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657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雯松

2014-12-10 06:37:26

《匆匆那年》為何擊沉了《太平輪》?


2014年的冬天來得不算早,但特別凜冽寒冷,呼嘯的大風與降雪,並沒有影響中國電影紅火的市場,也沒有掩蓋住觀眾對於電影的熱情。

一部《匆匆那年》,一部《太平輪》(上),看過之後的感覺很微妙,且不論美學意義上兩部電影孰好孰壞,殘酷的是,市場和觀眾用票房給出了一個高下。

前者上映三天破2.2億,後來居上,把六天僅1億票房的「太平輪」號,擊沉在了院線的海洋里。

或許不該僅拿這一個標準來衡量,畢竟這兩部片在豆瓣上評分都不高,各自的槽點也一大堆。大家都說郭敬明投機,可是在我看來,張一白並沒有好多少。儘管從《將愛情進行到底》開始,他就一以貫之的在拍青春片,可這一次《匆匆那年》的勝利,在於他能夠把握住80後觀眾懷舊的情結,然後選擇了一個優秀的故事文本。有小說和網劇珠玉在前,又拉來天后王菲亮嗓,只是當我們赴約前往,卻被赤裸突兀的廣告,硬生生的斬斷了美好的情緒。屆時才恍然大悟,張一白導演這不是在拍電影,他是把自己的電影當成了一件商品或者產品在運作。

既然是產品,這部電影的成功,從一開始就是被設計好的,或者說是從選角到宣傳,各個環節都精心策劃並有效執行的一個結果。目標觀眾是當下最大的電影消費階層與年齡,很多人光是看預告片和主題歌MV就已經淚流滿面了,導演又帶著最IN的台灣小鮮肉,和最會演戲的小花旦,走遍全國的校園,不遺餘力的拉攏大學生觀眾。

一句話,得年輕人者,得票房。

綜上所述,你可能以為我在黑張一白,其實並沒有。因為除了失望於廣告和剪輯上的不肯用心,他仍是扼住當下中國電影脈搏的人,所以就算沒有口碑,他仍贏得了觀眾和市場。而我們曾經的電影大師吳宇森,卻用一部匯聚了明星大腕的史詩大片,宣告了他的沒落與退出。

如果你看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又或者聽過「太平輪海難」的故事,或許能對發生在那個時代的戰爭與愛情,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感動。可是問題來了,吳宇森眼中的偉大人性,發生在「那個」時代,幾十年的時間滄海,足以讓如今這個時代的人們,產生距離與鴻溝。沒有經歷過的人,只能把那些生死分離,當成歷史中的一個篇章,會惋惜,卻無法真的感同身受。
  
這就是為什麼觀眾在看《匆匆那年》的時候,是有反應的,不管是陳赫扮演的籃球隊長出場的時候,還是倪妮和彭於晏分手時的痛哭,電影院裡面是能聽到笑聲或者啜泣聲得。因為那是看電影的我們,親身體驗過的時代,我們都在這樣的故事裡,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拍了《英雄本色》的吳宇森,1986年一樣打動了很多人,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也如是,只是不得不承認,屬於他們的時代和節奏已經過去了,歷史與文化的文本已經翻篇了。就像前陣子郭敬明和崔永元合作了一個電視節目,能夠鮮明的看出兩代人之間的差異。小崔變成了老崔,直言看不慣小四的一驚一乍,但給予競賽選手幫助時,觀眾卻能明顯感受到郭敬明的機敏聰慧,以及年輕人特有的真性情,而自持穩重淵博的老崔,卻往往力不從心。於是,他的「看不慣」,多少就有了「跟不上」的意味。

女作家柏邦妮曾這樣總結八零後這群人的價值觀:「他們身上有一種明確和直接,聰明和世故,有直奔主題的勁頭,不磨嘰,不矯情,有分寸,懂取捨。同時,還有一種承擔得起的底氣,娛樂得起的心態。」

如此,一部量身定製的青春電影,成功便是必然的。吳導演也不必太失望,這世界變得太快,行色匆匆的人們,無暇去想像遙遠的深情,卻都樂於在電影裡,重回一把為愛不顧一切的年紀。


(本文刊於中國日報網,轉載請註明作者,謝謝)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