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油炸綠菠蘿

2015-04-13 07:05:34

文藝女青年這種病,到老都治不好




我不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可能因為之前期待值很高,觀影過程中覺得時間變得很慢長,大量的對話令人昏昏欲睡,一些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段落也讓人生厭。
周圍有提前退場的一家三口,不停看手機的前排觀眾,以及喋喋不休的鄰座。
平心而論,和大部份內地圈錢電影相比,《唸唸》已經好了很多,至少沒有植入廣告,也能看得出來創作者的用心和痴心,只是,獨特的敘事方式並沒有讓故事變得與眾不同,而情緒表達也有些缺乏節制。

【他們妄圖與全世界和解】
影片中的三位主演全部都處在現實困境中,都與親情和過去有解不開的心結。
梁洛施是個畫家,幼年時母親帶著自己漂洋過海離開故鄉,離開哥哥和父親,直到母親過世,直到長大成人,事業有所成,都沒辦法與自己與過去與母親和解,因此陷入到精神抑鬱之中。
柯宇綸則飾演那個被留在綠島的哥哥,母親的遺棄和自身的平庸讓他耿耿於懷多年,對於故鄉的親近和逃離也是他的糾結,這是一個我們更容易理解的角色,就像是二三線城市到北上廣闖蕩的年輕人,有孤獨有困惑,也有蒼白的無力感。
而張孝全飾演的是一個不如意的拳擊手,年少時被父親送去打拳,他渴望與父親溝通並獲得認可,然而父親死於海難,而自己也被教練放棄,被認為「沒天賦」。

這三個人是有簡單聯繫的獨立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封閉空間,他們忙著自我救贖,而不是彼此救贖,比如梁洛施和張孝全,雖然是情侶,但是電影裡基本上是在各講各的故事,似乎都沒有進入到對方的精神世界裡。
到最後,三個背負童年陰影和內心創傷的年輕人以各自奇異的方式與自我達成了和解,梁洛施的方式非常現實主義,她直面了一個孕婦的生產,看到了一個母親的痛苦偉大,看到了新生命的聖潔,她原諒了母親,也有勇氣面對即將身為人母的自己;柯宇綸則是用魔幻主義的方式,在醉酒狀態下,他回到了若干年前,與母親進行了一番交談,終於與這個世界和解;而張孝全則是用臆想的方式,自己與父親打了一場拳擊,也直面了自己的人生頓困頓。
而這其中,最為打動我的是柯宇綸與母親的對話,我們都曾想像過這樣的場景,回到過去的某一天,去看看,那件事為什麼會發生,而我們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其實這本應是一部治癒電影,張艾嘉導演鋪陳了現代人的困惑和痛苦,反覆強化,甚至放大那些唸唸不忘的人生陰影,然後,主人公們尋找治癒方式,最後達到自己和全世界的和解。可是,在我看來,他們的治癒方式都是毫無說服力的,是牽強的,那樣的喃喃自語就能解救自我?那為什麼那麼多年都在苦苦掙扎?
走出電影院的我,處在壓抑的混沌之中,一口老血悶在胸口,幾乎是落荒而逃。影片裡的台灣狂風暴雨,電影外的北京陰雨綿綿,那種冰冷和疏離感很徹骨,對我來說,沒有人的和解是成功的。

【文藝女青年這種病,老了也好不了】
觀影結束之後,我感受到的張艾嘉,是心中尚有鬱結的。
我很疑惑,在我的臆想世界中,年紀越大的創作者,生活經歷越豐富,只要不與世界脫軌,他們就越有包容和再創造的能力,在他們的作品中就更有歲月沉澱和人生理解,他們的作品中應該有更成熟的價值觀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但《唸唸》並非如此。
如果事先不知道本片的導演是誰,會以為這是一個年輕人的作品,因為創作者通過電影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尚未與這個世界和解的窘迫,還有那種著急地達成表面和解的毛毛糙糙。張艾嘉導演人生經歷應該是頗為豐富的,所以,我本期待她講一個更為高級的故事,期待她更從容的狀態,而不是簡單的情緒堆積,以及在敘事上的做作。
歸根結底,張艾嘉導演是一個文藝女青年,而文藝女青年是一種病,處在強大的自我意淫中,用自己侷促的價值觀和小世界把自己感動到淚流滿面,用那些小清新的畫面,和生硬的台詞表達內心。
而這部電影,就是一個文藝女青年自我意淫的產物。可以想見,張艾嘉導演無數次在剪輯台上,對著這部電影的每一幀畫面景哭泣,她在那些故事裡看到了自己,感動了自己,可惜的是,並沒有打動觀眾。
由此可見,文藝女青年這種病,到老了也不一定能治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