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的--Dearest

亲爱的/亲爱的小孩/打拐

7.6 / 2,484人    128分鐘

導演: 陳可辛
編劇: 張冀
演員: 趙薇 黃渤 佟大為 郝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把噗

2014-12-31 17:12:19

38


很難相信的是,這部電影賺取了那麼多的淚水。會流淚的觀眾其實跟在街上會對路邊乞丐施捨這一行為無異:也許他只是在假扮悲慘,但卻喚起了你的同情。

何種程度上,它是一種虛假,而不是真實的淚水。我們實則看了大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現在滿大街都閃耀著一種叫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東西,雖然你很清楚這是委實不掉的謊言,你也不會刻意去注意它,你好像已經瞟過了它,顯得無動於衷,但其實你已經陷入它的意識形態設計之中。

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現狀:同情已經在被廉價買賣。其實你也很清楚,在這部電影裡你流出的淚水是被逼出來的,但你還是會說這是部好電影,它讓你感動。區別在於這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自然的流淚是健康的,作為一種情感的「淨化」,而被迫流淚則是憋屈的,絲毫沒有釋放之感,反而更為壓抑。這部電影就是前者,而後者可以舉達內兄弟的《兩天一夜》為例,在達內的電影裡,我們跟隨女主角進行了一系列生活的磨難,這完全可能發生在我們生活,最後她對工作的拒絕,讓我們肅然起敬,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尊嚴。而這部講失孩父母尋子的電影中,雖然也是很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但它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渲染事件的悲劇程度,一如街邊的乞丐露出慘不忍睹的軀體,目的就是讓你在無法側目的同時承受良心的譴責。

我們確實是感動了,還流出了滿臉的淚水。但我承認在最後真人片段出現之前沒有留過一滴淚水,它讓人難受,那些失子的父母組成的類似宗教般的團體還讓人有些噁心。究其原因,是我本能地感覺到了它的虛假性,借用羅蒂的術語,我們應該當一個「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而不是身不由己地陷於意識形態控制之下。

最後,還想指出,陳可辛在最後讓真人影像結束全片的討好之處,我承認當時我也哭了,但不是因為前面的影像本身作鋪墊的緣故,而是對現實苦難的本真同情。陳可辛用這一技巧很好地暴露了他創造力的衰退,在威尼斯70週年短片中,他也是用相似的手法—幻燈片播放故去導演的照片—完成致敬的。這不是偷懶,而是已經沒有多少創造力可言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