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晚禾

2015-09-26 07:39:14

信仰的力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作為一部美式主旋律戰爭題材電影,《小男孩》的上映可謂恰逢其時。而這部電影獨特的也是聰明的地方在於,以小男孩的「小」避開了戰爭的「大」。當然,這確實是一部描述戰爭的影片,只不過這樣一部以小見大的「輕」電影選擇在最細微普通的人倫情感處攫取亮點而將其放大到整個人類社會生存處境乃至世界和平的需求上,是它最值得觀賞的地方。


戰爭,親情,信念


關於戰爭或者反戰的影片不勝枚舉,相比於一些直接將鏡頭對準戰場來進行正面描繪題材,更多影片則選擇摒棄戰爭這個大事件而從小切口處入手,將戰時背景下民眾的普通生活作為主要敘述對象,而戰爭戰亂的場面則徹底變成背景或者只在演員台詞中一概而過。這種省略大背景從小事件中挖掘主題的敘事模式顯然更能打動人心。《小男孩》便是這樣一部電影。
    《小男孩》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個最尋常不過的靜謐的小鎮,二戰的背景以及戰爭的進程都是從小鎮人的口中敘述或者報紙上得知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那場著名戰爭,使得小男孩佩珀的父親不得不代替扁平足的哥哥上戰場。8歲的小男孩不是侏儒症,身高卻又不明所以地矮小,所以城上的同齡朋友都欺負他,他的唯一朋友以及好搭檔便是他的父親。後來,小男孩在神父那裡知道,只要自己心懷著芥菜籽般大小的信仰,便能使大山移動。於是他信以為真,以為這樣就能讓自己的父親回家來。神父為小男孩所動容,決定幫助他,給了他一張單子,上面列著六項事宜,分別是:給飢餓的人以食物、給無家可歸的人以庇護、給監獄中的人以關懷、給衣不裹體的人以衣物、探望病人、埋葬死去的人。並稱只要完成這六項,便能讓他的信仰充滿力量,同時,神父還給小男孩列了最為重要的一條:和橋本成為朋友。橋本是在這個美國小鎮裡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唯一一個日本人。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讓父親回家,小男孩開始心懷信仰,孜孜不倦地挑戰著單子裡的一件又一件事。
除了小男孩在神父的幫助下尋找父親回家這條線索之外,本片另外一條隱含的線索則是日本人橋本與小城上居民之間的關係。也代表著日裔移民與美國本土公民之間的隔閡,在戰爭的背景下被非理性而無限放大。當然在這種特殊的時刻,無可厚非,這也是人類最普遍最直接的愛與恨。於是,神父在這裡的角色相當於上帝的天秤,他才給予小男孩這樣一個看起來非常艱難的任務:與山本成為朋友。導演的這一設定似乎出人意料,讓一個交戰雙方國家的子民成為朋友,在國家已是仇敵的大背景下,心懷仇恨的雙方如何能這樣輕率地和解呢?當然,這在唾棄仇罵排斥這位日本人的小鎮居民那兒是不可能的事情,影片有趣就有趣在,它選擇了這樣一個「小男孩」,以孩子的視角去透視戰爭這一主題,本身就容易激起共鳴。在影片的結尾處我們得知了,美國向廣島投下了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在城裡,小男孩也完成了任務,與橋本真的成為了好朋友。通過人性上的和解,戰爭隨之結束,自然而然引導到和平,以及人性回歸這一主題。
    另外說到戰爭,必有骨肉分離之戲,因而每每談及戰爭題材也必有導演會選擇親情這一元素加以渲染表現。本片也不例外,《小男孩》的主要情節結構便是在展開這一家人的親情續寫:小男孩尋找父親是最動人的親情元素也是本片的關鍵線索,其次是母親的支持,哥哥的反對,直到最後被小男孩感動,直到與父親團聚。這些無不在說這「一家人」的故事。只不過導演用慣用的手段將那些昇華的人倫情感乃至社會、國家存亡都埋伏在這尋常不過的面子下的里子裡。

個人英雄主義

除了《小男孩》,該片導演阿加多·蒙特沃德還曾執導過《貝拉》等片,經驗似乎不算豐富,或許保守起見,《小男孩》在處理上也顯得中規中矩。影片的整體色調配上這樣的畫幅比例,都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韋斯·安德森電影風格裡的那一絲夢幻色彩。在主要的情節上,該片也與法國電影《漫長的婚約》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個是父親上了前線,一個是未婚夫上了前線。一個是用信念戰勝戰爭重獲親情,一個是用浪漫的情懷對待戰爭與人生的苦難。兩部影片的主人公在最後都獲得了團聚,同時也都謳歌了人性上的光輝。
其次,《小男孩》中的小男孩為了完成神父列的單子,把一件件看似傻氣的事情都完成了,最後還是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固執地站在海邊,對著太陽方向那邊的「日本」施力,這種傻瓜式不依不撓堅持不懈讓人愈覺可笑可愛到可撼可感的情節又不禁讓人聯想到電影《阿甘正傳》,本片的故事結構及人物設定都雷同於《阿甘正傳》,只不過主人公角色加以替代罷了。最後,這部主旋律電影也有著阿甘式的結局,芥菜籽般的信念最終奇蹟地戰勝了一切。
雖說導演本人是墨西哥人,但是此片卻充滿了一股美國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節,這在好萊塢大波電影中都有跡可尋。在這不落俗套的設置中全片唯獨的新穎點便是這「小男孩」了。
同樣是描繪二戰的電影,另外一部不得不提到的《辛德勒的名單》所呈現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面。直面戰爭並且深入到戰爭本身,不僅是需要勇氣,才幹必然也得與這份情懷相當。大部份聰明的導演選擇如蒙特沃德這樣。史匹柏奉上的卻是一種刺骨的痛,和幾乎令人窒息的人性的凜然骨血。當然,不同的手法必然導致觀感的不同,辛德勒有的是拯救猶太民族的大情懷,小男孩也有著一股家和團員的暖心小情懷。

外來移民

在這裡,不得不強調一下《小男孩》片中由日本演員川田博之飾演的日本人橋本。這種本國與他國的故事同樣也發生在了《廣島之戀》里。作為一名日本移民,橋本在電影中的小鎮裡已經生活了四十年之久,按理說,他早已將自己的生命融入與此。然而畢竟本非同根生,戰局之下敵我分明的立場在美國本土居民中顯然根深蒂固。據史料記載,在日軍偷襲珍珠港時期,美國人對日本的氣憤與恐懼,一股腦兒全發洩到了美籍日本人身上。對日本人進行辱罵和施暴時有發生,聯邦調查局則以美國安全的潛在危險為藉口,搜捕了約15 000名日裔美國人。小鎮居民對橋本的態度反映出了當時美國整個社會對美籍日本人的態度。
另外一方面,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大國,二戰時期在國力損失上較於其他國家本就相對微弱,而二戰的結束,更加速了美國本土多元化的文化發展。隨著種族歧視牢籠的突破以及黑人地位日益提升,美國夢似乎成了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移居美國的一大理由。
影片的後面,小男孩終與橋本成為了好友,小男孩的哥哥以及小鎮的其他居民隨著小男孩的「移山」等行為對橋本的對峙態度也逐漸柔化。面上這是敵我矛盾雙方軟化的過程,其次這同樣可作為美國這一移民大國對外來移民以及外來文化逐漸接納融合的過程之小小縮影。美國之所以強大,不僅是在大戰爭上的較量,也在人與人,本土人與外來人之間的「較量」,所謂和而不同,便是如此。



《看電影》午夜場20150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