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爱在午夜降临前/爱在午夜希腊时(台)/情约半生(港)

7.9 / 172,512人    109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茱莉蝶兒 伊森霍克
演員: 伊森霍克 茱莉蝶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yphant

2015-05-10 03:58:49

愛情的模樣


今年北影節期間,我終於完成了在影院連看《愛在》三部曲的心願。兩部膠片,一部數字版,觀影直至夜幕降臨時分。儘管是重溫這三部電影,感覺卻更像是第一次觀看,發現了許多在理解上可以更加較真的細節,這讓整個觀影體驗充滿了奇妙的新鮮感和難以抵擋的衝擊力。這種體會與集體觀影的氛圍以及電影本身的性質自然有很大關係。作為相對小眾的愛情文藝電影,《愛在》三部曲被許多文青奉為愛情圭臬,而對有些人來說卻連提及都已不勝其煩。無論如何,就其本身而言,這三部電影的確提供了一個可供人揣摩、甚至揣測愛情真實面目的好的文本。

欣賞《愛在》系列電影,觀眾無需從光影和鏡頭的變換去解讀其意蘊和內涵,而更應該將其當作一份剛打磨成形的手稿、一本未完待續的小說來體會。當然,這樣說並非在貶低其之為電影的價值和意義。電影作為一種表現手段可以形式萬千,自然也能夠與其他文藝手法互通有無。只要電影還在義無反顧的發揮著「造夢」的功能,它就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意義上,《愛在》三部曲有它作為電影系列可貴的品質。就像從千萬種人生剪影里信手加工了一段,《愛在》系列是一場戲劇化了的生命旅程,它用無數個可能性砸向癱坐於現實中的觀眾,讓人禁不住感嘆和幻想人生的奇妙,以及,愛情的美好。

《愛在黎明破曉前》是三部曲中最浪漫的一部。男女主人公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年紀,仍在積極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可能性,眼眸里還閃動著年輕的光芒。所以,當片中的美國男青年與法國女青年從偶然邂逅發展為攜手流連於維也納街頭,一切都顯得那麼的順理成章,彷彿這就是全世界陌生年輕男女在奔馳於歐陸的火車上視線交錯時所應該發生的事情。張楚不都這麼唱嗎,「生命像鮮花一樣綻開/我們不能讓自己枯萎/沒有選擇/我們必須相愛」。(此處請允許我亂入一下)

作為《愛在》系列的特色,男女主人公的全程話癆既是看(聽)點,也是揭開這一系列電影核心的鑰匙。雖說是特色,其實也無非一段再自然不過的過程:兩個相互吸引的靈魂通過對話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即便是花上一整晚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也算是開啟一場戀愛難以免俗的橋段。不過,作為電影的關鍵要素,對話是觀眾把握男女主人公性格特點、情感徵兆甚至劇情走向的必要入口,它也向觀眾展現了交往中的男女相異卻又奇妙互補的諸多特質。濃郁的異國情調配合男女主演高超的台詞駕馭能力,讓貫穿全片的談天說地具備了極強的帶入感 -- 但不得不承認,作為觀影者仍然需要文藝體質的附加值才能面不改色的將這些對白照單全收。

如果說第一部電影基本勾勒出了男女主人公作為核心人物的基本框架:有點自我、有些小聰明但基本無害的文藝男青年Jesse,以及女權又神經質的政治正確女青年Celine;那麼第二部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則給出了歷經九年洗禮的兩人所成為的樣子:觀眾大概會驚訝地發現,儘管Celine 褪去了嬰兒肥、換上了成熟的風韻,Jesse蓄上了鬍鬚、背起了家庭和事業的責任,他們兩人在性格、認知上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把各自的自我特質向前更推進了一步。這些特質融入了時間的長河,最終長成了屬於他們的現實。

然而,相比初遇時的浪漫和美妙,重逢則更多是滄桑與無奈。儘管那些細微的神情變化還在挑動著塵封的舊時光,畢竟相隔九年,兩人都缺席了對方或大或小的人生遭遇,各自錯過的只能在夕陽下用一個淺笑帶過。所以,九年後的再次長聊從一開始就帶上了一定的偽裝和戒備,蠢蠢欲動的真心被世俗的禮貌壓抑了下去,卻忍不住向上翻滾、湧現。由始至終,兩人的漫談都顯得非常微妙,甚至讓人品嚐到一絲苦澀而絕望的心情。終於,這種絕望和隱忍還是在汽車閉塞的空間裡爆發了出來:Jesse 坦白說「即使在步入禮堂前我眼裡看到的仍然是你」,Celine 憤然道:「遇見你用盡了我一生的浪漫此後再沒有愛的能力」。而在那之前,他們竟都以為對方過上了更加快樂充實的人生。

第二部最虐心的一幕應該在於那曲《A waltz for a night》,Celine的眼神足以殺死Jesse千百萬回。這可算是影片的第二個小高潮,但電影子乎是在那之後便戛然而止,彷彿突然掐斷了兩人還沒說盡的對白;正如片中Jesse大賣的小說那樣,人物命運全然交由觀眾任意想像。倘若沒有第三部電影,《愛在》系列也已經可以完美收官:初遇所愛美妙而幸運,再遇舊愛微妙而危險,這樣的主題早已被無數的文藝作品不厭其煩地書寫,人們需要這種虛構的愛情去假設和透析自己的現實遭遇,沒有人真正執著於一本書、一部電影設定的結局。

但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還是如期而至。上一部虧欠的結局首先拋給了觀眾:謝天謝地,相愛的人還是走到了一起;雖然此時兩人已屆中年,成為了一對為瑣碎生活所累、再普通不過的夫妻。Celine 與Jesse 自嘲是「shitty parents」,一方面在子女撫養問題上暗自進行著拉鋸戰,另一方面則拼命抓住生活漩渦里最後的稻草,不願讓最獨立、自由的自我被婚姻和家庭所淹沒。愛情未來的樣子是什麼?沒有人知道答案。但這部電影似乎給出了自己的理解:愛情本身是絢爛的,卻也有沉澱後歸於平靜的一面;所謂的相濡以沫,更需要雙方在相互磨合中彼此包容、忍讓。這或許是愛情在枝繁葉茂、果實成熟後的最終模樣。

影片最後,用盡討好手段的Jesse對還在鬧彆扭的Celine半是洩氣的宣佈道:「無論你如何接受這一切,在你面前的這就是真愛了。」鏡頭緩緩拉遠,寧靜的海景與夜色作伴,彷彿在證言Jesse的說辭。歷時18年的愛情,兩個人從相識、相知、相伴始終如摯友一般,只要還在一起就似乎能天長地久地暢聊下去。這也許是最令觀者羨艷的地方,也讓人忍不住反觀自己的人生,讓人想要尋找和體會愛情與人生具有哲學意味的一面。時間是神奇而偉大的魔法,它的厚重為《愛在》系列電影帶來了其他愛情電影難以比擬的力量。而作為主創的導演與男女主演三人更是用親密無間的合作共同打磨出了字字珠璣的電影對白,為觀眾留下不可多得的思考與解構的空間。

關於兩性、愛情、人生和羈絆,究竟該怎樣定義與理解,又該如何在現實中更好地去釐清和實現,的確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人們習慣於在文藝作品中探尋答案,卻時常遭遇矯揉造作的創作而感到厭惡、失望。因此,好的愛情電影不一定要極致浪漫,但至少得做到態度真誠,讓人能在某個時刻想起並回味,給人以憑藉來反思和對抗人生中更為殘酷和現實的問題。正是出於這樣簡單、但不平凡的原因,《愛在》三部曲還將被一遍遍觀摩和推廣,並逐漸突顯它雋永的價值與閃光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