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

6.3 / 15,834人    10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舒淇 張震 謝欣穎 妻夫木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5-08-29 18:45:08

《聶隱娘》:天氣微涼的時候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你下午或傍晚進電影院去,看完《聶隱娘》出來,天已經黑了,看著身邊稀落的同儕,聽著散場時咒罵的聲音,耳畔迴響著片尾曲的旋律,一陣晚風吹來,身子一爽,滿滿的都是愜意。

這是看電影的好時節,遇到《聶隱娘》,也是。

終於看到了一部貨真價實的藝術片。領教過不少解讀,有說隱喻台灣現實和歷史,有說闡發武學精妙,有說參悟佛法禪機,還有的說聶隱娘就是東方蒙娜麗莎……誰都對,藝術片就是應該被解讀的,怎麼解讀都不過度,某種意義上,這甚至是衡量藝術片「真偽」的不二法門。「偽藝術片」,稍微解讀點新東西,就牽強附會了,斷不像《聶隱娘》,真正的藝術片,都在酒裡,又都不在酒裡。當然,意義產制與作品本身是個複雜的關係,根子上大約是個解釋學問題,我一直以《詮釋與過度詮釋》一書為圭臬,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從「氣韻剪接法」到「雲塊剪接法」,侯爺還是一如既往的反商業。這裡用了「藝術片」這個詞,沒辦法,日常語言簡單粗暴,但也好用。著名逗比網站知乎上還曾一本正經的做過「文藝片」「藝術片」的名詞解釋,真的無話可說。當然,影史上還真有「文藝片」的大範圍用法,但不在本文指稱《聶隱娘》的語境裡,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畫幅變了,色彩變了,粗糙顆粒感也出現,片方解釋了不是技術故障。「(當代)藝術就是瞎搞」,怎麼玩,都能解讀找補。我覺得吧,一個主要原因是拍了七、八年,除了折騰統籌場記,就是在技術標準日新月異的當下很難保證制式的同一性,不過放在影片整體的意境中非常好,也就無需計較。一定要匠心獨運的解釋一番,侯爺自己說過一嘴,別的,也就別提了。當然,當代\後現代藝術的界限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其與電影的關係亦紛繁複雜,我只是講個大概意思,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聶隱娘》片名是《刺客聶隱娘》,武俠是不是?是嘛,《千古文人俠客夢》里,把唐傳奇視為武俠的重要淵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迨裴鉶著書,徑稱《傳奇》……聶隱娘勝妙手空空兒事即出此書」,百度百科裡也說《聶隱娘》篇是裴鉶作,不過現在學界又開始傾向作者是袁郊,這個不去管他。反正是晚唐,朝廷以招撫平息安史之亂,也埋下了藩鎮割據的禍根。當然,電影故事與具體的史實考證不能等同,與唐傳奇原作也有區別,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舒淇說電影《聶隱娘》是「愛情、打架和一個孤獨的女子」,我以為,說的甚好。朱天文說《聶隱娘》這種電影要以莫大的善意待之,感同身受。現代社會就是躁,動不動就要燥起來,有心情去看《聶隱娘》,光影變幻剎那間,一片雲,一縷光,一道陰影照在豬肉上(這是個侯爺的典故,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非常有意思,比燥起來的東西有意思,當然我也覺得《瘋狂麥克斯》有意思,但沒有《聶隱娘》有意思,具體兩片的對比,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片尾曲Rohan是法國樂團Bagad Men Ha Tan和非洲鼓手合作的產物,Bagad就是樂團的意思,這曲收在專輯Dakar里,Dakar是塞內加爾的首都,也是鼓手的家鄉。Rohan襯托在聶隱娘和磨鏡少年的背影里,一邊出字幕一邊被我聽出了唐風古韻。我想,這跟唐帝國的世界影響力是有關的,陳寅恪說唐帝國由「關隴集團」建立,胡風勁吹,民族融合,皇帝是天可汗,田季安在電影裡看胡舞娶胡姬,長安那時候黑人比現在的廣州還多,一個世界帝國,配世界音樂都無違和感。不過這曲子又讓我想起月隱雲後(Tmlhbac)那種中古民謠的感覺,可能在古代社會,大家都有共通性,又或者因為,現代社會真的變成施特勞斯意義上的「普遍均質國家」了,趨同化嚴重,一聽異域風味古典色彩,就覺得迥異於耳前,當然,古今之爭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還打了鼓,因為音樂少,好多環境聲,鳥,風過林梢,一些蟲鳴,然後就有鼓。很迷戀那些鼓聲,古箏(古琴?)也好,古箏是中國的,鼓說不好。原初音樂都用鼓,鼓通靈,巫儺薩滿都打手鼓,有點Rohan里鼓的意思,所以《聶隱娘》裡的鼓聲就顯得通靈,有天籟的意思。以前課本里有篇陸定一寫的課文,他躺在野外(好像是長征),「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象春蠶在嘴嚼桑葉,象野馬在平原上奔馳,象山泉在嗚咽,象波濤在澎湃」。《聶隱娘》裡的鼓聲和其它聲效,就給我這個趕腳,很玄妙,讓你覺得很渺小。當然,鼓在原始音樂裡的具體作用我未加考證,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風笛、雙簧和鼓,胡旋舞有什麼用不上?有網友說是嗩吶,也對,布列塔尼嗩吶嘛。這些響動,古意十足。古很難,不是鼓就有古意,你看《爆裂鼓手》,意思反的。《聶隱娘》真的拍出了古意,那種古人的情境,古人的念想,古人的嗔怨。當然,都是假的真古意,電影嘛,對白嘛,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嘛,敘述歷史而已,古也是白話出來的古,不能僵化理解,至於電影藝術之古意與歷史「真實」古意的辨析,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原作里聶隱娘是被女尼擄走訓養,電影裡是道姑。唐皇崇道,老李家,通道教神仙,附會總免不了的。唐代道姑很神奇,譬如魚玄機,齋藤茂寫《文人與妓女》,講到唐朝,說很多道姑都有皮肉生意,嗯,這不是說電影裡的道姑,而是說,道姑在唐朝,很有奧妙,公主當得,妓女也當得——或者反過來?磨鏡少年,妻夫木聰飾演,說點倭語,又說去新羅云云,鏡就與道家關係密切。原作里,磨鏡少年是隱娘自己選的夫婿,父母莫不敢從,電影裡不是那個意思,又大概是那個意思。反正佛道這東西,義理上歷來糾結不清,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聶隱娘是孤獨,「一個人沒有同類」,整部《聶隱娘》都孤獨,沒看見一個熱鬧的。跳完胡旋舞算是熱鬧了一陣,立馬就被幻影殺手盯上了,生了悲。紙人做法,這個在唐傳奇里很常見,《聶隱娘》原著里更奇,摺紙為驢,腦後藏刀(還好保羅·范霍文沒看見這個,不然他就會覺得自己的《全面回憶》白拍了),化作蚊蟲潛入腸中(堪比大聖歸來),隱娘技藝,無所不用其極。編成電影,侯爺還是節制了,人物關係也改了,也多了愛情糾葛,具體改編異同,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電影是國外傳進來的,基本樣式、語法、藝術特性都是西洋的,絕少中國特色,所以《聶隱娘》難得,費穆《小城之春》拍出中國美學特色,《聶隱娘》也是。侯爺說要在大螢幕上拍傅抱石(賓哥起的頭,侯爺傾向寫實而非寫意,不是全同意,但影畫調性還是傅抱石),我以為拍出來了。畫面像國畫,這個厲害了,很厲害,比像油畫厲害太多,而且有「境界」,王國維說的那個「境界」。有人講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境界,有點意思。跟前述聲音一樣,讓你覺得很渺小。當然,之前胡金銓也拍過類似的,空山降靈雨,山中有傳奇,不過最像的還是《俠女》。《聊齋》與唐傳奇,原本,電影,都像,還像黑澤明,當然從侯爺自己的作品序列里也可梳理,不過那太簡單了,顯不出我的牛逼,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聶隱娘》就是活明白了的人拍的明白電影,這也是真藝術片的重要標準。一步之遙,遙在哪裡?道士下山,下了山幹嘛?沒想明白,就偽了,不算偽吧,至少是萎了。《聶隱娘》就通透,就像《新龍門客棧》里林青霞對著張曼玉說:「那你也得讓我看你看得通透一點兒」,《聶隱娘》對著觀眾,就是這樣。澄明,自然通透。藝術片要等,等雲到,等風來,等肚子餓,明白人才能等。你去看《聶隱娘》,也是等,等一段時光的結束,等燈光變亮,等Rohan聲響起。唉,其實我講的也不全是這個意思,但是要說清楚就太費筆墨了,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有人說談論對這片的喜愛會在朋友圈裡絕交,何必呢,那是沒明白。電影本就是蘿蔔白菜,以影會友,一個人沒有同類,找到都喜歡的人,就有了,多好。好的藝術片就像一段姻緣,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就好了。票房就算了吧,《聶隱娘》對那個東西免疫。不喜歡看,那不管他就是。就像我這篇文章,尋找讀者,也是尋找一段姻緣,如果有個美女正好跟我有類似的趕腳,那我會很開心,如果她又胸大,那更好。當然,我不是要約的意思,就是打個比方,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天氣微涼的時候,正是看《聶隱娘》的好時候。不過我說的也不是天氣,在此就不贅述了,不然又要叉出一大段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