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深之

2015-05-04 05:39:39

奔走在茫茫世路,得留更多力氣給自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文/林深之(刊《南周》)

同樣是講故事,張艾嘉總是更多了一種女性的關懷與從容。

這部電影裡所講的兩代人關係,也曾是我某個時期認真描述過的對象。關於上一代人的一切,年輕的我們總是感覺很遙遠,他們所說的苦所說的樂,所說的種種人生無奈,熟悉而陌生,流動中的時代幫他們劃上了休止符,然而不論歲月如何變遷,對於父輩而言,痛苦並沒有因此止步,影響他們的,同樣深深影響著我們。


電影裡三個年輕人對於父母的種種心結,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湧。暗暗掙扎喘氣地活在血液里,像不安份的細胞,撥動著每條神經。道理人人都能看懂,但能否做到剔除心念,釋懷放下,講究的卻是緣份。

育美隻身一人生活在台北,個性孤僻,愛好畫畫,像許許多多的年輕女生一樣,跌跌撞撞的過著每一天。不巧的是搞創作的人一半都是孤獨的,於是體內對於成長壞境裡存在的缺憾,被無限放大,致使她生活中處處容易被觸動。

錯過的地鐵盡頭,有著母親一去不回首的背影。

抽象畫裡的漩渦,繞著母親難產而死的痛苦模樣。

所沒有擺脫的,一直都是自己的心念,因為有過童年那樣的美好,所以痛苦更加痛苦。


內心孤獨的育美,有著一個拳擊手男朋友阿翔,渴望安全感的女孩遇見無法安定下來的男孩,這兩個人的相遇,極其不幸,但仔細推敲,又充滿了必然。
 

所謂同類相吸,阿翔自身也是一個執著的人。父親是船員,長期不歸家,兒時為了讓他懂的自我保護,父親帶他去學了拳擊,當一個尚未被雕琢的孩子突然丟失了雕刻他的那隻筆,他唯一能做的是,按照停下的那一筆,繼續走下去。於是當父親罹難後,阿翔無視自身條件,選擇了繼續格鬥。

那是一個孩子無所適從下所形成的人格,只因教他成長的人,唯一還沒有教他的,就是如何放下。人生種種,非過即失,存在於心的,始終不得完美。


育美的哥哥育男,同樣生活的不幸。

母親是一個開朗明媚的女子,懂講美人魚故事,會陪他們赤腳奔跑,倆人都遺傳了母親的創作天賦,妹妹是一個富有繪畫天分的小畫家,自己熱愛剪紙,本該有著一個普通而幸福的童年,卻因母親和妹妹的離開而戛然而止。所有一切歡樂,都是為反襯後來的痛苦,需要關懷的時候,失去了關懷,被迫成長的少年,對母親的不理解,讓他抹殺了一切曾經的美好。

童年生活過的綠島,由此變得面目可憎,令他望而生畏。不願回首的,始終還是要回去,只是在此之前,他始終學不會該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恐懼,這世上,無人愛,無人戀。

這三個人,代表了世上千千萬萬人,他們痛苦,他們艱難,他們懼怕,他們不安,我們感覺這些人是特例,感覺這些遭遇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其實我們身邊處處都有他們,不是因善於偽裝,而是人人都學會了將苦留在心底。

育美用濃墨重彩試圖去發洩內心的鬱結,換來得卻是更多不快。

阿翔力求用拳擊證明白己,卻失去了比賽資格。

育男用開朗陽光的外貌,掩飾內心的種種傷疤。


    別法去掩飾,病灶未根除。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看盡美景吃盡美食,而在於,我們該如何更好的去看待世界種種,在此生為人時,面對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能夠持淡然之態,看破無常之心。對於生命里影響過自己的人,也可以是另一種緣份,摒棄成見,只留祝福。其實簡單,卻又困難。

命運總是在遇見與告別中循環,落下的因,有了力,遇到緣份,便結了果。

電影在和解的處理上沒有特意渲染,點到即止,卻自然而然。

育美懷了阿翔的孩子,難產而死的母親所留下的陰影,讓她不願冒任何的險,直到親睦了一場生命的誕生,她結痂的傷口開始脫落,終於自己當了母親,才理解了母親。心念也不過只是自己的執念,何種方式解開,都不如自己親身經歷來的妥貼。柔軟生的繭,戳破了才發現處處是溫暖。

愛這門藝術的本質是給予,當一個沒有被愛完整塑形過的人,無論再修這道題多久,他始終還是學不會。所以阿翔對比賽的極端渴望,對證明白己的急切,引發了他強烈的勝負欲。孤獨地活著,想證明白己的存在價值,這再正常不過,但多了,就容易迷失心智。

阻止他的人是親如父親的教練,劇烈的衝突後,終於使得他開始平靜的反視自己,他站在海邊大喊,他一直都還是那個未被雕刻完整的孩子,直到他看見了父親,或者是自己。他說了很多話,或者自問自答,哽在喉頭的言語,如同海浪般洶湧而出,他才明白,自己沒有得到父愛,卻可以給別人父愛。當終於把遠方的人視為真的不會再見了,才能看見並珍惜陪在身邊的人。

育男唸唸成幻,那場在夢中與母親的相遇,看似生硬,卻又合理。

昏暗燭光下閒話家常,同樣的小包包,同樣的誇讚,他一點兒也沒少。人憤怒時易忘一切,也許這段畫面一直存在於他的記憶里,只是當被暴躁的父親扼殺了夢想,生活變得落魄失意時,怨恨蓋過了心智。直到成年後,見過看過太多事,恐懼漸漸減少,才能在夜深入靜時,閃回腦海里。凡事無非黑即白,也無非好即壞,理解的魅力就在於,我們都願接受缺憾,都願將對錯一併接納。


世事無絕對,但若心存太多臆想,好的壞的,都是負累。活著已不易,奔走在茫茫世路,得留更多力氣,給自己。不論是戲外的梁洛施,還是導演張艾嘉,或者李心潔,她們都深知此理,才有了如此細膩從容的故事與表演。

一切外緣成熟,最後人人都選擇了,與往事握手言和。如同張艾嘉重新演繹的《愛的代價》所唱:讓往事隨風而去吧,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話,仍在我心中,雖然已無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