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657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生命如歌0911

2015-01-05 18:01:16

顛覆「三觀」,瞬間想吐-----電影《匆匆那年》之我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顛覆「三觀」,瞬間想吐-----電影《匆匆那年》之我見
         當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之間都飄過王菲那略帶憂傷的《匆匆那年》的片尾曲的情愫的時候, 我的心裡一直在壓抑著自己企圖先睹為快的種種衝動,不是不太信任那鋪天蓋地、撲面而來的各種廣告宣傳片,實在是對近年來影視界的種種齷蹉做作心有餘悸,每每總覺得看完一場電影就有自己純真的感情被強姦的羞辱感。當大家的熱情被一次次「公開放映」慢慢降溫的時候, 70後的我帶著90後的女兒懷著極其複雜的心情, 走進了《匆匆那年》。
        不容置否,當青春歲月滑過每一個人生年輪的時候,要想產生怦然心動的效果是極其容易的,電影《匆匆那年》藉助那麼龐大的靚女帥哥陣容(原諒我居然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剎那間就讓觀眾眼前一亮;與此同時,校園生活對於任何一位走出校門的人們來說都是心靈絕佳的棲息地,自然一下子勾起每一位觀眾內心最柔軟的記憶。電影《匆匆那年》通過方茴和陳尋等一代人跨越十五、六年的愛情故事,妄圖勾起一代人(主要是80後)對自己美好初戀的記憶。這樣的選材,對激烈緊張城市人、對感情生活蒼白而迷茫的現代人,本身就是一支強心劑。加之,攝影團隊特效的光美攝影效果,演員團隊細膩的情感表現力,藉助極具渲染力的人物對白和叩擊心扉的音樂伴奏,《匆匆那年》一下子營造了那桃李紛飛、怯怯而憧憬、唯美浪漫而青澀的初戀記憶,的確讓人怦然心動了!
        然而,說不出怎麼樣一種感覺,十七歲的女兒在電影還沒有結束,就在影院裡掏出手機看起自己感興趣的小說來,我自己也幾次產生憤然離場的念頭,《匆匆那年》非但沒有讓我覺得學生時代男女同學之間那種純真浪漫的美好情愫,更噁心的感受是導演編劇拙略的臆斷一下子毀掉我心中最美好的往昔。用現代人的價值觀來臆斷唯美的愛情神話,從而迎合當代人的「性」「憤」點,讓校園愛情幪上一層離奇古怪的價值取向,從票房收入、經濟利益的角度上看,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憑心而論,電影《匆匆那年》真的讓我地顛覆「三觀」,瞬間想吐!
        讓我無法忍受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幾點:
        首先《匆匆那年》在講述方茴、陳尋等一批80後校園愛情故事的時候, 採取了割裂時空、移山大法式的編劇,一會30 歲的他們在玩著一夜情,一會15歲的青蔥年少在教室的黑板報前賣萌,一會大學校園裡陸離光怪的演繹著「三角戀」,一會雪花飛揚的午夜在撫摸著鐫刻誓言的樹皮。這不是偵破片, 也不需要狄仁傑、福爾摩斯式的推理判斷,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居然在採訪、回憶、反思、印證的種種橋段過程中,夾雜著種種搞怪、逗樂甚至是看起來有些不痛不癢的說教,一下子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啦!我真的不知道導演和編劇到底要告訴人們什麼? 「不悔夢歸處,只恨太匆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影片本身打破了初戀這一美好的夢境, 讓唯美的故事無情地被修飾、搬移、橋接、蹂躪。讓觀眾的感情投入淺嘗輒止、望而卻步,真的是「只恨太匆匆」!
       其次,愛情與性,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由好感到上床本來就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這一點上, 張藝謀大導演似乎理解的更透徹,做的也更到位,即使是在他的影片中出現一些極其淋漓盡致的床上戲, 我們本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然而,一白導演這次面對的不僅僅是愛情, 更是愛情話題裡的校園愛情故事。即使是社會大眾對大學生開房,大學生懷孕,甚至大學生結婚都抱有某種惻隱式的寬容態度,但我仍然堅持認為,大學校園裡,課桌上是應該比床上有更多的故事的。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每一個學生身上背負的, 不僅僅是家長父母老師的殷殷期望, 更是祖國未來的前途命運,我們不應該把掉進一隻老鼠的一鍋湯就稱之為老鼠湯吧,文學藝術的昇華在於它會將漫長的十五年時光濃縮成一個半小時的影片,過度的宣揚甚至演繹一個晚上的故事會讓年長的70後追悔莫及,也會讓年幼的90後茫然效仿,更會讓觀眾們誤認為學生們的愛情故事只會發生在床上而不是課桌上。這就是我對《匆匆那年》頗具微詞的一個地方。
       初戀本身源於一個人懵懵懂懂的對異性的最原始最天真的好奇和好感,正如影片裡的一段對白:「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未知的事情既好奇又害怕。想要接觸又不敢碰往往在困惑與猶豫里,錯過了最真摯的時刻,最美好的人」。將這樣一個「臨界點」狀態下的感情糾葛一不小心拍成了淒淒漓漓的愛情故事,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妥的地方,影片在雨中初夜和醫院墮胎這些情節把握上,或多或少都是有值得商榷的所在。更讓人不解的是,初戀相對與一個人一生的伴侶選擇、家庭組建以及婚後感情生活,也只是個美好的回憶, 難道幼稚園一起坐過同桌的那個小女生或者小男孩, 一定會是我們一生的最佳選擇嗎?情歸之處,夢迴那年,我覺得生命就是無數個感情經歷的不斷重複的疊加,根本談不上:「悔」, 更談不上「恨」,影片導演到底要宣揚怎麼樣一種人生觀、世界觀?難道鼓勵學生們為了戀愛集體逃課?為了能跟心愛的人考進同一所大學而放棄13分的大題?為了報復離去的男朋友而去賓館約人開房?作為大眾文藝的主流媒體,影片在充分考慮到經濟效益的同時, 是不是或多或少也得考慮它的社會效益,它所倡導的價值取向和正面影響。
        90後不相信80後能有那麼二, 就像70後無法理解80後面對待愛情為什麼會如此草率,從表演、畫面、台詞到音樂嵌入方面來看,《匆匆那年》都有它值得我們欣賞的一面,然而,在劇情安排和人物命運的刻畫方面,影片的社會價值和整體社會效果而言,我們還是能從導演牽強附會刻意處理的細節中,找到張一白導演主觀臆斷的蛛絲馬跡。
        很多人走出電影院也就只是長吁短嘆一下,幾乎沒有人願意一起探討這部電影的得與失,優與略,我也是在匆匆課間匆匆思考著《匆匆那年》,匆匆寫下上面的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