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ealon

2015-05-18 23:08:44

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決定的國家文明


作為一個法律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疑罪從無」與「不得自證其罪」……等等,然而電影並沒有用很生澀的法言法語來裝13,而是用很生活化的語言和手法,去向觀眾詮釋何為正義,我不敢保證所有看這部電影的人都能夠理解,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差別,更不敢去揣測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這部電影所詮釋的「公民」的意義,我只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國人可以變得理性,講規則,而不是動輒喊打喊殺,用階層的鴻溝來人為的去割裂這個國家的人與人。

關於海外版的《十二怒漢》,我確實沒有看過,但國內的這部《十二公民》卻深刻的刻畫出了當下的國民生態,貧富的差距,地域的劃分與利益綁定,各個階層的憤怒無助與不安,試想一下,這是為什麼?

記得在法學課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法諺一直銘記在自己心中,那就是「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這句法諺的背後,充分詮釋了程序正義的意義。但儘管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已經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然而,未審先判已經成為全民的共同愛好,君不見,一個又一個的未經審判定罪的人被拉到攝影機面前,當著全國電視觀眾的面痛哭流涕的懺悔和道歉,面對公眾和媒體的「法庭」,正義已然漸行漸遠。

說道這裡,或許我們不得不再提起那個沉重的「國民性」,幾千年來成王敗寇,由勝者書寫歷史的傳統讓我們養成了實用主義哲學,從來只問結果,而忘記了追尋正義的途徑與過程,我們要「大幹快上」,我們要「GDP」,我們要一夜暴富,我們說「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可是如果黑貓抓住了老鼠,白貓被活活餓死,或者抓住了老鼠,卻毀掉了家園,這隻貓還能活多久?

回到電影本身,對於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來說,除非有時間倒流,否則我們永遠無法百分百還原事實真相,而案件審判據以定罪量刑的事實,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法律事實」,那麼這個法律事實要靠什麼來尋找呢?那就是程序,沒有正當的程序和堅實的證據,「法律事實」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的刑事訴訟法設計了一整套的規則來通過規範的程序來發現「法律事實」,可惜的是,就像電影中所展現的那樣,希望「大幹快上」 的人們只喜歡結論,不喜歡追尋過程,如果沒有8號先生「我就是想討論討論」的話,大家似乎會一致通過把那個富二代給「票決」了吧。

看完電影的時候,我聽身邊的不少人說還好中國沒有這樣的陪審制度,因為中國人的國民性,所以我們不適合民主。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很好笑,看網上,也有不少人妄自菲薄,覺得中國人口眾多,像片中計程車司機和北京爺們兒那樣沒有素養和規則意識,動輒喊打喊殺的人太多了,群氓之多,一旦民主,難免民粹,最終變成多數人的暴政,這也是當下不少菁英階層和政府層面一直避談民主的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擋箭牌,然而這在我看來簡直是荒唐可笑,就像你知道農場裡有一群豬被狼統治,狼說因為豬太笨,所以不適合西方的普世價值。好吧,我承認這個比喻有點過份,但我想絕大部份人都秉承「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去看待那些群氓,問題是,誰什麼造就了群氓?是這個制度,而非這些人天生就是群氓,制度塑造人而不是人塑造制度,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國民。

托克維爾在他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說:「沒有哪個地方,專制制度產生的後果比在上述社會中害處更大……在這種社會中,人們相互之間再沒有種姓、階級、行會、家庭的任何聯繫,他們一心關注的只是自己的個人利益,他們只考慮自己,蜷縮於狹隘的個人主義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專制制度非但不與這種傾向作鬥爭,反而使之暢行無阻……因為專制制度奪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處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動的機會;專制制度用一堵牆把人們禁閉在私人生活中。人們原先就傾向於自顧自:專制制度現在使他們彼此孤立;人們原先就彼此凜若秋霜:專制制度現在將他們凍結成冰。」

猶記得曾經在萬國學校聽刑訴老師陳少文老師講課時的一番言語:「我可以去做律師,也可以很輕鬆的賺到很多的錢,但是我選擇站在這個講台上,因為我希望我所教過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長為一個理性的法律人,因為你們是中國的未來,只有你們是理性的,我的孩子,我的後代才不會生活在一個恐怖的社會中。」

謹以此,獻給這部電影,獻給每一個公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