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

6.3 / 15,834人    10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舒淇 張震 謝欣穎 妻夫木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itsunari

2015-09-02 01:27:44

聶隱娘時間線(明線、暗線、史實線、劇本線、電影線)全整理


閱讀本文前首先要知道的幾件事——
√ 史實是史實,傳奇是傳奇,劇本是劇本,電影是電影。四者雖然不一樣,但存在一根共同的線,本文要爬梳的就是這根線。另外,劇本又分不同的版本,下文涉及時會具體指出。
√ 歷史上魏博、成德和盧龍三個藩鎮合稱河朔三鎮,和唐朝廷對立嚴重。其中魏博在最南,朝廷的軍隊、使節要去成德必須經過魏博。
√ 無論史實、劇本還是電影裡,魏博都分為擁護朝廷及對抗朝廷兩派,下文簡稱親朝派、抗朝派。朝廷的朝,跟朝鮮沒關係。親朝派主張魏博承認並服從朝廷的權威,而抗朝派主張魏博無視朝廷的權威,必要時甚至跟朝廷硬碰硬。當然了,本文並不是要各位有什麼投射到現實的聯想。


閱讀本文後能幫你解決哪些困惑——
√ 電影裡聶隱娘和田季安到底差幾歲?他們分別多少歲?年近四十的舒淇來演會否太離譜?
√ 瑚姬究竟是個什麼身份?她真的完全中立,不參與魏博的權力鬥爭嗎?
√ 「三年前活埋丘絳」,丘絳又是個什麼角色?
√ 張震主持的那兩段開會戲看不懂,到底是個什麼事件?
√ 真實的田季安、田興等人,最後結局是怎樣?
√ 侯孝賢十年磨一劍的作品,劇本是否無可挑剔?




781年(建中二年)
田季安生。
【據《舊唐書》,田季安「元和七年卒,年三十二。」元和七年是812年,減31(古時算虛歲)得出其出生年。】

784年(興元元年)
田緒殺堂兄田悅,歸附朝廷。授魏博節度使。

785年(貞元元年)
嘉誠公主降嫁魏博田緒,皇兄(唐德宗)幸望春亭餞別。
嘉誠到魏博後,將田季安視為己子嚴格教育,終其一生極力維持魏博與朝廷間的和平。
聶隱娘生。
【據劇本,貞元十二年元誼來投時聶隱娘十二歲,所以倒推回去,她在貞元元年出生,比田季安小四歲。】

790(貞元六年)
田季安發風熱瀕死,聶隱娘父親聶鋒救其性命。隱娘在田季安身邊守護三天三夜。
【田季安十歲,聶隱娘六歲。】

793(貞元九年)
道姑嘉信公主欲刺殺田緒,但被嘉誠公主攔下。
【這件事姑且記在這一年。要知道網上流傳的劇本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包含10場前傳戲的,稱為「劇本」;另一個不含前傳戲,就稱為「大綱」。兩個版本有很多區別。道姑行刺田緒這件事,大綱里通過聶隱娘母親之口說了出來。原話是「後來,是過了三年你十歲那年,你給道姑帶走……你七歲那年,她欲行刺主公」,而劇本里更是通過第40場聶母對隱娘的講述來展現,時間是「十六年前」,同大綱。問題是,大綱和劇本這樣的設置有幾個矛盾。第一、大綱說隱娘被道姑帶走是十歲,但這件事發生在796年是板上釘釘的,所以倒推回去,隱娘的生年要推遲兩年,變成787年了,但這就跟劇本前兩段交代的「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歲」不符。第二、劇本說道姑刺殺田緒發生在田季安得風熱的同一年,也就是790年,這也和其他年紀對不上。第三、劇本寫聶母對隱娘回憶道:「從公主降嫁魏博,至今二十年」,這也是明顯的矛盾,公主降嫁在785年,聶母重見隱娘在809年,這兩個時間點都是確定的。所以可見,劇本里關於年份和年齡有許多無法自圓自說的小錯誤。】
【那有沒有可能是劇本「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歲」這句話錯了,大綱說的隱娘被帶走時十歲才正確呢?有這個可能,但可能不大。原因有兩個。第一、如果聶隱娘生於787年,那田季安發風熱時她才四歲。一個四歲的小孩,如此固執地守在關心的人身邊三天三夜,聽起來未免太早熟太有主見。第二、前文所引用的「從公主降嫁魏博,至今二十年」以及認為道姑刺殺田緒和田季安得風熱在同一年,這兩個觀點是誰說給觀眾的呢?不是導演,不是編劇,是片中的人物聶母。不要以為片中人說的句句都是真相,聶母年紀在四五十歲,許多年前的事記錯了年份,也是正常的,符合人物的設定。而「貞元十二年……窈娘十二歲」這句話是劇本的說明性文字,不是角色的台詞,所以在兩者矛盾時應該以它為準。】

795年(貞元十一年)
田季安冠禮(此處設定有錯),嘉誠公主以一對玉玦分賜田季安與聶隱娘,以為隱娘及笄(十五歲)後的婚約信物。
【據《資治通鑑》,「貞元十二年(796年)春正月庚子,元誼、石定蕃等帥洺州兵五千人及其家人萬餘口奔魏州。上釋不問,命田緒安撫之。」電影裡說元誼來投是「隔年」的事,所以公主賜玦應在795年底。此時田季安虛歲十五歲,舉行的禮儀應該叫「束髮」,而不是冠禮,冠禮是二十歲,這個大家都知道。這個錯誤不但電影裡犯了,原劇本里就犯了。劇本里寫道:「田季安想起十五歲冠禮後,嘉誠公主取出羊脂玉玦為賀」,這是明錯;電影裡沒有直接說出「十五歲冠禮」,但從張震台詞「冠禮……隔年洺州刺史元誼……」來推,這裡顯然也是沿用了劇本的錯誤。】
【題外話,這時聶隱娘才十一歲,離及笄還有四年,有得等了!結果第二年就情變,哭哭。】

796年(貞元十二年)
洺州刺史元誼率萬人投魏博。嘉誠公主為田季安考慮,答應元誼女與田季安成親,「屈叛了阿窈」。
【見上條。元誼此人是從昭義節度使底下叛亂出來的,叛亂的原因是他對朝廷的做法和用人不滿,可見他是抱著對抗朝廷的立場的。此外,他叛亂後先詐降,然後把對方派來接收城池的兩千兵將全都殺死,可以說性格非常狡詐、陰狠。】
聶隱娘深受刺激,道姑嘉信公主為救其將之帶走,從此開始學劍術十三年。
【這時聶隱娘十二歲。唐傳奇《聶隱娘》里,原文寫的是「後五年,尼送隱娘歸」,也就是說隱娘去學了五年。但劇本里改成了十三年。為什麼一定要這麼改?因為如果是五年後,那時嘉誠公主還沒死,田季安還沒變成獨裁者,道姑嘉信公主想要刺殺田季安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
田緒暴卒,田季安掌權,起初因嘉誠管教而較為收斂。

805年(永貞元年)
正月,唐德宗崩,長子即位,即順宗。順宗即位八個月就被迫禪位於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李純即唐憲宗。
【憲宗算是唐朝幾個比較有為的皇帝之一,他開啟了「元和中興」。這個中興主要就體現在削弱了一些藩鎮,比如魏博。】

806年(元和元年)
正月,太上皇唐順宗崩。
【題外話,這個順宗當了二十多年的皇太子,健康狀況卻不太好,結果剛即位當皇帝才八個月就讓位了,然後崩了,闊憐。】
中官(宦官)至魏博報喪,嘉誠公主大慟咯血而死,所植百餘株白牡丹一夕間枯萎。
【據《新唐書》,嘉誠公主死於「元和年間」,也就是806年-820年,具體哪年沒有記載,反正肯定是比田季安先死,也就是早於812年。編劇把嘉誠之死的時間節點安排在806年,不得不說是非常巧妙的,因為這樣就建立起了德宗順宗之死和嘉誠之死的聯繫,更強化了嘉誠公主心憂朝廷的性格。另一個原因稍後解釋。】
嘉誠死後,田季安逐漸放縱妄為。
魏博官員丘絳遭貶,途中被活埋。
【這件「三年前」的事在電影裡田季安提過兩次,分別是對夏靖和田元氏說的,可能還是說給暗處的聶隱娘聽的。這說明田季安很清楚丘絳是田元氏派人殺的,而田興很可能再次遭到田元氏的毒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丘絳、田興都是元家的政敵。但,歷史上,丘絳是被田季安活埋的。據《舊唐書》,「有進士丘絳者,嘗為田緒從事,及季安為帥,絳與同職侯臧不協,相持爭權。季安怒,斥絳為下縣尉;使人召還,先掘坎於路左,既至坎所,活排而瘞之,其凶暴如此!」有趣的是,丘絳歷史上真實的政敵侯臧在劇本里也有出現,他的設定是「胡姬舅舅」,離間朝廷和成德的計策就是他獻上並實施的,可見他和元家一樣是抗朝派,和親朝派的聶家、丘絳是政敵。但甥女胡姬似乎倒和聶隱娘十分有緣。】
【之所以推測丘絳是親朝派,一是因為他和侯臧不和,二是因為歷史上他撰寫了《田緒神道碑》,裡面寫田季安「奉貴主慈嚴之訓,光闡前烈」,把田季安的統治合法性歸結為親朝派代言人嘉誠公主的訓導,可見丘絳本人也是親朝廷的。另一方面也看出,丘絳這樣的親朝派在嘉誠公主在世時受重用,但她死後抗朝派的元家勢力坐大,操縱多病而昏庸的田季安,親朝派受到打擊,包括另一個親朝派田興也是,因進諫而被貶、偽裝風痹都是史書里就有記載的。】
【丘絳被活埋事件因為早於電影主體三年,所以鐵定是806年。這個事件在史料中是田季安昏庸殘暴的典型例證,而田季安在嘉誠公主在世時不敢如此妄為,從中可以得出嘉誠去世最晚是806年。結合前面說的806-812年的推斷,不難推出嘉誠去世最合理最確切的年份正是806,一年也不早一年也不晚,編劇設定得非常用功。
【容我說開去一點,瑚姬這個角色很奇怪。在劇本里是「胡姬」,但在電影裡,台詞的字幕是「瑚姬」,片尾字幕卻一會寫成「胡姬」一會寫成「瑚姬」,非常混亂。我們先以劇本為準,如果是胡姬的話,有兩種可能,一是她就姓胡,一是她從外國來,胡就是外國的意思,比如胡蘿蔔。後一種可能性較大,原因在於,第一、魏博等河朔三鎮本來就跟少數民族多有交集,唐文宗宰相牛僧孺曾說:「因而撫之,使捍北狄,不必計其逆順。」意思是只要藩鎮能捍禦華北邊疆的夷狄,他們對朝廷的逆順就不必計較了。所以這個胡姬很可能是魏博對少數民族作戰勝利後擄回的妾。第二、片中有一場田季安和胡姬跳舞的戲,劇本和大綱裡的描寫都是:「雲裳瓔珞的胡姬,領眾伎起舞,胡風胡樂,一派歡放。」說明確實是設定成異族的女子。但如果真是胡姬,電影裡為什麼會多次出現「瑚姬」的寫法呢?會不會是為了過審,必須體現出民族大團結的大好局面才改(但又沒改乾淨)的呢?供大家參考。】
【鑒於胡姬和侯臧的親屬關係,可以認為胡姬是抗朝派的外圍力量,只不過她本人看不出有政治野心,或許是性格原因,或許是民族原因。田元氏對胡姬的恨意不是來自派系,而是來自子嗣。畢竟就算有一天抗朝派把親朝派清洗乾淨,只要胡姬一旦生子,田元氏的地位還是會不穩,因為那時並沒有什麼嚴格的立長不立幼的規定,田季安本人就並非田緒的長子。劇本里胡姬有一句「舅舅告誡過我,不能主公也要,子嗣也要」,可見侯臧非常清楚來自同一個陣營裡田元氏的敵意。】

809年(元和四年)
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掌權。王承宗以治下的德、棣二州歸還朝廷,表示對朝廷效忠以換取節鉞,田季安不滿,讓群僚議論應對措施,是否要從中離間朝廷和成德。田季安叔叔(史上為族叔)田興進諫不要惹怒朝廷,否則將招來大軍。田季安聞言大怒,將田興貶到臨清。
【這一段就是影片裡的第一次開會戲。在「大綱」里,是這樣描寫的:「議事廳召開會議。發言的都是年輕的藩鎮派,內容是會議前就已議定好的方案,召集會議只是告知,然後田季安裁決。 屬於朝廷派的老臣老將們,看在眼裡都明白,只有一個老槓子頭又放炮,那態度,把田季安還當成子侄輩的在訓斥,連朝廷派也快聽不下去。」藩鎮派就是抗朝派,朝廷派就是親朝派。這段話沒有點出兩派的人名,但可以從中看出田季安本人的態度是站在抗朝派一邊。而「劇本」對這一段有更詳細的描寫,跟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幾乎一樣,首先是田季安左邊年輕的判官駱賓不帶立場地說明形勢,然後他身旁的老蔘謀曹俊高聲反對,認為不可觸怒皇帝,這時駱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認為應該挫挫朝廷的聲勢。然後鏡頭轉到田季安右邊,田興發言,和曹俊同一個立場。所以這裡的陣營也很明顯了,曹俊、田興都是親朝派,駱賓是抗朝派,田季安在嘉誠公主去世後也已經明顯轉向了抗朝派。】
聶隱娘不忍殺大僚,道姑嘉信公主命其回魏博殺表兄田季安。
【然後就是影片主體部份。這一年,聶隱娘二十五歲,田季安二十九歲。】
聶隱娘不殺,選擇了歸隱。
王承宗受田季安挑撥,不奉詔,朝廷奪其爵。

810年(元和五年)
朝廷遣包括魏博在內的六鎮討伐成德的王承宗。田季安聽從了屬下的建議,和成德約定佯裝作戰,成德送一城給魏博,既保住成德,又不至於讓魏博對抗朝廷。
【這個計策在接近片尾的那場開會戲裡帶了一筆,但台詞漸漸淡出。】

812年(元和七年)
田季安病重,田元氏召集軍將,要他們支持長子田懷諫為副節度使代理軍務。田季安被遷出軍營,不久病逝,年三十二。田懷諫年幼,魏博大權落於家僕蔣士則之手。蔣不得人心,士卒譁變,擁戴田興,田興於是殺蔣,繼任節度使,送田季安長子田懷諫交朝廷安置,向朝廷表示歸順。
【田季安和他爸田緒一樣,都是三十出頭就病重、暴卒,不免讓人懷疑真實的死亡原因。然而史料里沒有他們父子遭謀害的證據,劇本和電影裡把田緒之死設定成遭元家派遣的空空兒用紙人法術暗害,那麼樹敵無數的田季安會否也遭類似的毒手呢?在此就不作結論了,自己開一下腦洞就好。】
【蔣士則在片中也有出現,就是田元氏的小白臉家奴,並充當田元氏和空空兒之間的傳聲筒。田季安去找田元氏時,蔣士則躲在房間裡,結果被田季安識破,當場呵斥「蔣奴」出來。可以想像,按片中的故事發展,蔣士則的操控者是他背後的田元氏,田元氏背後是整個元家。抗朝派的元家試圖奪權,但不得人心,最後還是田興上位,而田興無論在史上還是片中,立場都是親朝派,所以他掌權的那些年魏博對朝廷非常恭順,「元和中興」的一個標誌性成就達成,嘉誠公主也可以死而瞑目了。】





最後再整理一下魏博內部兩派的人馬——
親朝派:總後台嘉誠公主,明面上田興、聶鋒、曹俊、丘絳,暗地裡聶隱娘。
抗朝派:總後台田元氏,明面上元誼、侯臧、駱賓,暗地裡蔣士則、空空兒、精精兒(即田元氏)。
田季安本人前期傾向於親朝派,後期傾向於抗朝派。
胡姬政治見解不明顯,但她是侯臧甥女,屬於抗朝派外圍。
道姑嘉信公主未參與魏博內部,不屬於以上兩派。她主張暗殺魏博首腦換朝廷安全,屬於暴恐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