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直闖暴風圈--Into the Storm

不惧风暴/飓风中心(港)/直闯暴风圈(台)

5.8 / 71,617人    89分鐘

導演: 史蒂夫奎爾
演員: 理查德阿米塔格 莎拉韋恩卡利斯 傑瑞米桑普特 麥特華許 亞倫艾斯卡本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4-09-12 23:29:09

食之無味的偽大片


《不懼風暴》(Into the Storm)的片名,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大片味道,類型特點也一嗅即知。事實上,本片預算只有5000萬美元,如果在第三世界國家製片的話,這種成本規模倒可躋身正宗的大片行列,而在好萊塢,它就是屬於貧困戶階層的中小成本災難片。沒有一線大咖,沒有完美特效,要想搞定觀眾,必須靠新意突圍,該片採用了多DV多人間接主觀視角,用以製造較好的臨場感與真實感。

而仿DV視角的偽紀錄片拍法,也已被因預算緊張而劍走偏鋒的導演們快用濫了。《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導演馬特·里夫斯的成名作《科洛弗檔案》,全片採用偽DV風格,刻意亂晃、粗糙、模糊的鏡頭,一開始讓人並不舒服,而當接受了影片的設定之後,隨著臨場感不斷增強,我們可能會像斯德哥爾摩症患者一樣,開始享受導演創造的風格快感。《不懼風暴》不像《科洛弗檔案》這般決絕,它在風格上顯得三心二意,既想利用偽紀錄片的風格特點,又不想放棄傳統大片的大腿,它設置了不同角色、多台DV,鏡頭無處不在,有時接近於全知的上帝視角,敘事在幾組人物間切換,鏡頭也相對比較老實。

導演的「費心」設定,以及一些細節處理,如Jacob和Kaitlyn遇困時將DV放置一邊,DV不再是手持而變為較固定的狀態,使鏡頭不那麼晃動,一部份原因顯然是為了照顧觀眾的生理舒適度。更重要的是,雖然預算不寬裕,而演員陣容花費較低,還有點餘錢可以搞搞大場面。如果完全採用限制性敘事與限制視角,龍捲風與風暴特效就難以被大面積呈現。而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效果卻互相折損,整體上變得不尷不尬,風格的純粹性被破壞,特效場面也沒達到大片級的震撼程度。

一個家庭、一組科研隊、一些no zuo no die的瘋狂拍攝迷,在90分鐘的時間裡,編劇和導演為故事線填充的內容並不算少。當風暴來臨來臨時,家庭又拆分為兩條線。災難發生前、災難發生時、災難發生後,演化為漫長的鋪墊、隆重的特效時刻、高潮後的尾聲。幾條敘述線捋得有點生硬,Jacob和Kaitlyn的情感戲和家庭親情戲算是合格水準,剩下的則有點半生不熟。氣象科研隊的「追風」職業習慣,於普通人有點陌生,導演解決這種陌生感花了太長時間,再有敘述線交叉進行的原因,前面的情節代入感比較差。作為一部災難片,又是仿DV風格,代入感卻不太好,這很難說得上成功。

為求視訊點擊率,瘋狂追逐龍捲風的奇葩角色,無疑是在反諷時下人們對DV和智慧型手機的過度痴迷。這些蜻蜓點水的小反思,也是編劇和導演填塞的可有可無的東西。線頭多,不夠凝練,和風格問題一樣,主創人員貪多嚼不爛,結果四六不靠,沒玩出引人矚目的個性來,也沒抱到A級大片的大腿。

奇葩角色里,有個叫Reevis(里夫斯),和導演馬特·里夫斯(Matt Reeves)的姓,只有一個字母之差,這恐怕是在致敬馬特和他的《科洛弗檔案》。里夫斯當時預算只有2500萬美元,入侵紐約的「哥斯拉」像嬌羞的新娘,一直遮遮掩掩的,而憑藉極其純粹的風格和限制性的新穎敘事視角,該片收穫了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不懼風暴》提煉的風格純度、情感濃度、特效震撼度,都欠了點火候,看著蠻拼的,但最終也只是一部食之無味的偽大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