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默先生

2015-03-11 01:05:52

冬去春來,我們能否脫離輪迴之苦?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為數不多的能比較容易被人接受的作品,相比於他其他的作品,該片的象徵和隱喻並不是那麼晦澀。這也許就是在其所有作品中該片在IMBD中排名最高的原因吧。
看了看豆瓣裡的影評,友鄰們說了很多自己的見解,我這裡只想說一說「佔有」。
在和尚青年時與女施主發生性關係之後,師傅並沒有大怒,也沒有喋喋不休講一些倫理原則。而只是嘆息,只是說:「淫慾喚醒了佔有慾,這會招來殺身之禍。」而此前的一句台詞則是:「對了,這就是能治好你病的原因。」師傅並沒有責備徒弟與女施主,他清楚的知道女施主的病在何處,也清楚的知道藥方的害處。果然,從小在深山綠水中成長起來的徒弟,在情慾的誘惑下終於心動,下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而後來,他果然因為佔有慾而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具體的起因則是見怪不怪的出軌。
出軌,這點事兒,其實就是一個佔有慾的問題。
《漂流欲室》是這個主題,啞女是佔有慾的具象;《空房間》的主題之一,也是如此,丈夫因為無法佔有妻子的心而喪心病狂;《壞小子》裡的佔有慾則是互相的,流氓為了佔有女大學生而強迫她做了妓女,大學生在發現自己的慾望後,又甘於賣淫而和流氓形成了一種不為普通人所理解的結合。
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金基德緊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的核心概念——「空·色」。現代俗世文化已經完全曲解了「空·色」之「色」。這裡的色,並不是指的色情、情色,而是包括外相(佛家講的皮囊)和慾望(即心裡的悸動),既包括肉體,也包括精神。老師傅的話語似乎暗合了王陽明的心學。何為色?心動即為色。如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佛家神仙「動了凡心」。徒弟一開始是無法領會的,與其說他被情慾所佔據,不如說,情慾喚醒了他的「色」,於是,青山綠水不再,寧心安神不再,他只能順著自己被激起的強烈情感所引領的道路走下去。當然這部份內容在電影裡被省略了。但從情慾的喚醒到殺妻的結局之間,只能是這樣一種過渡。核心的東西,還是佔有慾。
愛與佔有慾很難分開。而佔有慾總是以愛為名義進行傷害。人與人之間是這樣,人與物之間是這樣。當我們沉迷於酒財之物時,不也是被它們所牢牢佔有嗎?所以,聰明的荀子在兩千年前就告誡我們:君子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佛家和儒家正是在對待山外之物的態度上找到了基本契合點(另一個契合點是佛家的苦修與儒家的修身)。兩者所諄諄教導的,並非要每個人都做形容枯槁的死胎,而是希望人們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要被它所累。
影片《冬》的章節,和尚服刑回來,收拾了師傅的舍利,迎來了送嬰的施主。女施主剛來的時候,和尚尚且未克服自己的好奇心,想要揭開施主的面巾,但被阻止。金基德在這裡的處理方式是,讓女施主自己跌落冰窟而忘,待到和尚將屍體撈出、把面巾揭開,鏡頭這裡對準的不是施主,而是和尚,是和尚驚異的表情。鏡頭再換,面巾裡的,竟然是佛的頭。直到此時,和尚才大徹大悟。以我個人的理解,也正是直到此時,和尚才明了佛家的輪迴之說。
和尚又是小沙彌,又是和尚,又是師傅。三者在輪迴中其實是一體。這一點在影片結尾處也給出了強烈的暗示。男嬰長大成為小和尚,仍由影片一開始飾演和尚童年時的小演員出演。他仍然調皮胡鬧,只不過殘酷對待生靈的方式,從用線將石頭綁在它們身上變成了直接將石頭塞在它們的嘴裡。方式不同,實質一樣。這也許是金基德的困惑:我們的色,我們的情動,我們的慾望,是否真的是天生的?而在這週而復始永無盡頭的輪迴中,我們是否能找到成佛之道,克服色相折磨,脫離輪迴之苦?
輪迴之苦,即為禁錮,脫離輪迴,即為自由。
金基德只是提出了問題,沒有給出答案。我也沒有答案。你有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