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雲飛揚

2015-04-14 02:18:38

聽見自我與自我及他者的糾纏


知性中國人代表的張艾嘉,善於在演出商業片和主導文藝片左右逢源,《唸唸》可以說是又一次嘗試解讀個人自覺意識與他者之間的糾纏如何了解、了斷,洞見過往的情感、意外和錯過,怎樣在未來面對真愛,張艾嘉說「有些事跟自己最愛的人最難說出口,因為怕失望」,於是心動也可以通過迴避問題、左顧右盼來表達,縮成一團亂麻即使鎖進生命的遺忘河裡,但是問題仍然在。張艾嘉編劇並導演的《唸唸》,中心事件可以說是不忘,闊別大螢幕九年的畫家梁洛施,不施粉黛施施然歸來,她懷孕了,卻不敢跟男友張孝全說,拳擊手正在與眼疾和成為奧運候補的可能性抗爭。藍色的天空與海洋,太陽下的離島與台北。台灣的綠意連綿、雨水瀲灩、海浪滔滔,生機無限,憂傷、疼痛和困惑也在不斷成長,或如大樹衝天、或好像藤條攀附高樓,創傷後的她,不斷的和自我說話。各種聲音極其安靜,海浪的聲音、拳擊聲、風鈴聲、垃圾車聲,聲聲入耳,極端純粹,背景毫無噪音。火燒島上的往事不明不白不親不切不清不楚不遠不近,始終在分離的梁洛施和在老家做導遊哥哥柯宇綸心底,而張孝全也別有憤懣。本片中最難演出的是語氣,無奈、執著、驚愕、空想,兩代演員都說的不錯。童年創傷症候群,特別是缺失的親情以幾十年不散,羈絆著他們的思維,梁洛施待在原地喃喃拒絕原初家庭的另一半,柯宇綸周轉全台尋找,張孝全燃盡青春揮霍汗水。

劉若英的歌聲,搭配媽媽李心潔和爸爸陳志朋的悲傷往事,張艾嘉是善於拍女人以及男女之情的,這一部《唸唸》卻是讓子一代追尋父母一代的人生轉捩點的真相,以及子一代在上一代的折射光芒里確認自我。過去是原因,現實是結果,而未來的種子在當下。梁洛施與柯宇綸在塑造父母「李心潔」和「陳志朋」的過程中,必將回倒因為果,怨恨的深淺,其實都是自我情緒的反射。恍兮惚兮的他們,便會發現沒有影子的男人、似乎能穿越時間的酒吧、疑似父親的男人,陌生化的現實世界,很有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他們只有在繪畫、拳擊和重疊的時間裡,找回正常的親子關係,本來是童年的他們其實早已經成年。在柯宇綸的尋覓中,不過是被放逐的幻象之維裡的臆想。我們能夠記住的,未必就更重要。遺忘在時光空洞裡的,也許更接近真相和本質。然而,誰也無法復盤人生的細節,特別是連續意外的過去式。人生的困境,原因已經並非那麼重要,如果一直不能放下,重負始終縈繞。否則,不斷重演、重塑的過去和建築的現在,都是記憶之塔的陰影虛擬構成的幻象。美人魚的童話,分明是說在水中游弋的象徵,漣漪蕩漾,卻無實際。美好和夢幻隨時便是虛假和噩夢。

張艾嘉曾經唱過「走吧、走吧,人總要學會自己長大」,是青年的情歌也是中年的感悟,如今則是耳順之年對於觀眾的一種寄語。所謂耳順,「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孔子如此。我們的內心,碎碎念、叨逼叨、有時候話嘮到不行,有時候又沉默,很多話不過是脫口而出、話趕話不假思索,人際關係越遠越是從容,人倫越近反而不得自由,詞語變形、情緒緊張,理解反而殊為不易。李心潔的出走,造成子女的多重心塞。李心潔的執念,梁洛施和柯宇綸費了很多的精力和緣份才能夠接近。她對於理想生活的求索,後代人分別有不同的體認。《心動》、《想飛》、《20、30、40》、《我們這一家》等張艾嘉的導演近作,多有跳脫、非一般的處理情意結,對於男女、親子、世代、浪漫等等概念,多有不雷同的活躍安置辦法。最終,梁洛施做了母親才明白母親,柯宇綸與李心潔對話,他們都「似乎」找到了自己。與《東邪西毒》中梁朝偉飾演的盲劍客彷彿的人生悖論(他們不敢回家找愛人或者做父親,因為時光無法偷來、更不可以浪費),作為劍客和拳擊手的他們,必需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裡、與有效生命倒計時做出不可思議的抗戰,張孝全與空想中的海員爸爸打拳,他如果有父親在自己也能成為父親,這個臆想出來的父親,有效緩解了他不斷加壓的焦慮。碼頭的寓意很是明顯,父母便是孩子歸宿的港灣,父母無論是偉大還是卑微,社會評價差距有多大,也是孩子的巨輪。

電影最後,直接跳過幾年,張艾嘉讓我們作為見證者看到了他們通過生活帶來的療效或者證詞,成功的繪本作家正在給小朋友講改編了的小小美人魚故事,女兒乖巧,張孝全達觀,家庭和睦,而哥哥柯宇綸也與之重逢。《唸唸》的英文名是murmur of the hearts ,小碎念的意思,正如本片中人其實要求的也不過是小確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