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头脑特工队/玩转脑朋友(港)/脑筋急转弯(台)

8.1 / 788,360人    95分鐘

導演: 彼特達克特 Ronaldo Del Carmen
編劇: 彼特達克特
演員: 黛安蓮恩 愛咪波勒 凱爾麥克拉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星塵|虛榮小姐

2015-10-04 22:18:00

一篇有趣的心理學論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頭腦特工隊》的核心創意之一,一群小人在大腦里作為控制中樞指揮人的一舉一動,雖然對於大部份觀眾來說無比新奇,卻並非史上破天荒頭一回。前有伍迪艾倫在六十年代的經典作品《性愛寶典》,後有英國長壽科幻劇《神秘博士》中的執法機器人,然而一個好的創意並不是一部好電影的全部,如何將這個創意的價值以獨特的角度發揮到最大值,才是見真功夫的地方。而這,恰恰是《頭腦特工隊》的魅力所在。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親情,關於自我認知,關於情緒與情感的故事。它居然還是一部趣味盎然的科普電影,完美地以影像解釋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一個心理學學生看這部電影大約會有復習專業知識的似曾相識感,而任何一個關注自我成長的成年人,都會從這個叫萊利的小女孩身上看到童年自己的影子,看到感悟和啟發。整個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萊利的生活展開,從出生一直到萊利十一歲,電影裡的重大危機就是一次搬家,七歲的萊利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城市和冰球隊,因為父親的工作而舉家搬遷到舊金山,新環境帶來的種種困難,讓從小樂觀搞怪的萊利突然變得內向敏感又脆弱憤怒,聽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呢?
電影將人類的基礎情緒具象化為五個小人,快樂、悲傷、恐懼、厭惡和憤怒,快樂是金光閃閃的短髮拉拉隊長,悲傷是藍色散發著幽暗光芒的小眼鏡,恐懼是紫色的竹竿先生,厭惡是西蘭花(有人小時候愛吃西蘭花的嗎?反正我不愛吃),憤怒是紅色的火焰。五個情緒小人住在大腦控制中樞,悉心呵護著萊利。整個故事向所有觀眾展示了一個天馬行空卻又嚴密自洽的世界,在快樂小人英勇救主和萊利經歷成長陣痛的表層故事之下,你還可以從中讀出許多隱藏的資訊,那是創作者夾帶的價值觀私貨。

為什麼我們需要悲傷?
快樂保證你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恐懼使你遠離危險保證你的安全,厭惡讓你具備基本的審美水平,憤怒在你受到侵犯時能夠保衛自己,可是悲傷呢?悲傷的作用是什麼?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們會悲傷?人類進花幾十萬年,為什麼會有悲傷這種情緒保存下來,讓我們流淚哭泣,讓我們抑鬱不想出門,甚至有時候讓我們結束自己的生命,難道這是一個進化的漏洞嗎?一個亟待改正的錯誤?
這也是在影片一開始,金色的快樂拉拉隊長的想法,作為情緒小分隊的司令官,每個小人都各司其職,但是她不知道悲傷有什麼用,她甚至不知道為什麼悲傷會在頭腦控制中樞里。觀眾們大概也會有此疑問,藍色的悲傷每天只是傷感地掉眼淚,躺在地上發出哀嘆,到處闖禍,所有被她觸碰過的金色快樂記憶球都會被「污染」為藍色,變成悲傷的記憶。悲傷有什麼用?
經典的欲揚先抑,《頭腦特工隊》里對悲傷的揚,卻揚得太有水平。一直到影片的中段往後,悲傷才漸漸顯露出自己的作用來。當萊利幼時想像中的好朋友小粉象因為萊利忘記了自己而悲傷哭泣的時候,不管快樂如何搞怪和打氣,都沒法讓小粉象振作起來帶路去可以乘坐思想列車的車站。在這個時候,是悲傷走過去,坐在它身邊,拍拍它的背,嘆著氣說,我明白你的感受。
有時候,真的就只需要那一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理解是對痛苦最好的消融劑。
一篇心理學論文證實,不快樂的人比快樂的人普遍來說更具有同理心,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實驗數據告訴我們,不快樂的人似乎更能夠懂得和體會他人的痛苦,也對此更加包容。
然而悲傷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在快樂和悲傷兩個小人不慎進入丟棄記憶球的管道而離開了頭腦控制中樞的一段時間裡,失去了快樂的萊利變得越來越敏感多疑,生活似乎也一點一點向崩潰的邊緣滑落,為了拯救萊利,剩下的幾個小人把「離家出走」的想法植入控制台,沒想到事情變得完全超出控制,滿心憤怒的萊利決絕地離開了家,頭腦中樞的控制台被鎖死,所有情緒小人都無法再使用控制台,萊利已經完全失控,甚至連趕回頭腦中樞的快樂,被所有情緒小人賦予眾望的快樂也束手無策,這樣的時刻里,卻是一向最沒用的悲傷力挽狂瀾,重新啟動了控制台,坐在正要發車的大巴車上的萊利突然悲從中來,掉著眼淚離開了大巴車一路跑回家。
看起來好像很沒有邏輯,為什麼一定是悲傷呢?為什麼只能是悲傷?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為了塑造人物和發展劇情強行安排的情節,那你就太小看皮克斯了。
電影固然是現實生活的簡化,這一情節卻是有跡可循並且符合邏輯的。在萊利的生活和情緒一步步跌倒谷底的時候,所有的個性小島都崩塌了,可以說萊利的世界完全崩潰了。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但影片中的萊利切切實實地關閉了自己的所有情感,拒絕感受自己的任何情緒,快樂也好,憤怒也好,恐懼也好,厭惡也好,在這時都無法阻止她離家出走,她與那個內在的「自己」完全失去了聯繫。然而悲傷,看起來最沒用的悲傷,只會闖禍的悲傷,卻是最強大的情緒,在這個時候,只有悲傷能夠打破控制台的封鎖,使萊利重新有了情感,使她重新感受到,「自己」。
悲傷是人性的最後一道防線。
然而這終究是一個童話,快樂最後發現她最珍視的快樂記憶之一,所有的朋友和父母陪在身邊的美好回憶,卻是因為萊利輸了球以後的悲傷。快樂說:「他們是因為悲傷才來的。」這更像是創作者對孩子們的一個美好祝福,在你悲傷的時候會有親人朋友陪伴著你,他們會因為你的悲傷而來到你身邊,讓你快樂。真是一個正能量滿滿的設置。

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記憶,不完美的自己
影片開始的時候,萊利是一個完美的小女孩,誠實,善良,積極樂觀,愛搞怪,給身邊所有人都帶來快樂,擁有幸福的家庭,美好的友情,善於打冰球。萊利的世界也是完美的,大部份記憶球都是代表快樂的金色,支撐萊利五座個性小島的核心記憶球,也都是金光閃閃的快樂——記憶造就個性,又是一個心理學基礎知識。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情緒小人們會把全天產生的記憶球(絕大部份是代表快樂的金色)通過管道輸入到長期記憶區儲存起來,這時候快樂會說:「又是完美的一天!」
然而世界是不完美的。
當萊利發現這一點的時候,快樂消失了,每一個新產生的記憶球,變成了紅色,紫色,藍色,綠色,獨獨沒有快樂。一點一點的,金色的核心記憶球也變了色,支撐在快樂的記憶之上的五座個性小島(家庭,友情,冰球,誠實等等),逐一崩塌,萊利的原本美好的世界分崩離析。直到影片最後,萊利放棄離家出走,回到家哭著告訴父母自己的心聲,一家人坐在地板上抱在一起默默流淚,一個新的核心記憶球產生了,而這一次,這個核心記憶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顏色,平生第一次,萊利產生了混雜了多種情緒的記憶。
這個記憶球,是金色與藍色相間,是一個既快樂又悲傷的回憶。這個記憶球,讓萊利長出了新的代表家庭的個性小島,一個更大更堅固的個性小島。
這就是成長,成長是崩塌,痛苦,和重建。成長是接受一個不完美的不是純金色的記憶,是第一次懂得五味雜陳的感覺,是明白生活里有快樂也會有悲傷,是學會接納悲傷就像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是在不完美的記憶球之上建立起一個更堅強的自我。
世界是不完美的,沒關係。
萊利長大了一點,在影片的結尾,萊利還是那個快樂搞怪,家庭幸福,會打冰球,擁有很多朋友的小女孩,只是更成熟了,並且擁有更多更大的個性小島,更加豐富因此也獨一無二的性格。萊利新的記憶球,大部份都是混合了好幾種顏色,而在此之前,一個記憶球會從金色變成藍色,一個記憶會從快樂變成悲傷,卻始終只是單一的,看起來金光閃閃很美,卻是一個建立在對不快樂記憶的否定之上的假像。新的多色的記憶球,代表著萊利接受了生活與情感的複雜本質,然而她仍然是一個快樂的小女孩,並且擁有著更加堅固的快樂。
影片末尾,快樂說,萊利已經十一歲了,還能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呢?她可想不到,後面還有青春期呢。但是萊利已經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五個情緒小人和平共處,合作無間,完整地接受了自己的萊利,在青春期恐怕還會有幾座個性小島會崩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個性小島,但毫無疑問有了如此良好人格基礎的她能夠應對人生路上的任何困境。青春期的萊利,也許會是續集?真想知道那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片中向觀眾所呈現的,遠遠不止文中所提到的這些,造夢工廠,潛意識深淵,思想列車,抽象思維,記憶倉庫,每一個情節設計都閃耀著絕妙的光芒。對於有心的人,這絕對是能看上至少兩三遍,還能發現新啟發的電影。我們的情緒是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什麼洗腦神曲總是循環播放,你會不會記得很多沒用的東西,這是一個資訊量爆棚的電影。最後的最後,對於筆者來說,《頭腦特工隊》用整部電影傳達了這樣一個甜蜜的資訊:
在你的頭腦里,有一整個世界在照顧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