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

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哈比人五军之战(港台)/哈比人奇境再返(台)

7.4 / 575,402人    144分鐘 | 164分鐘 (加長版)

導演: 彼得傑克森
編劇: 法蘭華許 菲利帕柏恩斯
演員: 馬丁費里曼 理查德阿米塔格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aurel

2015-01-25 18:15:33

並沒有真正表現五軍混戰的五軍之戰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自 2013 年每年冬天都能看到霍比特人,所以去電影院都穿得特別暖。儘管是 IMAX 廳,由於連第一排都坐滿了人,所以大家濟濟一堂,製造了不少熱量,因此一旦有無聊情節,溫暖的環境加上舒適的靠背,打瞌睡幾乎成了必須的事情。

《五軍之戰》緊接《史矛戈之戰》的劇情。其實劇情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有一本原著擺在那裡。電影和原著在劇情發展的大致脈絡上沒有差別,但我們應該考究的是電影作為對原著的翻拍,其表現形式是否讓人覺得可接受。
不可否認,史矛革匯聚了人類道德中比較負面的評價於一身,貪財、自負、好勝,但又具備一定的高級智慧,比如非凡的洞察力(聽覺、視覺、嗅覺)。電影第二部 70% 進度時,比爾博進入矮入宮殿與史矛革初次見面所產生的一番對話,很好地再現了這個特點。
不過第三部中,當巴恩以親子作弓箭射向史矛革之前的場景中,兩者之間相距了大約有半公里,雖然我理解這是藝術作品,但不得不腦補他們氣沉丹田隔空傳話的深厚內力,以及史矛革驚人的視力及成熟的人情觀,畢竟它一眼就認出了巴恩的兒子。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大概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真理,史矛革死後,中土世界進行了短暫的慶祝之後,點子都在史矛革佔據矮入宮殿時聚集的浩瀚財寶上。五軍之中,除了長湖鎮人類有能讓人理解的需求外,幽暗密林精靈大約是一種傲嬌,而半獸人則是貪婪。迷霧山脈的老鷹及矮人是作為援軍擊退半獸人的力量,所以字面上是五軍混戰,事實上是四打一的局面。
結果電影中在表現五軍之戰時,將精靈表現成置身事外的一族,無論初次在矮入宮殿外面臨從地洞裡鑽出來的半獸人,還是後期 BOSS 之間的單打獨鬥,之前龐大的精靈軍隊除了安全地在大後方發射弓箭外,之後都離奇蒸發掉了。
索林在進行了俗套的內心掙扎後,在金水流過的地板上將貪婪的自己沉了下去,一個煥然一新的索林站起來了,他又回到了原本的無私、奉獻之中。我認為這裡可以稍微淡化一下索林之前對財寶的執拗態度,這樣在轉換心態時就不會那麼突兀了。
什麼鬼,怎麼可能想一想就想通了財寶對我來說也沒那麼重要。
軍隊與軍隊之間的戰役並沒有表現多少出來,鏡頭多在領軍者之間的互相爭鬥上。由於半獸人利用了地理上的特點,在攻克宮殿不成之後轉向河谷鎮,因此在表現這一段時,軍隊對城市的掠奪仍然一筆帶過,重頭戲全在索林小分隊對半獸人指揮官阿索格的刺殺中。這一段打鬥戲拍得是沒差啦,雖然中間還有一些幽默設計導致齣戲,但總體來說吸引人的目的是達到了。至於場景設置上,從山谷中望向波格所在的指揮營地一目瞭然,怎麼登上去之後如登雲霧繚繞之頂,冰天雪地霧鎖巔峰,什麼都看不見。如果同一場景的設置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變化,那麼被情節吸引的觀眾會分出一部份心力來思考和比較場景之間的異同,這大概也是製作者不想看到的。
至於最後的溫馨結尾,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經歷了這麼多冒險的三部曲,在主要角色戰死之後,花費 20 分鐘的時間收尾是沒什麼令人詬病的地方,但是作為一部不含字幕約 130+ 分鐘的電影,近 1/6 的時間並且是在結尾的地方都是處於一種抒情狀態特別讓人接受不了。我買票看魔幻戲,主要期待一種高潮迭起的視聽快感,而不是坐在 IMAX 廳裡看演員緩緩道來人生道理。當然這跟個人的審美取向有關。不過和片頭史矛革摧毀長河鎮的壯麗畫面來說,片尾比爾博回家的一段只是日常瑣碎的小品而已。
判斷一部電影是好是壞有很多標準,但一定有一條就是看完之後是讓人回味還是想說「終於演完了」。《五軍之戰》一定是後者。輕重失衡,虎頭蛇尾應該是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如果是因為看了第二部,想繼續看史矛革如何摧毀長河鎮,可以來電影院。如果只是為了看大場面,相信有觀眾會失望。畢竟軍隊、擺陣型、兩軍廝殺這種戲碼國內觀眾見得多了,國內導演也運用自如。好歹我們的大場面都是真人出演,你電腦模擬一千個人的方陣算個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