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平輪:亂世浮生--The CrossingⅠ

太平轮(上)/太平轮:乱世浮生I(台)/生死恋

6.1 / 977人    129分鐘

導演: 吳宇森
編劇: 王蕙玲
演員: 金城武 章子怡 宋慧喬 佟大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麻繩

2014-12-04 02:16:53

未完成的史詩


      去年年初,因為工作原因,我看了《太平輪》的劇本,當時好像還是叫《生死戀》,記得是七八萬字,遠超出一般劇本的含量,看完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怎麼拍?因為有《赤壁》的前科,我想到吳宇森應該會拍上下集。但這個故事和《赤壁》不同,赤壁的故事中國人很熟悉,而且具有階段性,即使分成上下集,並不影響故事的貫通。而《太平輪》採用的是經典的三段式戲劇結構,它的情節推進和情感機制是連貫的,太平輪海難是人物命運交匯和情感爆發的載體,佔有很大的篇幅。在一次觀影中看不到戲劇高潮,觀眾必定的不滿足的,關於影片的一些惡評也來源於此。其實從劇本本身的完成度來看,如果《太平輪》能精煉到一部,無論是戲劇的感染力還是畫面的衝擊力都是可以期待的超值享受,畢竟王惠玲和蘇照彬都是很成熟的編劇。你能想像《鐵達尼號》被砍成上下集分別上映的後果嗎?而更加災難的是,觀眾現在看了一部名叫《太平輪》而故事基本與太平輪無關的電影,並且在這部電影裡,章子怡、金城武兩個主角被排除在了核心事件之外,而他們的命運是要在沉沒的太平輪上完成的。
       同為災難片,《泰坦尼克》的前半部份是愛情片,而《太平輪》的上部是戰爭片。也許是槍戰片拍膩了,吳宇森現在只鍾情於戰爭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在好萊塢的滑鐵盧也正是一部名叫《風語者》的戰爭片,此後他就一門心思地想再在這個類型上為自己正名。於是他拍了《赤壁》,還想拍飛虎隊,最後還是拍了《太平輪》這半部戰爭片。在建國到文革的17年間,中國的電影起碼有一半是戰爭片,關於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和各色游擊隊在大小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故事。到了現在,中國能駕馭這一類型的導演已經很少了,或者說有一些導演即使有能力也不願意去觸碰,現在觀眾眼中,那場因意識形態對立而引發的軍事對抗,也許並不是正義戰勝邪惡那麼簡單,那更像是一場民族災難,因此,沒有合適的角度,他們寧願去拍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也不願觸及這個雷區。《太平輪》是以國軍的角度來審視這場戰爭的,而且用國軍內部的傾軋拆台和失道寡助來迎合審查者的立場,作為核心戰役的片尾大戰,可以看出來創作者的糾結,導演用剪輯將臨死前的雷義方與共軍首長的目光交匯在了一起,試圖用這種職業軍人的彼此凝視試圖將戰爭帶出階級陣營的對立,類似的努力還有國共戰士一起吃兔子的情節設計。我曾經和朋友聊天時說過,以中國目前的文藝監管環境,是很難拍出符合現代歷史觀的戰爭片的,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近現代戰爭,都是無法做戰爭與人、政治與民族的深入思考的,如果沒有這些,就只能拍那些在局部發力的軍事動作片和諜戰片,或者是《北平無戰事》那種在價值觀歷史觀上賞語焉不詳吞吞吐吐的偽政論體作品。
       關於戰爭片的技術呈現,《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而這套壓迫式的寫實技法在韓國人手裡被發揚光大,馮小剛拍《集結號》時請來了整個韓國團隊來重現戰爭的殘酷,取得了中國戰爭電影突破式的視聽效果,其實這套東西是符合現代觀眾對戰爭的想像的。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是以浪漫為基調的,所以《太平輪》中的戰爭場面更奇觀化和崇高化,這也許顯得有些陳舊,但視覺上顯得很高能,更能激起觀眾的熱血,特別在氾濫的CG技術讓破壞性場面越來越廉價的今天,吳宇森還是用真實的大規模爆破來刺激我們的眼球,可以說是一種老派的認真和執著。
       同樣顯得老派的還有吳宇森賦予在黃曉明身上的光環,我不知道黃曉明那些耍酷的表情和動作是導演指導出來的還是他自己設計的,不過黃曉明真的不是周潤發,這些東西並不適合他,反而是低到塵埃裡的佟大為奉獻了整個《太平輪》上部中最出色的表演,這也是他從影以來最好的螢幕形象。
       像戰爭片、災難片等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硬指標水平、培養行業技術人才的電影類型,但現在看來還真是只有一些香港導演去進行這些類型的嘗試了,大部份的本土導演都在琢磨噱頭電影了,這也許是整個電影工業的逐利方式決定的,但有些顯得吃力不討好的電影,總要有人去做的。不要因為目前的故事的缺憾而看低了這部電影,在這個速食文化盛行的年代,這樣的題材和創作態度都是不應該被輕慢的。當然製片方的操作方式還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為以目前影片所呈現的狀態,把《太平輪》縮減成一部所取得的票房未必會低於目前的兩部電影票房的總和。如果你不想為一個故事進行兩次消費,那麼明年五一上映的《太平輪下部》還是值得走進電影院的,當然在那之前你最好用恰當的方式熟悉一下上部的情節。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