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深夜前的五分鐘--Five Minutes to Tomorrow

深夜前的五分钟/深夜前的5分钟/凌晨前的五分钟

5.7 / 157人    Japan:129分鐘

導演: 行定勳
編劇: 本多孝好
演員: 劉詩詩 三浦春馬 張孝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山水煙花

2015-02-25 07:52:03

《深夜前的五分鐘》——回來的到底是誰?


首先開宗明義,我認為回來的是若藍無疑。 電影的視角從最初開始就是以若藍為第一人稱的,同時觀眾所能最直接把握的也是若藍的心理變化過程。 【在海難發生之前有幾個片段對於解讀人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若藍去學游泳,而如玫不會。毫無疑問,這是若藍希望與如玫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從表面來看,若藍也時常不喜歡如玫的惡作劇——即互換人生。 2、但若藍真的不希望成為如玫嗎?顯然不是。無論是她有意無意的默許天倫的誤會還是在那個特殊的夜晚向阿良剖白心跡,希望消失的是自己,亦或是她骨子裡對於演戲的喜愛,都顯而易見表現出她雖然外表上希望區分兩個人的不同,但心理上一直希望成為如玫,擁有如玫的人生。 3、然而,在若藍對如玫的嚮往中出現了一個意外,就是阿良。阿良的存在對於若藍而言,是一個自我認知和自我重塑的過程。阿良的故事裡沒有如玫,若藍只以若藍的身份與阿良戀愛,可以說,他們的這份感情是純愛。阿良喜歡的是單純的若藍,而若藍也在和阿良的相處中逐漸認識到,哪怕只有五分鐘,這五分鐘她都是可以做自己的。 【模里西斯的教堂換物】 在模里西斯的整個旅行里,電影是以交錯的手法剪輯完成,若藍將阿良送給她的手錶換成了十字架,而這些都是如玫所不知道的。這也暗示了後來知道這些事情並且去把手錶換回來的人一定是若藍,因為整個過程只有她最清楚。 旅行過程中若藍給阿良寫了一封對於判斷極具有迷惑性的信,信中若藍似乎是放開了,認清了自我並且享受成為若藍的過程,但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若藍換物的舉動,換到的是十字架放棄的是手錶,而手錶背後所代表的阿良恰恰是若藍作為獨立個體人顯著性的一個標誌。那麼,我是否可以認為若藍在換物的那一刻至少心理認知還是迷惑的,否則她不會說「讓我們為如玫祈禱吧」。 【海難發生後產生的一系列自我欺騙】 實際上,若藍雖然回來了,但她的心理上一直將自己當做如玫,她雖然是若藍,但當自我都無法認同並且潛意識的在欺騙時,這時的若藍和如玫其實並無差別。 1、天倫愛的是如玫,要娶的也是如玫,即便一時若藍可以騙得了他,但長久的相處幾無可能掩飾。一年的相處讓本來遲鈍的天倫都能感受到整個人的氣質畫風的不同,所以他提出的懷疑是具有合理性的。同時在這一年裡,若藍雖然心理認知上是如玫,但並不完全認同,所以才會出現時時穿幫的現象。 2、是否會游泳並不能作為判定標準。當一個人心理上暗示自己我不會游泳的時候,所有的技能都是失效的。同理紅色的衣服也如此。回來的若藍知道天倫送衣服的事情,但她潛意識裡又告訴自己如玫是不知道這件事的,所以目前以如玫身份存在的若藍必然要購置一件相同的衣服,以求得內心安穩,並暗示自己海難前的那次誤會實際上也是不存在的。 3、傷疤的問題天倫解釋的已經很好。既然送衣服可以出現誤會,看傷疤的又怎麼能確定就是如玫呢? 但讓我真正確定回來的是若藍的原因在於那個意外,就是阿良。若藍即便再怎樣想要成為如玫,天倫面前可以,演戲面前可以,父母面前可以,但當面對這個只以若藍身份交往的阿良她是無法隱藏自己的。因為她在阿良面前,這一刻,她想做的人是若藍,而不是如玫。 然而這一刻很短,短到只有五分鐘。歸來的若藍陷入了自我迷茫才會在鐘錶店對阿良說她不知道自己何時成為如玫,以及對身份的糾結混沌。但當天倫離開她,她的世界充滿阿良的時候,以及她從模里西斯取回手錶的種種做法,足以表明她認清了自己作為若藍的身份,並且像信中寫的那樣,以若藍的身份開始自己的新生。 她不需要那五分鐘,因為在未來的每時每刻,她都是若藍且只是若藍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