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5-04-14 03:41:34

相念不忘,真情奇遇


文/夢見烏鴉

 

     好久不見,導演張艾嘉,六年之後再執導筒,《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唸唸》是一部典型又非典型張艾嘉電影,這句似乎有些矛盾,但該片觀感確實如此。細膩的情感刻畫,充滿歲月雕刻痕跡的鏡頭,潺潺如流水般的感動,都是典型的張艾嘉味道。而電影中相對抽象的片段描寫,純粹台灣化的文藝風格,甚至還有魔幻現實主義,張艾嘉多了濃濃的匠氣,儘管身為女導演張艾嘉在片中缺少點大氣的藝術氣韻,但也卻多出了女導演在情感方面娓娓道來的特質。



    不得不說,《唸唸》的風格不是當下市場中的菜,作為一部文藝片,該片別看有著抽象的片段,但電影其實不難理解,一些超現實的概念都融入了電影故事當中,該片的故事線索相對比較明顯,個人感覺電影並不會晦澀。反而是該片的節奏舒緩,不追求情感上的激烈碰撞,也缺少戲劇上的轉承啟合。作為一部親情電影,同題材中中國觀眾愛看什麼?愛看煽情和強烈的戲劇衝突,就像《歸來》《親愛的》中的那樣,但《唸唸》不是這樣的電影,從市場的角度該片可能不賣座,但並不妨礙其讓人感動的特點,因為很久沒有像《唸唸》這樣,在平靜之中細細體會那莫名的感動。

   

   電影重在描寫親情,有關鄉愁也有關責任。三個年輕人,三次想不到的奇遇故事,魔幻般的經歷其實展現的是現實。其實《唸唸》一度讓我想起了《人間小團圓》,雖然風格不同,但最後的情感都落在了對往事的釋懷,平靜中滲透情感的方面。但電影裡三個人的情感著落觥籌交錯,很難用單獨的情感寄託來描述,比如梁洛施與柯宇綸的故事線中,滲透了親情的負擔、童年的陰影,比如那個沒有影子的人和金髮老者只出現在他們的故事線中,梁洛施和張孝全的故事線中有夾雜著這一代人的情感糾結和責任,而張孝全與柯宇綸雖然全片沒什麼交集,但兩人的各自的故事中同樣有著一種叫做無處安放的情緒。而且梁洛施的故事中有鄉愁,張孝全有信任,柯宇綸有孤獨。可以說電影中的容納了各種情緒,或許俺的文字功底不夠強,以上內容和情感看上去很複雜,但實際上在電影裡顯得很清晰,因為電影的故事足夠細膩,人物刻畫足夠強。



   在幾位主人公的故事中,舒緩的故事節奏和劇情推進,呈現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其實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前半部份透露了大量的負面情緒,角色的情感卻在不斷的累積,當暗湧的情感到達臨界點,便會發現沒有影子的男人、似乎能穿越時間的酒吧、疑似父親的男人,陌生化的現實世界,有點像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其實不是,只是在時空交錯重疊的情節里,在情感臨界點的那一刻,通過超現實的概念將所有的情緒轉變,找回正常的親子關係,時空重疊,本來是童年的他們其實早已經成年。其實電影很現實,片中那些奇幻場面,時空酒吧、美人魚、釣魚的男人這些情節乃是有意為之,該片刻意在告訴觀眾,這些都是假的,所有角色在這一刻都是在自說自話,真正讓他們釋然的則是現實中的故事,比如梁洛施在公交上偶遇待產的女子,與母親死亡有關的沈叔叔(母親難產而死,肚子裡面是沈叔叔的孩子)的二次會面,柯宇綸父親的意外,與梁洛施一家人的偶遇等等。電影其實通篇在描述讓子一代追尋父母一代的人生轉捩點的真相,以及子一代在上一代的折射光芒里確認自我。過去是原因,現實是結果,而未來的種子在當下,其實都是自我情緒發展到一定階段下的寫照。



   在劉若英《愛的代價》的主題曲的意境下,張艾嘉對情感的特殊的感悟,她已經不是當年拍攝《心動》時那個對愛情大徹大悟的文藝青年,而是一個子女都已經長大成人的不惑之年人士,她用自己的方式來描述一個過來人對代系和親情感悟的故事。本片的英文名「murmur of the hearts」說明了一切,不是那種令人醍醐灌頂的深刻情感刻畫,而是如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的小念想,對家人細細的情感,這不是你生活中的主要情緒,卻伴隨你度過了大半生。



   還記得電影裡隨處可見的魚群嗎,作為生活在海邊的居民,綠島與台灣本土的牽掛,童年時代母親給孩子們講的故事,梁洛施出版的畫冊,最終小魚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清新,文藝,靜下心來慢慢欣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