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略特勤組--Unthinkable

战略特勤组/不可思议/战略特勤组

7 / 94,773人    97分鐘

導演: 葛雷喬丹
編劇: 彼得伍瓦德
演員: 山繆傑克森 凱莉安摩絲 麥可辛 史帝夫魯特 布蘭登羅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肥豬飛翔

2014-10-19 08:03:09

2013年寫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美國對反恐這個題材拍了很多類型的電影,有仿紀錄片(拆彈部隊)、探索人性正義(Unthinkable中譯:戰略特勤組)、諷刺戰爭本質(Green Zone)等等。我想,電影是種媒介,導演和編劇要表達主題,賦予電影意義,然後觀影者看完以後所引起的思緒潮流,將是導演和編劇所要展現。
討論和辯論相似,但我個人極其不喜歡辯論,豆瓣上對此電影的解析層出不窮,可以說是個好事,因為激起各種人士的思考並作出回應,但所幸沒有進入不歡而散的討論怪圈,雖然略顯零散倒也情有可原,畢竟每個人、每種價值觀都不盡相同。

這裡我並不打算深入討論這個電影裡的個個論點,而是整理出處於熱議的論點,我的目的是讓這個電影的每個人物的表現更完滿,只看一個片段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並不利於對人性的理解,何況人性是如此複雜。下文可能含有帶著個人感情色彩的評價,請見諒。

 

分割線華麗麗………………………………………………………………………………………………………………………………………………

電影內容大概是恐怖份子寄了個錄影帶,安置了炸彈,要求美國zf放棄對中東國家的侵略迫害,然後官方針對此恐怖襲擊進行控制,引發了各種人性的交集。先列出人物清單:

1、 恐怖份子Yusuf,穆斯林,美國人(這裡有點諷刺意味),在美國軍隊裡是炸彈和拆彈專家,被抓是自己的計劃之一,作為本次恐怖襲擊的始作俑者,他向美國ZF提出要求是:(1)、不要給任何伊斯蘭國家的傀儡政權、獨裁者予政治軍事經濟支持;(2)、撤離所有駐紮在伊斯蘭國家的軍隊。(論點標記1)

2、 FBI洛杉磯分處某反恐小組女主管Helen,哈佛法律高材生,反恐專業,年紀不小,獨身,工作至上。前面所提的一切看起來此女人應該是冷酷無情的,實際上在電影裡表現出大眾心理的人性,價值觀取向正常(符合憲法規定)也崇高(追求公正),為什麼豆瓣有人評價此角色設定是弱者向,我想和最後她寧可選擇炸彈爆炸也不願迫害Yusuf那2個孩子有關係。(論點標記2)

3、 刑訊人H(Henry),神秘,高能,關係到國家最高等級的安全事務需要他來進行情報拷問,可見高能。為了達到獲取情報目的用盡一切生理和心理手段(論點標記3),豆瓣有人認為H的人性是極其下作的,原因是前面的那一條。而我認為此人既無奈又無辜,此處先不表,放後面提及。

4、 其他在刑訊現場的代表軍方、ZF的官員。這一批人我認為是不需要立論的,既有由於身份自保而立場搖擺不定,又符合烏合之眾的判斷、思考能力低下的特性,最後還情感氾濫了一把,我實在是替為此「打工」的H感到汗顏,堂堂雄獅還要被一群羔羊領導。

這個電影也就4方人馬,針對此次危害本土安全的炸彈恐怖襲擊開展工作,包括Yusuf,自己選擇被抓也是工作之一,請注意他所提出的要求具有相當的中性色彩,可能也和這個人設是美國本土軍人有關,是個大義犧牲者。博弈就此開始,隨著電影的深入,各方人馬實際上是相互制約的,如同自由概念下的社會形態,價值觀(文化)是多樣化而不時衝突的,站在不同的文化角度,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個電影我個人傾向於是一道論述題,不是不定項選擇題,根本不會有所謂對錯的結論,牽扯道德人性的問題——引用人大教授周孝正的說法——不適合用對錯二分法來解決,所以容易討論走題,或者不歡而散,都是不值得的。

 

論點標記1:什麼是公正,什麼是正義。這個議點相當的大坑,因為從那兩個關鍵詞來看,足夠你扯出一大堆前置後續的材料出來,論起來很慢長,我推薦一本書,最近關注但還沒看,《公正:該如何做是好?》[(美)麥可·桑德爾],還有《文化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繆爾·亨廷頓(美)]。我個人的建議是在這個電影案例中,把伊斯蘭教的宗教狂熱的因素去掉,因為Yusuf的要求是美國停止侵略,還有點反戰的意思。正義的相對性困境使得衝突變得難解難分,在Yusuf的立場他認為這樣是伸張正義,在受威脅的人立場來看毫無正義可言,作為第三方(我們)又將如何看待?

論點標記2:人的生命是否可以最大化?Helen的全片的形像在相當多的一批人看來,是婦人之仁,是弱勢的,更有人把Helen的女性、獨身、高才和年齡因素作為了結論的證據,我是不讚同的。先說論點,是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還是保持原有狀態不變,我這麼說看起來像做道德選擇題,實際上有選擇無道德。有觀點認為Helen最終的那句:「就讓炸彈爆炸吧(她阻止H去傷害Yusuf的小孩)!」是不對的,因為多數無辜的生命將要受到死亡威脅,即使還帶有不確定機率。那就可以傷害Yusuf的兩個無辜的小孩了?Yusuf是罪犯,(定義)他沒有R權,但兩個無辜的小孩總有R權吧?他們既不知情,也不參與,就因為是Yusuf的親人,就該物化成刑訊籌碼了?如果傷害4個生命(Yusuf的一家)能拯救更多的生命而去做的話,和恐怖份子又有什麼區別?所以我說Helen的內心選擇是無道德取向的,完全是恪守自己的信念,我稱之為堅強。每天人們總是生活在各種威脅當中,不能因為這種威脅的存在,而去妥協(這是官方的立場),去消滅威脅(這是Helen的立場),否則到頭來自身就是恐怖主義者了,還有什麼資格去反恐?至此,回頭再看Helen的人物背景設定,我想用堅強來形容才是得體的。

論點標記3:達到目的不惜手段。H的扮演者是個好演員(我承認這句有點灌水了)。有人不喜歡這個角色,太殘忍,我個人認為一個刑訊專家不殘忍怎麼進行刑訊,應該是不喜歡這個角色的工作。甚至H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一來幹髒活,二來還要忍受身邊人的感情氾濫,包括那個刑訊助手。我個人表示理解此角色的困境,他最敬業又最無辜,最後還留罵名。先看角色的工作,刑訊是折磨人以獲取情報,讓人屈服,本身就不人道,更別談什麼權利概念,工作做起來要受周圍人的譴責;但又不得不做,因為官方最終還能要挾你,能力越大幹得越多,設身處地去想你說H這人憋屈不?再說角色表現,技術類的不用細說,官方要刑訊,那也彆扭捏作態了,工作還是得做的。所以這角色和Helen完全不同,Helen不是官方指定的獲取情報的人員,而H是,Helen可以表達她反對的想法,H行嗎?表達了有用嗎?達不到官方的要求最終還不是自己受牽連?所以不惜手段是官方要求,達到的也是官方的目的,H只是個工具,所以他作為工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會考慮人身、R權的問題,是體制的產物(說到這裡我想到了《路西法效應》[菲利普·津巴多(美)])。

最後補充個關於結尾的個人看法,全場只有H清楚的意識到,Yusuf口頭說放了3炸彈,實際上有4個,就算是錯估,也符合安全工作的要求,安全定義是不能包括哪怕1%的威脅可能性。整個刑訊中H沒向任何人提及,甚至最後其他人感情氾濫阻止他傷害兩小孩的時候,也沒說。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愚弄官方一把,因為當官方知道此事,前10秒還竭力阻止他傷害小孩,立馬搖身一變,要求手下把小孩再帶回來繼續刑訊!H真的是報復得太得體了,他看了全場人的笑話,但不包括Helen,最後他要求Helen去對那兩小孩進行工作,是因為這個幾乎是底線的做法對Yusuf已經產生不了影響了(Yusuf的妻子被割喉的時候,他也沒說炸彈的位置),而H也應該知道Helen是不會動手的,遊戲到此結束,就因為,因為各種價值觀的衝突。

全片對人性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每個點就是很值得深思和考究的,這種文化探索,我不知道國內什麼時候能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