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念

2014-10-06 07:57:19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帶老爸老媽去電影院看了《親愛的》,這也是我二刷這部電影,第一次是9月27號,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星期了。當時看完回來就覺得有很多話想說,可以聊的地方也有很多,可是一來是自己實在太懶,多久沒動過筆寫過像樣的文字;二是自己真的很多東西也不太懂,怕是說不清楚看不透徹反而班門弄斧遭人笑話。這一段時間內也看了不少的長評短評,關於這部電影,有叫好的也有唱衰的,這個很正常,對待電影這類商品文化本就是見仁見智的。今天去二刷,由於對影片的故事內容已經有了了解,就想說看看自己能不能從電影藝術的角度去看得到新收穫。事實證明,我太天真了,復習了那麼久的專業課結果一拿到實際運用上來還是一頭霧水啊有木有!!!(好吧,扯遠了……)其實老實說還是有一些想法的,也經過了一週多的沉澱,二刷歸來也有了一點新的收穫,下面這篇不靠譜的文字難成體系,難免文筆拙劣,讓各位見笑,就當是自說自話的練筆好了。

       從整體上來看,我覺得《親愛的》是一部挺不錯的電影,但是,這裡的不錯並沒有到達很好的標準,而且要看是和什麼樣的片子做標準。如果說和《武俠》或是《投名狀》比較的話,這片子簡直好太多了;但如果是和陳可辛以前的作品比的話,我想他的巔峰狀態還停留在《甜蜜蜜》那會。豆瓣上目前的8.6分個人覺得是偏高的,我覺得比較合理的分數大概在8分左右,略高於他的《中國合夥人》。
       陳可辛是一位擅於講故事的導演,別看他的《中國合夥人》在內地獲得了5億多的票房,其實他的北上之路並不順利。在將《甜蜜蜜》「變大」的《如果·愛》初試牛刀之後,《投名狀》和《武俠》大投資、大明星,費心費力卻遭遇「賠錢」質疑,陳可辛在片場就曾「患上」「大片症候群」。因為拍片不順,陳可辛還曾寫自傳「療傷」。回過頭來,陳可辛自己也說:「《武俠》還是太迎合市場了。」直到他選擇回歸自己所擅長的現實題材,《合夥人》是把關注點放在了幾個年輕人創業的這類關乎夢想、青春、奮鬥的故事上,而這次是將焦點放在了「打拐」這一敏感的社會話題上。很多人給這片打高分其中之一的原因也是認為,一個香港導演,能夠靜下心來去關注內地的這一現實敏感話題,而且是踩著審查的高壓線,光憑這一點就很值得鼓勵了。
       回到電影上來。很多人評價本片的標準是催淚,說自己在影院哭的不能自己云云。其實我認為,「催淚」從來不應該成為評價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哭只是代表一種情緒,一種當你在看電影時被代入到故事中,而看完電影之後還久久難以抽離的情緒,但是這不應該成為一個標準。如果一個電影打動了觀眾,那是好事,但前提是觀眾並不是被片中的情緒所綁架,創作者也不應該是為了煽情而煽情。真正的煽情應該是有所克制的,而不是一味的鋪開,導致最終也很難收回來。
       電影其實大可分為兩個片段,第一部份是以黃渤飾演的田文軍為主的「尋子」,而後一段則是以趙薇主演的「李紅琴」為主的「求子」,兩個段落相互影響。開始,田文軍和魯曉娟作為受害者,影片自然而然的給予了過多的關注,無論是對黃渤尋子過程艱難的描述,還是魯曉娟備受煎熬的內心責問,影片都讓觀眾參與到這個故事中來,甚至去體會主人公的悲痛。然而往後,當兒子被找到,影片的關注點又到了李紅琴這個村婦身上。創作者又渴望讓觀眾去同情她的遭遇,體恤她的難處。然而這個片子卻忽視了最大的一個環節也就是人販子,這也是我跟大多數觀眾所一致認同的片子最大的問題。影片沒有給予犯罪者集中的關注,就想讓觀眾建立起對李紅琴的同情,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如果說片中沒有絕對的「惡人」,那在沒有極惡這樣的標準下,觀眾所關心的衝突無法完全建立,這樣確實很難做到對人販子老婆做到完全的理解。就像片中所說的:「你的孩子沒有丟,你說你能理解,其實你還是不能理解。」
       有人會說,李紅琴並不知情他的丈夫是個人販子,可是片中當佟大為問到她知不知道鵬鵬是被拐來的時候,她自己也有些猶豫。雖然她也盡心盡力地做到了「母親」的義務,可是當你從一開始就已經站在一個與正面相反的立場上時,你所做再多的善,也無法彌補最開始的惡。哪怕她再善良淳樸,再愚昧可悲,那也無法改變她角色的「不善」。就像黃渤片中所說:「你要明白你不是孩子他媽,我能做的就是不恨你,這已經到頭了。」
       正是因為李紅琴作為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婦女,正是因為他太過於相信她的男人,男人說她不能生育,她就以為自己不能生育,也就相信並接受了自己男人和別的女人所生下來的小孩,最後她才知道是她男人不能生育。在這個故事裡,女性已經完全作為了男性的附屬產物,這裡體現的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制度下的「重男輕女」,也解釋了為何片中是「拐男棄女」。其實在當今社會,我國很多偏遠地區的山村,女性依然是毫無地位的,在這裡導演意圖去影射一些政治問題和社會現狀。最後一幕醫院長廊李紅琴的抱頭痛哭,影片到這裡戛然而止,很多人驚奇「這就完了?」其實我倒覺得這個鏡頭安排的有些巧妙,首先它完全解釋了導演意圖表達的「女性作為男性權利的附屬」這一含義,其次是這一段鏡頭的運用:一開始是用了一個大特寫,對李紅琴的面部表情進行了一系列細微變化的捕捉,直到李紅琴蹲下痛苦,攝影頭以一種不斷晃動的狀態逐漸遠離,也是希望觀眾能夠從這個悲的情緒中逐漸抽離出去。但是這裡李紅琴的哭,究竟是哭自己的愚昧悲哀,還是哭男人欺騙自己,還是帶有一些驚訝和感動在裡面。自己懷孕了,那吉芳到底還要不要了呢?如果要,自己懷裡的親骨肉怎麼辦?如果不要,那自己先前所做的一切所受的苦豈不是毫無意義?因此在最後這個開放式的結尾里,導演試圖囊括太多情感和可能性在裡面,什麼都想說卻又什麼都沒說。也許導演是想留給觀眾自己思考的餘地吧。
       說說其他電影元素吧。配樂,我個人覺得配樂有些滿,但好在沒有過份煽情,否則就俗了。構圖,只說一個地方,魯曉娟跟心理醫生的那場戲,一開始的鏡頭魯曉娟是位於畫面的左側的,而畫面的中間和右側這麼一大片區域全都是牆的空白,這樣不平衡的構圖一是給人一定的視覺衝擊,二是可以解釋她這時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有戒備心的,讓人有疏離感的狀態。片中的動物意象,有好幾處:1.開始網咖老闆找貓,貓咪躲了起來;2.吉芳一個人走出家發現外面空蕩蕩的,養的小狗躲進了自己的窩裡。這兩處都是借動物的「躲」來體現人類的「尋」;3.猴子,反映韓德江的內心活動,與他前面所說的「吃猴腦」一事形成對比,更體現當事人的悲;4.放生的老龜等動物,借放生動物寄託對自己子女的祝福和對希望的嚮往。攝影,片中的攝影是我很喜歡的,故事進行的過程中穿插進入很多生活化的畫面,這些碎片式的鏡頭語言凸顯出寫實風格和現實含義。有些鏡頭焦距的調整,讓人的關注點也很自然的得到過渡。
       片中對比蒙太奇的運用也很自然,說三例。一是一開始田文軍對魯曉娟說:我倆的不同在於我認命而你不認命。而後來魯的老公來找田讓他幫忙勸勸妻子,並讓他面對現實,田文軍說:我憑什麼要接受現實?這一前一後的轉變體現的不僅是觀念上的變化,更是在不同狀態下心態的轉變。田文軍的心理狀態在兒子走丟後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也是他不放棄希望的體現。二是韓德江在一開始說堅決不能生第二個,而最後在生日宴上說自己妻子懷孕了,然後一杯一杯借酒消愁。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對這個組織成員的背叛,對自己當初承諾的背叛,更是對自己走丟的兒子的背叛。還有一處,在農村時,夫妻倆搶孩子是被村民打,後來在車站是趙薇被丟失孩子的父母打,這一角色的轉變和人們關注點的變化,讓觀眾的情緒有了很好的抒發對象,也代表了兩個段落矛盾激發的對象。這樣的前後對比運用在片中還有多處。
       最後再說說片中大家都叫好的部份吧,關於演員的演技。片中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都貢獻出了極佳的演技,在這其中當屬趙薇、黃渤和郝蕾為主。趙薇確實是貢獻出了自己從影以來最突出的一次表演,不僅僅是扮丑說方言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揣摩角色的形象和心理活動。也說兩個地方,一個是趙薇爬上空調外機去見福利院裡的女兒,趴在窗台上和女兒都哭成了淚人。這裡不僅僅是要讓人感動,更多的是要讓觀眾去體會母親此時所處的處境,念女心切,不惜冒著危險去見女兒一面,可是哪怕隔著一道窗戶也像隔著千山萬水,只有用手不停地摸女兒手放在窗戶上的位置,想像著自己已經牽到了女兒的手。而差點被發現順著管道爬下來也是一邊哭一邊下,最後到地上直接坐下抱頭痛哭。另一處,趙薇叫自己的老鄉到招待所去見面,這一過程從說理,到祈求,到下跪,到最後交出自己身體,這一系列的變化。而第二天早上佟大為正奇怪為何老鄉又同意作證,個中緣由只有趙薇知曉,你看她的眼神,堅毅卻絕望。趙薇演的確實好,但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郝蕾的角色。郝蕾她究竟好到什麼地步呢,就讓人感覺,趙薇一哭,你就覺得哎呦這個人太慘了,天哪好可憐;但是郝蕾一哭,你就只想和她一起哭。片中我最喜歡的兩個地方,也是讓我飆淚的兩個地方,一是郝蕾跟兒子說把妹妹帶回家,兒子牽郝蕾手的時候她的神情變化,那是真正的被理解被接受後的喜極而泣;另一處是趙薇在車站看見鵬鵬然後被眾人打,那一幕太慘了,我第二次看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哭,尤其是趙薇跪下來手趴在地上向人磕頭,站起來後任人打,還不忘手握著田文軍的手,雖然這裡她沒有任何台詞,但是已經夠了。還有黃渤,這個男人,沒有精緻的外表卻能讓那麼多人喜歡一定是有他過人之處的。開頭對著鏡頭做尋子廣告那場戲,看他的眼神,那種如鯁在喉難以抒發的悲和忍住不流的淚;找到兒子卻不被接受露出尷尬的笑,之後坐在警局臺階上哭得難以自己;最後被趙薇告訴不要讓孩吃桃後偷偷抹去眼角的淚。這些段落在片中太多了。
       最後的幾分鐘紀實影像是最感人的部份,當電影的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原型,這樣對人的觸發才會更大。有人說著破壞了影片的完整性,但導演並不這樣認為。他是覺得自己喜歡才加入了這樣的「彩蛋」,而不是為了刻意去拿獎或是討好影評人。(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請參考網址http://www.entgroup.cn/news/Markets/0322077.shtml)
       最後只想說,《親愛的》也許並不十分憂秀,但是它值得推薦,而且出現的很符合時機。我們國家總是缺乏這種關注社會現狀的電影,創作者如果太小心翼翼必然是沒有辦法振聾發聵的揭露事實的。雖然說審查是一道坎,但是希望這部戲能為各種現實題材的作品開一個頭,讓更多有人文素養的關懷底蘊的創作者投入到此類創作中去。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少一些一味追求票房利益的XX時代XX大師。高票房沒什麼錯,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代表著中國影視的騰飛,但是我們不能只注重表面的燦爛,而忽視了內部的空洞。畢竟電影不僅是商品這麼簡單,電影也作為一種藝術,而藝術必然是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電影中演的也不能完全代表生活,畢竟生活不像電影,生活要難多了。

PS.部份內容摘自時光網,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查看導演訪談。
http://news.mtime.com/2014/09/24/1532040.html
http://news.mtime.com/2014/08/31/1530990.html
還有少許觀點參照了一些評價和討論,經過自己加工組合。寫的很亂也很囉嗦,邏輯性也欠缺,還望見諒。

PPS.這片子很壓抑,看完了讓人覺得特別難受。於是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到韓國電影總是不乏這種關注社會題材的片子,而且有很多都是精品。《熔爐》、《素媛》、《辯護人》。其實後來又想到一部片子更符合看完這部片子的情緒,向大家安利一下。同樣是尋找失去的兒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東木導演的《換子疑雲》,安吉麗娜朱莉主演。性感女神在這部戲裡演技超屌,完全褪下了霸氣的氣場,而是一種知性和堅定。朱莉憑這部片子被當年奧斯卡提名最佳女主,不過沒有得獎。

PPPS.我是真的不知道該取什麼題目才找了句歌詞上去麻煩輕點吐槽好嘛啊喂!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