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在越南的最後時光--Last Days in Vietnam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7.6 / 4,100人    98分鐘

導演: 羅利甘迺迪
編劇: Mark Bailey Keven McAlest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秀山鯉魚

2015-05-22 23:55:52

美軍和他們的盟友們《在越南最後的日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越南最後的日子》2014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提名作品,講述在越戰中南越政權土崩瓦解的最後幾天裡,美軍撤僑和儘可能多撤離南越盟友的故事。從紀錄片的拍攝技巧來看,電影做的很不錯,儘管導演是和這場戰爭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甘迺迪家族成員,電影沒有使用主觀評判的旁白,觀眾看到的是大廈將傾的慌亂時刻珍貴影像和照片,聽到的是親歷者娓娓道來的回憶和感受。紀錄片對於歷史還原的優勢在於,觀眾看到的都是真實畫面,可以讓觀眾強烈的感受到曾經發生的事件。可是任何一部紀錄片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導演的作品,導演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導演決定讓觀眾看到什麼,從那一個視角去看。而這就決定了觀眾的判斷在所難免的受到導演的影響。
我喜歡看此類涉及到政治和歷史事件的紀錄片,因為此類紀錄片可以給我一個思考的支點,最起碼我看的影像畫面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構的。可以通過一部紀錄片就可以對歷史事件產生正確的認知和評價嗎?答案是否定的。越戰題材的紀錄片我看的不多,我用二戰題材來舉例。二戰的參戰國家更多,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影響更甚遠,所以各國對二戰的思考更深刻,涉及的紀錄片也更多。我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挑一個大事件或者大戰役,然後儘可能找到關於它的所有紀錄片,不同國家不同年代不同導演的都找出來。這個在雲時代很容易的,花半天的時間就可以把BBC,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央視,NHK,前蘇聯的關於一場戰役的紀錄片都下到硬里。非常遺憾我沒看過一部朝鮮的此類紀錄片。之後找個空閒的週末,一部部看完它們。看的時候不要思考任何問題,只是認真的看,每部看完之後用幾分鐘時間做下筆記,寫出自己對該片最直觀的感受,看下一部的時候一定不要回憶前邊看過的。等全看完之後閱讀自己寫過的筆記,就會發現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得出結論和觀點相差是天淵之別。當然不是所有歷史事件不同的視角得出的結論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對於「諾曼第登陸」,「史達林格勒」各國之間的評價基本差不多,有不同也是很細微的,但是如果是選擇了「蘇聯紅軍解放波蘭」就會清楚的感覺到輿論導向對人思考影響的巨大。
進入自媒體時代之後隨著表達個人見解的平台增多,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評論都有各自展現的舞台,這肯定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是人民思維活躍而不是被某種意識形態教化束縛的表現。可是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國內質疑官方言論已經成為非常時髦的思潮。這裡討論的範疇只限於歷史事件,新聞事件範圍更大更複雜我智商達不到標準。這種質疑我也有,二十歲之前我從來不知道金日成發動了韓戰,也不知道武漢會戰死了那麼多國民黨官兵。而現在網路中此類質疑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謾罵型對相信官方言論者破口大罵或者一律定義為五毛黨;二想當然型對歷史事件基本情況一無所知,反正你說的就是假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永遠不信。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回我和一大幫發小吃飯,當時正在保釣反日遊行,喝了幾杯話多我說了句官方評價「義和團式的愛國情緒並不可取」。此話一出馬上好幾位弟兄瞅我的眼神就不對了,接著對我的反革命言論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和批判。我不鳥他們,別看他們吵吵的臉紅脖子粗,也不會出去把我車砸了,況且我開的不是日本車。就算我開的是日本車,這時別說被砸了就是被人故意用鑰匙劃一小道,罵我最凶的幾個肯定抄起酒瓶子,衝出去把那貨撂倒。當然也有可能人家人多,被撂倒的是他們,但是衝出去是一定的。這種吵吵鬧鬧我們之間進行了三十年,好朋友之間無所顧忌的爭論也是表達友誼的一種方式吧,至於吵得什麼我不太在意,但是那次他們一句話過了好幾年我都沒忘記「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要是有義和團那些寶貝能被強走嗎?」;三引經據典型,這種類型的人文化水平很高,基本具有英文讀寫能力,很多在國外或者有留洋經歷,影響力也最大很多大V屬於這個類型。這類人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舉出大量的佐證來扳倒官方言論。你看紐約時報怎麼說的,你看時代雜誌怎麼說的,你看CNN怎麼說的。說實話我有點崇拜這類人,喜歡讀他們的文章。看看人家都讀什麼雜誌,再看我下到硬裡的除了《Playboy》就是《Penthouse》,素質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可是我同樣也有一些疑惑,對待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西方國家是一邊倒的在否定我們的官方言論嗎?我覺得不太可能,就以在文花上處於絕對霸權地位的美國來說,美國的驢和大象叫聲也不一樣啊。那我為什麼從那些大V那裡看到的是基本一致的看法呢?我一個半文盲都會產生的疑惑,大V們怎麼會沒發覺,這絕對不可能,人家都是什麼水平,人家是公知,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只有一種可能,大V們也只挑想讓我知道的才說,不想讓我知道的不說。任何歷史事件光聽別人說,絕對無法得到正確的答案,即使看了一部關於這件事的紀錄片,看到只是真實的畫面,而觀點是導演的,未必是正確的。
回到《在越南最後的日子》,看過電影之後我習慣的列出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這篇文章不拿出全部問題進行討論了,只討論一個問題,其他的只在文章結尾把問題列出來,答案感興趣的朋友自己思考吧。電影用很大的篇幅來敘述一件事,因為卡特政府和葛雷恩•馬丁大使對越南形式錯誤的研判,導致進入西貢美國大使館的越南盟友沒能全部隨美軍撤離越南。而這種對曾經和美軍為了自由和民主並肩戰鬥生死與共的盟友的背叛,比戰爭的失敗更加令人沮喪,失望,內疚和自責。接下我想思考的只有一個問題美軍如此在意的盟友對於越南人心中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圖片地址

http://s8.sinaimg.cn/mw690/0066sq57zy6SsVo4k7547

上邊的這張照片十分出名,關注越戰歷史的朋友可能一眼就可以認出照片中拿手槍的那個人。阮玉鸞,南越的警察官員。在看《在越南最後的日子》這部電影時,開始不到十分鐘我已經意識到電影的主題是撤退,美軍和盟友的撤退。之後我潛意識中就在問,導演以你出身背影敢不敢客觀的把阮玉鸞拿出來說說,如果不敢,那麼電影就會給我講一個一群為了自由而戰的勇士,即使失敗,依然悲壯的故事。不出所料,看到降旗的橋段時,我對電影的定義是拍的不錯的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片,只是以電影技巧評判沒有另外一部德國愛國主義教育片《意志的勝利》拍的好。
說到美軍的越南盟友我第一個想到了阮玉鸞,相信很多喜歡越戰歷史的朋友會和我有相同的感覺,阮玉鸞絕對是在西方國家最出名的,最富有爭議的,最具影響力的南越軍人。說說阮玉鸞和這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在1968年北越的「春節攻勢」之後,地點是西貢的街頭,拍攝者是一位美聯社記者,阮玉鸞的身份是南越的警察總長,退役前的軍銜是准將,相當於我國的大校軍銜,屬於高級幹部。這張照片發表在美國各大媒體的標題是《阮玉鸞將軍對越共上尉執行死刑》,結果在當時美國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時代背景下理所當然的掀起了悍然巨波。在美國乃至歐洲的反戰陣營中有兩張被封為旗幟性的符號化新聞照片,這張就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留著長髮,穿著花襯衫喇叭褲,唱著搖滾樂在白宮門前示威的美國青年,手裡舉著的就是這張照片時,阮玉鸞和這張照片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力就不言而喻了,首先這位美聯社記者憑藉這張照片獲得了普利茲新聞攝影獎,之後影響了詹森的總統連任,影響了越南停戰協定,影響美軍撤退,影響南越全面潰敗,越南成為了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而前面所說並不是故事的全部,高潮還在後面。多年之後,1998年阮玉鸞因癌症去世之後,這位美聯社記者在《time》發表了悼念阮玉鸞的文章,文中充滿了懺悔之意。大致情況就是他拍攝這張照片時,阮玉鸞之後告訴他,被殺者是個越共游擊隊小頭目,在西貢殺了自己警察同事的全家和無辜平民,大大小小幾十口。原文和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大體就是這意思,美國人民誤會阮玉鸞將軍了,他其實是捍衛民主和自由鬥士,是真爺們,他殺那個人本來就該死,所以他是個英雄。這篇文章國內很多知名網站都轉載或者報導過,現在也應該能搜索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我個人的感受是,用謊言欺騙了全世界的人,我有必要去相信你的懺悔嗎。阮玉鸞後來的悽慘境遇大致是這樣,他作為美軍盟友背井離鄉撤退到了美國,隱姓埋名開了家披薩店度日,1991年因為身份暴露經常被反戰人士騷擾被迫關門,1998年身患癌症丟下妻子和五個孩子孤兒寡母悽然離世。我補充一句原文沒有的,阮玉鸞出生在1930年,91年61歲,98年68歲。
介紹了阮玉鸞極具代表性和標誌性身份,我開始想作為一部關於美軍盟友題材的紀錄片為什麼沒有提到他呢。美聯社記者的懺悔顯然無法讓阮玉鸞的形象成為一名民主鬥士,現在美國警察也不敢在紐約大街上把一位戴著手銬殺人如麻的基地分子一槍崩了。而這張照片拍攝在西貢的街頭,如果美軍及其盟友的自由之戰取得了勝利,阮玉鸞會在河內的街頭做些什麼呢,那可是遍地的越共游擊隊員,包括十歲的孩子和十六歲的少女。歷史是美軍撤退之後,單靠盟友只堅持了兩年多不到三年,越共佔領了西貢。西方媒體一直在公佈1968年「春節攻勢」越共佔領順化的一組數字,至於1975年西貢失守後的傷亡數字倒不怎麼提起,可以理解被打跑後統計出來的數字可信度不高。四十多年以後這部紀錄片《在越南最後的日子》,又讓我復習了一遍,「例如 當時順化市,被北越軍隊佔領之後,一個長長的黑名單上,有數千人被捕,學校的老師們 政府公務員,都被認為是反共分子的人,都被處決了。」如果阮玉鸞長長的黑名單上,都是越共游擊隊員時,美軍會怎麼做,美軍的盟友會怎麼做?把這個問題留給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吧,儘管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我喜歡看紀錄片,紀錄片能令我思考。大部份時間在看變4,速7,婦聯2,我挺喜歡看,熱鬧,刺激,過癮,可我思考的機會不多。《在越南最後的日子》看完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
沒有美國人,吳廷琰敢不敢和取得奠邊府大捷的胡志明加武元甲比劃游擊戰?
美國人真是為了自由的理想介入他國的內戰嗎?
美國人堅決支持的盟友有沒有法西斯?
把美國人作為盟友可靠嗎?
把民主黨的美國人作為盟友,美國總統是共和黨了,怎麼辦?或者反過來。
拍攝阮玉鸞照片的記者是共和黨人嗎?如果是,他那時為什麼說謊。
詹森如果連任總統,美國會在越南打下去嗎?打下去會贏嗎?
沒有美國人身影的內戰是傷亡數字是更多還是更少?
撤退到美國的越南盟友過上了什麼樣的幸福日子,滯留在香港的十幾萬越南人有美國的盟友嗎?他們怎麼不去美國那個自由的國度?
越戰期間越南死亡人數在200萬到400萬之間,這數字的跨度挺大,可是沒有任何國家和組織有更確切的數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