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趙豬

2015-04-12 16:55:40

台北的天空,有我不忘的初衷!


文:趙豬

七年沒有拍電影,十年沒有回到台灣拍電影,張艾嘉的《唸唸》從形式感上來說,呈現出一種與她之前作品截然不同的魔幻現實主義,但是從精神核心來說,卻依然還是她最擅長也是最喜歡的,對於人性親情的關注。尤其是已然年過耳順,張艾嘉更加豁達,不再糾結,從「唸唸」不忘的偏執,到終於放下,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困境,尤其是矯情的傷痛,把被拋棄的童年陰影,化作對親人的「唸唸」,回首再望向台北的逼仄或是綠島的天空海闊,心情頓時豁然開朗!一如結尾處,阿男和阿妹的相逢一笑,感慨萬千,卻是如釋重負!
《台北的天空》是王芷蕾首發於八十年代的一首名曲,當時是一出關於戲劇《春去花猶在》的主題曲。那部劇集講述的是當年那批遠赴海外求學生活的台灣遊子對台北故鄉的思念之情,用在《唸唸》之中,則是青年育美對於母親當年毅然放下一切,也要奔赴台北逐夢的不解與困惑,直到自己也同樣為人母之後的釋然。從精神本質而言,是對於理想生活追逐的一脈相承;從時代背景上來說,卻是曾經的「北漂」夢想與當下的回歸田園生活的反襯,始終不變的,依舊還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在此之後,對曾失去美好的「唸唸」不忘和不悔!
當年的台灣,如今的內地,為了追求更好的資源和更加理想的生活狀態,人們嚮往著大城市,並蜂擁而至,遠去家鄉。電影裡育男和育美的母親,大概就是懷揣著如此的夢想而遠去綠島,前往台北的,這一點從她一直講給兩個孩子的美人魚的童話可見一斑。但是到了下一代,所謂城鄉之間的差距已經不那麼明顯,育男堅守台東,不願北上,育美更是從國外返回台北,兩人心中都懷著對母親的一根刺,究其原因,除了對兒時分別的陰影外,無法理解母親放下孩子也要遠上台北的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思維的轉變,也是時代的變遷,但是無論怎樣,在親情面前,在人生的歷練之後,所有的怨恨終究都會轉化成唸唸,這才是人間正道!
《唸唸》從手法上而言,魔幻的處理手法也是張艾嘉時隔多年之後做出的最大改變。在一個非常現實主義的故事當中,把戲中人物的臆想和思念用非常魔幻的手法處理,代表的是人與自身執念的糾纏、鬥爭,入魔還是成佛,往往都在一線之間。當然,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女性導演,張艾嘉是不太可能會走火入魔的,所以所有的夢境都是美好的,是解決人心困擾的,是豁然開朗的。比如育男和母親的對話,或是阿翔和海員父親那一場拳擊練習。人生如此苦,終究要找到讓自己放下的理由,才行!
此外,《唸唸》也可以看作是睽違已久的,張艾嘉寫給台灣的一封情書。綠島的風光、海底,台北的誠品書店,巷弄,萬裡的海灣,甚至是眺望遠方101孤伶伶的身影,台北的天空如此乾淨透明,昔日的理想與繁華或許已經不再,但是曾經「唸唸」不忘的初衷,依舊飽滿,深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