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功夫熊貓3 Kung Fu Panda 3

功夫熊猫3/熊猫阿宝3/阿宝正传3

7.1 / 189,711人    95分鐘

導演: 亞歷山卓卡洛尼 珍妮佛尼爾森
編劇: 強納森艾柏 葛倫柏格
演員: 傑克布萊克 安潔莉娜裘莉 達斯汀霍夫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偊偊而步

2015-02-01 07:28:12

《功夫熊貓3》為什麼變成了合拍片


 
廣電總局最新一輪劇本公示剛剛發佈,我們發現夢工廠的《功夫熊貓3》居然變成了中美合拍片,08年這個系列第一集上映時沒人能想像到這種情況,但現在這個結果卻沒幾個人意外。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功夫和熊貓都是中國的特產,跟中國合拍不是順理成章嗎?這種說法也有道理,但您看夢工廠的《埃及王子》、迪士尼的《鐘樓怪人》都沒有跟埃及或者法國合拍;同樣是中國題材的《花木蘭》,連拍了兩部,也都跟中國沒什麼關係。
那麼原因何在呢?很簡單,就是錢的事。美國從建國算起,歷史只有二百多年,沒有俠客武士,也沒有騎士火槍手,難得跟印第安人有些衝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也被西部片拍爛了。那麼怎麼辦呢,好萊塢流水線上的工人是拿來主義的忠實信徒,從俄狄浦斯王到伊利莎白二世,歐洲的正史野史、傳說神話基本也被拍的差不多了,光是《荷馬史詩》在五六十年代就養了一票人。歐洲題材被拍膩了,沒關係,世界這麼大,不愁沒題材,於是好萊塢的冒險家們兵分兩路,一路做空中飛人,滿世界調查取景;另一路留守大後方,修建起各種異國風情的攝影棚。不算《環遊地球80天》這種取巧的片子,好萊塢的明星們帶著非洲找到的《所羅門的寶藏》,去澳洲譜寫一曲《澳洲亂世情》,剛在泰國拍完《國王與我》,順便再去香港談一場《生死戀》。幾大文明古國都走遍了還不算,連冰封的南極洲也得來一次《極地大冒險》。
但好萊塢的異國題材基本有一個通病,就是無論拍什麼都一副「好萊塢范」,具體來說在哪個國家並不重要,因為差不多任何國家在這種影片裡都只充當一個新鮮的背景:中東的阿里巴巴可以去智斗美洲的四十大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艷遇放在倫敦、羅馬也行得通。這麼做優缺點都有,比如美國每隔一二十年就要重拍一次《特洛伊》,希臘的觀眾可能會罵片方胡編亂造,但全球範圍內更多的非希臘觀眾,反而會因為影片的簡單通俗而容易接受。
當然不排除像《末代皇帝》《甘地傳》這些大體上忠於歷史,影片質量也有口皆碑的片子,但畢竟可遇不可求,許多時候主創們抱著拍出一部《賓虛》的期待,但只得到一部《暴君焚城錄》;更遺憾的是一群人周遊列國之後本以為等待他們的是鮮花和掌聲,沒想到卻是一場滑鐵盧。所以大部份人變得越來越保守,儘可能的剔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點,有差異的只剩下膚色和風景了。
不過情況在慢慢發生著變化,拍異國的故事最初只是為了豐富本土的電影題材,但傳媒越來越發達,世界越來越小,好萊塢的海外票房由最初的錦上添花,慢慢佔據了主導地位,現在年度票房前十名的收成,海外票房基本都要占一半以上。比如去年的全球票房冠軍《變形金剛4》收穫了十億美元,而北美票房只有三億出頭,這種情況在五六十年代是無法想像的。
有些朋友可能有點奇怪,在國內說中國的票房,為什麼反倒變成海外了?其實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為了統計各國對影片的接受程度,好萊塢的片商一般把美國和加拿大的票房稱為北美票房,而除此之外則統稱為海外票房。但這種統計辦法已經越來越過時,因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擴容,內地憑一己之力就能把一部電影抬上海外票房冠軍的寶座。
現在國內從電影網站到貼吧論壇,包括許多影片的軟硬廣告都喜歡把票房放在一個很顯眼的地方,其實電影產業發展到現在,票房只佔總收入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說一小部份,電影公映更多起一個廣告宣傳的效應。迪士尼的《冰雪奇緣》全球也賣了十億+,但這部電影光是公主裙之類的衍生品就賣了三十多億,還不算遊戲授權、主題公園等產出。如果說迪士尼這種老牌片商還不夠代表性的話,奈飛這樣的流媒體霸主索性放棄了票房,把自己投資的《臥虎藏龍2》等幾部電影的首映直接放在了網站上。甚至電影院這個看似賣票為生的地方也不太在乎票房,因為它們更多是靠爆米花和可樂賺錢的。
說到這中國內地又有點例外,大部份觀眾對電影沒有二次消費的習慣,最多覺得一部片子好看,去影院多刷了兩遍。這也是多種原因決定的,舉個最基本的例子,流媒體興起之前,影片的正版光碟是片方的一個重要收入,不乏一些電影的光碟收入高過票房,有些小成本電影甚至不上映直接發行音像製品,但國內正版藍光的選擇十分有限,有些片子沒有發行藍光,而發行的質量也大多不如人意,相比標準、尤里卡等歐美成熟碟商的海量花絮,基本只有光禿禿的一個正片,自然也沒法吸引消費者。不過這種情況也在慢慢發生改變,隨著主流視訊網站的深耕,許多觀眾已經養成了付費觀看正版的習慣,但目前來說,票房收入在內地仍然佔據絕大部份。
當然說到底,票房也好、周邊衍生品也罷,賺得再多也和我們普通觀眾沒多大關係,這類數字總搶頭條也在於片方許多時候沒有更好的話題。
票房雖然在總收入中的比值已經大大減小,但剛剛榮膺全球第二大票倉的中國仍然能產出一筆巨款。去年春天,一部根據遊戲改編的中型製作《極速快感》在內地上映,最終收穫4億多人民幣,相當於近7000萬美元,成為第一部內地票房超越北美的好萊塢電影。這還只是個開始,去年暑期檔《變形金剛4》在內地一路攻城拔寨,最後砍下19.8億人民幣,連《變4》的老家北美也略遜一籌,而這正是一部合拍片。一個里程碑出現了,在那之前,好萊塢從沒有一部A級大片在哪一國的票房超過北美,這也讓貝弗利山上的諸神重新思索他們的發行策略。算上去年下半年進駐北京的環球公司,好萊塢最老牌的六大公司已經全部在中國有了分號。
現在就說到了我們開頭的《功夫熊貓3》。海外片商賣到內地的電影分兩種,一種是中方買斷髮行的批片,另一種就是94年起一年十部的所謂「分帳大片」,這個數字在01年入世後翻了一番,12年習總訪美又多了14部「特種片」。但這三十幾部電影的分帳方式一直參照國際標準沒什麼變化,具體來說就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除去各種因素,最終製片方能到手25%左右。而如果一部進口片變成合拍片,就和國片一視同仁,分帳比例達到43%。拿《變4》的20億一算,多出18%,可就多分了小4億。
當然合拍片不是說變就變,中方的演員和投資都要佔到一定比例,像《敢死隊2》《鋼鐵人3》們隨便找個把大陸演員小露一面,甚至炮製個中國特供版,終究要被打回原形。而已經變成合拍片的《功夫熊貓3》究竟能中體西用到什麼程度,不在本文討論之列,這個問題就留給東方們工廠去操心吧。
 
*心血來潮寫的科普小文,水平有限,一些觀點和內容難免幼稚可笑,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