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

6.3 / 15,834人    10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舒淇 張震 謝欣穎 妻夫木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5-09-08 00:53:55

李白的《聶隱娘》還是杜甫的《聶隱娘》?


對侯孝賢導演的這部《刺客聶隱娘》,我的看法概況起來四個字:有感無愛。影片稱得上是佳作,但怕還算不得經典。侯孝賢的片子我看得不多,依友人的說法,感覺在侯導的影片中,這部也歸不到最出色一類里。這不是看得懂看不懂的問題。如果按單項來說,我認為本片在導演方面能給9分(10分制),攝影、服裝包括剪輯方面也都很出色,但編劇和另一些方面我恐怕只能給7分——這大概也是影片拿到坎城最佳導演獎而沒得金棕櫚最佳影片的緣故。

影片本身的一些問題我放到後面簡單說。先說最關鍵的,我為什麼覺得《刺客聶隱娘》拍得很好但我不喜歡:因為我認為侯孝賢的處理沒有拍出這篇唐傳奇的神韻!他把一個有道家出世色彩的仙風道骨的飄逸故事,拍成了儒家隱忍思想的沉鬱電影。(感謝老婆的一番分析讓我總結出了對本片的感受 ^_^)打個比方,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被改編成了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味道總覺得不對吧。(關於唐傳奇與道教的關係,有很多專文論述,我這裡也不做學問,就不引述分析了。)

簡單說,我完全理解導演去戲劇性的風格,也很贊同這種沒有強情節強故事的藝術性手法,但是,我不認為以此來處理聶隱娘這個題材是好的選擇。

自然,我同意藝術家有權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改編、拍攝電影。但我認為這就偏離了原作的風格,丟掉了其最大特色:唐傳奇《聶隱娘》是個非常飄逸、神奇、大膽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堅定、有主見、有本事、有神仙氣概的女性形象。讀下來讓人不僅拍案稱快而且心嚮往之。這種唐朝的開明、積極、蓬勃、多元、隨性氣概,沒有在侯孝賢的《聶隱娘》中得到充分體現(當然,侯導展現了其他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我覺得本片沒有拍出唐朝味道的原因,至於說服飾、對白、禮儀等等是否真實還原,倒是末節了。

唐傳奇《聶隱娘》這個故事有相當明顯的道家/道教色彩:1,雖然是個聶隱娘的師傅是尼姑,但文中多有煉丹服藥之事,很像道家——影片中也把其師傅直接變成了道姑。2,聶隱娘既有入世之舉,又有出世之心,行為自由灑脫,有神仙氣概。3,小說中對世俗的描繪點到為止,不涉人倫道德,家國曲直。思想態度更接近老莊一流。

先來看看小說中的主人公。此篇唐傳奇中非常出色的一點是聶隱娘這個角色的獨立自主性:她從尼姑那裡回家後,大膽講出真相,令父親畏懼,從此自行來去,不受約束;自主擇夫,而且找的是個看起來一無是處只會磨鏡子的少年,眼光獨到,也由此能看到她不喜權力金錢,有歸隱出世的態度;不受父親長官的管轄,只相當於其門客,為其殺人時見到對方能力高超,即刻決定投靠——這和其他唐傳奇中如紅線女等人頗為相近:崇尚能力才華、人品風格,不以政治見解或勢力歸屬作為效忠的前提。護主成功後,即歸隱江湖,「尋山水,訪至人」——注意一個細節,聶隱娘在這裡連丈夫都不要了,請主公劉昌裔給了丈夫一個職位,自己飄然離去!

侯孝賢的電影中,首先加入了聶隱娘與被刺殺者田季安的戀情關係,接著又讓田季安的現任妻子田元氏成了精精兒!我很理解這個改編,因為原作的角色之間關係太弱了,放在電影裡誰與誰都沒聯繫,怎麼成?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個很好的設定,尤其是周韻飾演的田元氏與聶隱娘的關係。原作中很明顯能看出,精精兒和空空兒就是聶隱娘的兩個師姐:「尼先已有二女,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不食,能於峭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聶隱娘能在最後決斷先機,克敵制勝,是因為知己知彼。但影片中田元氏與聶隱娘之間成了情敵關係,兩人的決鬥放在聶隱娘刺殺田季安不成之後,這場戰鬥就有了「奪情」的味道。比之原作臨陣變心,改投明主,以身相互,總覺得差了那種英風俠氣、灑脫身姿。同樣的,影片中把空空兒與精精兒的刺殺重心放在了田季安的妾室胡姬身上,固然有背後藩鎮與中央鬥爭以及家族勢力之爭的背景,但仍有很大因素是要歸結到田元氏不希望小妾有子的宮室鬥爭情節上。也讓其格局氣概小了很多。

我最不喜歡的,是把原作中極為精彩的聶隱娘斬精精兒、退空空兒一場改得味道全無!摘原作這一段:

劉豁達大度,亦無畏色。是夜明燭,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良久,見一人望空而踣,身首異處。隱娘亦出曰:「精精兒已斃。」拽出於堂之下,以藥化為水,毛髮不存矣。

隱娘曰:「後夜當使妙手空空兒繼至。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而入冥,善無形而滅影,隱娘之藝,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僕射之福耳。但以於闐玉周其頸,擁以衾,隱娘當化為蠛蠓,潛入僕射腸中聽伺,其餘無逃避處。」劉如言。至三更,瞑目未熟。果聞項上鏗然,聲甚厲。隱娘自劉口中躍出,賀曰:「僕射無患矣。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後視其玉,果有匕首劃處,痕逾數分。自此劉厚禮之。

看這兩段,首先原作中的劉昌裔確實是個英雄人物,不但有神算的本事,還有無畏大度的氣概!精精兒的到來只是前奏,雙方交手全是虛寫,相當於《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這是氣氛渲染。接下來才是重頭戲:聶隱娘先講解來者的厲害之處,告訴主公自己也無勝算,造成緊張氣氛。接著一系列細節描寫,做準備。真正打起來卻又只一筆帶過!如雪泥鴻爪,人家一擊不中早已鴻飛冥冥。一派驕傲無比的大高手風範!讀來讓人心折。這篇傳奇中,空空兒的「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聶隱娘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都帶有老莊的飄然出塵,與世無爭的意味。

電影中的功夫技擊,沒有展現出這種虛虛實實、扣人心弦的戰鬥場面來。精精兒與聶隱娘的對決過於寫實,而空空兒居然變成了一個只擅厭勝之術的妖僧!全無那種自恃身份的大高手氣概。就連聶隱娘的師傅,在影片中也只見其戾氣——原作中開頭即言「年方十歲,有尼乞食於鋒舍,見隱娘,悅之,云:「問押衙乞取此女教。」鋒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鐵櫃中盛,亦須偷去矣。」及夜,果失隱娘所向。鋒大驚駭,令人搜尋,曾無影響。父母每思之,相對涕泣而已。後五年,尼送隱娘歸,告鋒曰:「教已成矣,子卻領取。」尼亦不見。」可見她是覺得聶隱娘有慧根資質,於是便肆意而為。電影中的這個角色顯得入世太深,似乎頗有怨念才會讓聶隱娘必須殺田季安而後快——既然知道聶與田曾有婚約在先,這做法豈不過於狠辣嚴酷嗎?

《刺客聶隱娘》過於突出了聶隱娘的為情所困、隱忍、堅持,其「隱」更接近儒家的家國故事、親愛情懷,最後聶隱娘的離去有一種不得以割棄的態度。而唐傳奇中的聶隱娘則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道家態度,對所有人的態度都相當恬淡。據一細節為例:原作中聶隱娘奉師命去取人性命,雖然「見前人戲弄一兒,可愛,未忍便下手。」但最終還是「至瞑,持得其首而歸。」只不過因為尚有真性情猶豫了。這種真性尚存正是其後來不願對劉昌裔下手的情感背景。真情與殺手本能的矛盾衝突在原作不多的篇幅中反而凸顯得比電影更強烈!聶隱娘從開始時殺人於無形,到雖猶豫但還是動手,到後來的倒戈,到最後的絕塵而去,一步步越發飄逸自由。電影裡聶隱娘見小兒招呼即下樹相見。這種改動增強了影片中聶隱娘這一角色「重情重義」的色彩,而這種情與義,都是儒家風味的,頗符合「仁義禮智信」的原則——換句話說,唐傳奇中的聶隱娘,應該叫「仙俠」,而電影中的聶隱娘,其實是「義俠」。

電影結尾,聶隱娘與師傅一番交手,寧願反抗師尊也不去殺田季安,這既保持了影片中她重情重義的形象,更帶上了為國家安危不願亂殺一人的儒家態度。在此之後,她和磨鏡少年離開,前往遙遠的新羅。更像離開傷心地的逃避。

唐傳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英風颯爽、敢作敢為、功成身隱的聶隱娘;電影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重情重義、心結千千、悵然離去的聶隱娘。並非侯孝賢的電影不好,只能說,她不是我希望或者感覺應該看到的那個《聶隱娘》。

(後面關於影片具體的問題再補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