,還拍的這麼好看,同時又真實可信。

有關曼德拉的傳記片,前有《曼德拉:慢慢自由路》,便有人指出其故事性比較差。作為電影故事可以做如此指責,但作為傳記,長達27年之久的牢獄生活,故事人物在嚴密的看管之下,又怎麼可能會發生具有戲劇衝突化的故事呢?《再見,巴法納》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它不直接去講監獄中的曼德拉都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講述看管他的獄捽髮生了什麼事。以這種側面視角,去體現曼德拉人格的偉大,還有他強烈的精神感染力。

詹姆斯·格瑞格里原本是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作為白人公務員的一名,他完全認同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認為曼德拉等人是極度危險的恐怖份子,應該被立即絞死而不是浪費監獄資源。因為詹姆斯·格瑞格里幼時曾經生活在南非科薩族居住區,能夠聽說科薩語。於是被選中作為看管曼德拉的獄卒,因為曼德拉就是一位出身於科薩族的黑人。對於詹姆斯·格瑞格里來說,能夠接受看管國家最重要的犯人,他認為這是一種榮譽,並覺得這是一個很快可以獲得陞官發財的機會。於是,他非常快意地就接受了這份工作,並在看管曼德拉的初期,極為賣力,隨時檢查曼德拉及其同伴的言行,並及時上報給總統辦公室。

但隨著與曼德拉的接觸,日久天長,詹姆斯·格瑞格里慢慢發現曼德拉並不是那麼可惡,而同樣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同樣擁有人類的感情,同樣會因為兒子的去世陷入痛苦當中。詹姆斯·格瑞格里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原本認同的種族隔離制度,並重新思考自己世界觀與價值觀。並且親自看到黑人僅僅因為上街沒有攜帶證件而遭受到欺凌,還有,因為自己的告密,而導致曼德拉的獄友們的死亡。他甚至開始懷疑曼德拉兒子的死,是否與自己的告密有關,並為之懺悔終身。更因為,他自己的兒子也因為車禍而死,他也懷疑是否他也因為自己而受到迫害。現實的砥礪,加上他的內心不斷修正的觀點,使得他從一位種族隔離主義的擁護者,漸漸變成了一個曼德拉的同情者,並開始被人認為是白人的叛徒,成為了「愛黑者」。新身份的衝突,為他帶來了新的困惑,使他也變成了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

這部電影以詹姆斯·格瑞格裡的回憶錄為藍本進行改編,他與曼德拉同樣遭受兒子早逝的命運,並且同樣死於不明不白的車禍,這種遭遇讓他與曼德拉有了更多的感情。在長達27年的看守生涯中,他終於接受了曼德拉,並認同了他的思想與觀點。並由此成為了曼德拉的朋友,並被曼德拉邀請至了總統就職典禮上,接受曼德拉的致敬。

對於曼德拉來說,長達27年的牢獄生涯,幾乎將他所有的毛髮都由黑色熬成了白色,但他內心堅定的思想一致沒有變。同時,在漫長的牢獄之中,也讓他認清了武力與和平的力量,終於放下了武器,擁抱了和平,並為此堅定地走下去。牢獄生涯還讓他的性格由急性子變成了一位沉穩豁達的老人。後來,曼德拉向朋友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非常急,脾氣很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如何控制情緒,所以才得以存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很多時間自省和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在遭遇苦難時的痛苦。曼德拉經常說起他獲釋出獄時的心情:「當我走出獄室,邁過那扇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完全清楚了,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後的監獄裡,那麼我自己其實仍是生活在獄中。」

曼德拉的偉大,就此可見一斑。他能夠將種族隔離制度推動,也彰顯了他的偉大。走進曼德拉,以另一種方式,足夠好看好玩。儘管來自《24小時》中的黑人美國總統大衛·帕默爾的飾演者丹尼斯·海斯伯特來挑戰曼德拉,無論是形象,還是神韻,都差得有點遠,但本片本來就不是正面描寫曼德拉的,也就還算說得過去。作為電影,這些還可以展開進行討論,不過今天不在本題範圍之內,就不多說了。

不過,回到我們偉大的天朝,推翻戶籍隔離制度的,我們既沒有看到曼德拉一樣的人物出現,也沒有看到詹姆斯·格瑞格里這樣的公務員的反省。我們自習慣於在狂歡中意淫,然後在熱鬧中散去,該幹嘛幹嘛,玩過了之後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既不在乎戶籍隔離制度的存在,也不在乎這種隔離制度的被廢除。只是活著,而這個,才是我們的悲哀。

所以,注意了,我們的身邊,有比打老虎更重要的事在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