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風中家族--Where the Wind Settles

对风说爱你/WheretheWindSettles

6 / 53人    126分鐘

導演: 王童
編劇: 郭筝
演員: 楊祐寧 李淳 郭采潔 郭碧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eader

2015-08-10 06:11:56

自行迴避,弱而不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都說本片故事平淡,清湯寡水。仔細一想,似不盡然。現成的路,熱鬧的路,他躲開不走。政治正確的路,他更不走。只往幽冷寂寥處走去。平淡是刻意為之。想想他刻意躲開的東西,我覺得本片還是很有滋味。

好比說,國共會戰,歷史頻道多麼熱衷,他躲開不拍。沒槍林彈雨,沒屍山血海。看不到解放軍,國軍部隊也不見蹤影。從敘事一開始,就給三位男角定了調,他們只能是荒原上的戰局棄子。好不容易追上大軍,鏡頭立刻調度他們上船,完全不許逗留。三個鄉下人沒機會進城見識見識民國摩登。這就躲開了《太平輪》里佟大為和章子怡巧遇結緣那路愛情戲。暈船的人沒來得及爬上甲板吹吹風,已經登岸抵台,從此故國青山連一發都談不上了。鏡頭裡上岸的軍容絕非壯盛,但也沒見穿草鞋背鐵鍋打補釘的。要是台灣教育部在本世紀初同時頒布了歷史電影的課程綱要,這種拍法肯定不符標準。

來台灣之後,按說自當繼續當兵吃餉,重編整訓。以後住進眷村,就能立刻接上《寶島一村》的熱鬧戲。他偏不。連長大哥申請傷退,二哥三弟開小差。跟老長官跟到底了。可台灣是個島,開小差能逃去哪兒?給抓到弄不好就是槍斃。但也不教他們真給抓住,否則不成了控訴片?罵國民黨逃到台灣還在抓兵。不當兵,那投奔同鄉吧,來台灣的山東人可真不少,誰沒同鄉。三兄弟又偏不,儘管後來都拿到了退伍令,還是相互取暖。像在大陸攤上什麼大事似的,息影絕游,從不跟別的外省人打交道,除了邱家也沒見別人上門。只跟台灣本省人親善。

片中的本省人,雖住台北市廛,仍然是《稻草人》裡的草根百姓。沒有知識分子,沒有士紳,沒有殖民摩登。更沒人跟隨本世紀的歷史教科書一同開化成日治遺民。什麼文化衝突,族群歧見,台片從《悲情城市》、《牯嶺街》以來津津樂道多少年了,他大筆一揮,全躲開。唯一形跡近似的,只是一個頭戴斗笠的本省人買了二哥一碗龍鬚麵吃,吃完用閩南語罵了聲「什麼東西這麼難吃!」扭頭就走。但這是個中景,鏡頭不湊近捕捉二哥的表情,而本省人背對鏡頭, 從沒露臉。本省人扭頭走開,鏡頭也扭頭走開。衝突有來而無往。情緒剛要上來,就給摀住拉走。

再看語言。片中人物儘管各說方言,語言交際的透明度高。沒有互相聽不懂的,當然也不存在台片流行的「雞同鴨講」方言笑料。日語更是全不見說。

若說本片回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健康寫實片」傳統,那也冤枉他。下層外省人的難民營生,本片暴露得很厲害,還有鼓勵逃兵,教人行賄買退伍之嫌。雖然寫實,可太不健康了。放當年絕非查禁就能完事。藍營愛提的族群融合共同發展經濟的大敘事?本片也不碰。柯佳嬿演的小玉都從電子工廠女工當上穿翻領套裝的經理了,你老大哥還窩在巷子裡賣牛肉麵。前者的財富累積完全看不出後者的貢獻。郭碧婷演的邱香(實在不像外省知識分子家庭的名字)後來成了闊太太,那是因夫而貴,無關族群融合,也不是白手起家。她夫家是不倒的外省勢家當權派。外省人社會的階級矛盾,本片迴避得很乾脆。同是落難之人,你乘車,我拉車,沒有誰瞧不起誰。

那麼政府呢?政治呢?也完全沒影兒。老蔣去世、小蔣上台、斷交、退出聯合國這些頭等大事,全不見說。也看不出哪個角色受過一丁點兒心理衝擊。邱香的爸爸被穿黑西裝(怎不穿中山裝)的帶走過,可幾天之後就轉危為安。也沒像《牯嶺街》里小四的爸爸性格大變。大家只是悶頭過日子。

開放探親這個大關目也躲開了。大哥二哥已經被編劇編死,沒趕上。三弟上山種梨去了,多半下落不明,也被「不提也罷」。回鄉斷腸的老戲碼,就這麼輕巧地一筆勾銷。之後世事如何,本片全不過問。像是一篇《推背圖》,越推到近代,越疏懶寡淡,教人著急。不過,只要邱香的夫家不倒,轉型經商比如說,那麼李安兒子李淳演的小奉先總有姊夫可以仰仗,差不到哪兒去。這倒不待推背即可推知。

現成的官道他不走,熱鬧的大街他不去,遊行的路線更躲開。可是一般觀眾對歷史片另有期待。不期待他隨俗,但也不想看他躲開。觀眾想看的,是看他闖進歷史的官道,修橋鋪路,或斷橋炸路;躺在十字街頭,任由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從身上輾過;然後爬起來一同遊行,帶頭喊出最刺激的口號。這些路子都不走,觀眾期待落空了。另一方面,這些大敘事和小包袱,都經過幾十年打磨而成熟,能用來解釋歷史、塑造社會,成為文化生產的模具。它們當然配備了眾多典型人物、指標地景、核心衝突,早已是成熟的戲劇。想全躲開,另外為戲劇找出路,沒楊德昌的手段,談何容易。本片顯然沒走出一條張力足夠的新路。

是才力菲薄?是老手頹唐?我覺得不好說。我覺得導演就是不想在他的電影裡呈現衝突和悲情,就是想降低戲劇張力。平淡就是目的,這命題高於一切。原因不明。成效難說。不過,迴避一切流行的政治話語,何嘗不是另一種政治話語。而不表現衝突和悲情,刻意平淡,未必是無視於現實,倒可能是枉尺直尋地呼喚另一種現實。現實生活如果永遠是衝突和悲情,台灣早垮了。想想這陣子的鬧騰,就知道平淡過日子還是可貴。台灣怕是早已敗光了福份。

拿暴力衝突當賣點的台片越來越多。本片只有一場暴力衝突戲,拍得很不錯,也很節制。二哥三弟去菜市場做搬運工,大概因為餓得沒力氣,跌了一跤,砸了背簍裡的西瓜。給工頭和幾個工人圍住。對方都是南方人,但沒聽見台灣口音。一個廣東口音的先開口罵道:「沒本事來混吃啊?」二哥答說「都是老鄉,有話好說!」想討饒。一個四川口音的連接埠罵道:「格老子的,誰是你老鄉!」啪一聲打二哥一耳光。於是五六個人圍毆他們倆。到此都是遠景。然後是一場中遠景的混戰。兩兄弟被打翻在西瓜瓤里。雙手抱頭護身。眾人還不放過。鏡頭拍他們的腳朝兩兄弟猛踹。然後是小奉先趕緊跑回家,找他「大爸」趕來搭救。雖然只一條胳臂能打,但他拼了命。三兩下打翻對方兩個人,震懾住其他,然後慢慢拉起兩兄弟,牽著小奉先,四個人彼此攙扶一瘸一拐地走向出口,外頭是一片茫茫大雨,四人走進雨中消失。很有日本老武打片的味道。這段是遠景。大哥在這場戲中基本沒說話。他知道這種時候只能用拳頭講道理。這場戲證明了當年《策馬入林》的寶刀未老。暴力衝突戲不是不會拍,不想拍而已。

這場戲也的確拍出了一點兒新東西。它暗示了:四個北方人真正經常需要在生活上共同抵禦的外侮,不是本省人,而是其他外省下階層難民,尤其南方悍族。這是珍貴的視角。而他們在拼命抵抗嚇阻進犯之後,踉蹌消失進大雨中,正呼應了國府的撤退。有趣的是,三兄弟放棄了市場的工作和地盤之後不久,小奉先就在邱香家裡嘗到了南方幫派壟斷運送的西瓜。更好玩的,是二哥雖然打輸了市場裡的四川人,卻憑一碗川味牛肉麵由胃到心征服了全台北的四川人。而那碗麵所賴以香傳十裡的湯底,竟然是小奉先和小夥伴們(包括本省人)惡作劇的成果。本片不無促狹地告訴我們:川味有什麼難,咱把重口味的調料亂七八糟全倒進鍋裡攪和攪和就成了川味,誰不會啊,平淡才是境界。


p.s. 再怎麼說,青年演員的演技和裝扮是硬傷。導演太好心了。換做是我,外省人角色全找大陸人演得了。


◎2015年8月24日後記:不是饞,只是突然想起本片有些戲的主角是食物。比如逃難時小奉先遞上的饅頭,比如船艙里邱家分享的餅乾。山東老鄉在台北賣饅頭,這家兄弟卻學本省人賣麵。二哥先是賣北方面導致了災難性的失敗(整場電影觀眾就是在這裡笑得最大聲),後來誤打誤撞作成了川味牛肉麵竟然帶來了意外的大成功。麵攤是一家人經濟支柱,也是情感紐帶,一碗麵讓小奉先浪子回頭。到了六〇年代後期,巷口出現了掛著紅燈籠的日式拉麵店。到了八〇年代,牛肉麵店和大哥一起收攤(按當時常情應該是頂讓出去)。食物傳遞了愛心,承載了鄉愁,串起文化,連結親情,在土地上繁衍,在歲月中變遷,最後易主,走味而消失,但不變的是溫暖和滄桑。就像導演喜歡吃的那家已不在的潮汕牛肉麵。啊,越想越有滋味,真是饞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