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5-04-30 00:51:47

《唸唸》: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梁洛施在《唸唸》里質問:「我一直很想知道,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是一開始就註定會變成這個樣子,還是我們做了什麼,結果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這種面對歷史和命運的無力感,瞬間戳中了我的心窩——作為一名「陸客」,我在看《唸唸》時始終體會到的那股無力感,終於在這句台詞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唸唸》所帶給我的那種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的奇特疏離體驗,甚至讓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軍第6集團軍士兵寫的家書:「史達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就像片中的綠島之於台灣,一個台灣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離島;當然,也更像現實中的台灣之於大陸。

這種無力感也瀰漫在劇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們每個人都與自己的父母(家庭)疏離了——從劇情上看,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尚年幼時就主動選擇了缺席,於是,他們的今天變成了這個樣子。

張艾嘉通過青年一代的視角回溯了台灣近世的社會變遷——曾經的綠島政治犯,原來與育美的母親有著一段不倫私情,時下則變身為一位綠島作家,時過境遷之後,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兒還是嚥下了秘密,讓這位有光環的老男人繼續保有他的光環。

阿翔的父親是個海員,阿翔戮力苦練拳擊,無非是想求得父親的認同,但父親在自己的成長中始終缺席,阿翔只能在想像中與父親對練,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對父權的膜拜祭儀。

育男在母親和妹妹出走綠島後,獨力來到台灣本島打拼,同時面臨著大都會與離島家鄉間的無盡牽扯。那個昔日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之島,現在已成了雲淡風輕的旅遊景點,小小的綠島,無法及時救治育男的父親,也承載不了育男的職場理想。而育男這個角色,正是在金融風暴後承受著巨大生存壓力的當下台灣青年的真實寫照,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裡,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像中與母親重逢……

陳文茜在《樹,不在了》一書中對於台灣當下的世相描摹,簡直就是對《唸唸》最好的讀解。所謂「台灣對不起年輕人」的文鋒,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們的身上?陳文茜也提到,在經濟低迷的時代,「年輕人疏離」已經成了亞洲社會裡普遍的集體症候,老一輩的人甚至認為世界已經分裂成了「他們的」和「我們的」,這不正是《唸唸》所傳遞出的思緒?——透過幾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現出來。而《唸唸》源自一位日本演員的故事,被張艾嘉看中然後毫無違和感的移植到台灣語境中,也凸顯出這種社會集體症候的「泛亞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質問,正映照著時下台灣年輕人的心聲,父輩曾經坐享經濟起飛的繁華景像,現在都已雨打風吹去——是後來者做錯了什麼嗎?還是一早註定只能接受這一命運變遷?

陳文茜在《樹,不在了》里寫道:「是的,我們還活著,好似活在一個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們被巨大的不安包圍著,心中曾有的溫暖、勇氣、信賴,漸漸被冰封。」

最後,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這點小小的確幸,真的讓問題都解決了嗎?

今天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就醬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