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73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半逗

2015-11-10 07:24:18

淮南為橘 淮北為枳


很久前看過十二怒漢,這幾天看了十二公民後又溫習了一下。在十二怒漢中,我可以感到那種很純粹很強烈的正義感、使命感。跳出個體,這種正義感、使命感只有在法制、民主、平等的社會環境裡才能更好體現。十二位陪審員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職位,有股票經紀人、有推銷員、有鐘錶匠等等,無貴賤之分,他們經過了控辯雙方認可,履行自己神聖的職責。影片的主線緊緊圍繞證據是否有效而展開,當8號陪審員以及眾人逐漸發現了證據的疑點後,鐵證變成鐵篩,從而不能斷定嫌犯有罪。影片的巧妙除了通過對話將各項證據抽絲剝繭,並且利用情緒的波動、伏天的氣溫製造怒值,再來一陣大雨降溫,最終回歸理性掃除偏見。此外,影片不在於證明嫌犯是否有罪,只是用心說明證據是否有效,在無罪推定的法律體系下,頗具法律意義。而且,十二位陪審員的表演都比較出色,因為這些角色本身在道德方面沒有瑕疵,所以演出方式很生活化,整部影片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即使有一些似乎脫離主題的對話,也很自然並且收得很快。

至於十二公民,首先像是一場兒戲,脫離實際遠矣。劇情設定高等法律院校某班的西法課掛科同學補考,居然要求學生家長來根據同學的模擬庭審表現行陪審團之職責,這是何德何能問誰考誰呢?同學們能否及格是怎樣和這個陪審團的判定掛鉤的?從紙面上看,鐵證如山,流程合法,辯方也已盡力而為,判定有罪是最合適不過的結果,輕輕鬆鬆,大家開心,何必胡攪蠻查浪費時間,這是幫自家孩子過關,不是送別人孩子去死,毫無道德良心上的壓力,毫無行駛正義的必要。而且為了強湊十二人,小賣部老闆、學校警衛也來湊數,這是過家家嗎?我看這是檢察院和學校教授為了驗證檢方觀點聯合整的一場好戲吧,把個學生家長搞得群情激奮,從而歌頌了檢方的邏輯能力和洞察能力還是高人一等。

其次,影片像是一個包子,想把各種餡料包進去。嫌犯是被親生父親拋棄的富二代,1號是個缺乏控制力的年輕人,2號是個膩到噁心的老好人,3號是個對兒子恨鐵不成鋼到極致的計程車司機,4號是個富商乾爹,5號是個受冤做過班房的人,6號是本片中無足輕重的醫生,7號是對社會不滿但還是會卑躬屈膝的販子,8號行本職工作,9號是一個經歷過風雨的老者,10號是一個痞氣十足並帶嚴重偏見的房東,11號是學校警衛,12號是保險銷售。從而把各種社會問題標籤注到影片自己身上,有富二代、不孝、弒親、包養、仇富、文革、冤獄、子女教育、小販、城管、房東、河南人等等,並且在很多時點做了擴散齣戲,再硬生生靠演員來一句「不講了」扯回來,導演蛋疼否?最後還要包一個和諧社會主旋律的外衣,看著終有些發毛。可見,影片中的法律問題無法談論太深,因為那個螺帽對的不是這個螺母,只能加點情懷作為補充了。

再次,影片想兩面討巧,又要舞台劇的好處又要電影的好處,可惜1+1未必等於2。就影片的內容,如果作為舞台劇,倒是比較合適(雖然還沒看過國內的舞台劇版本)。舞台劇能減少影片中很多畫蛇添足的情節,不需要空間變化,不需要時間穿插,故事情節和舞台劇表演的張力能夠有效製造戲劇衝突,演員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能極盡發揮,甚至能與台下觀眾互動,讓觀眾獲得現場感和不斷變化的同理感。可這是一部電影,而且不是科幻不是穿越,是一部理應嚴肅的法律電影,片中的京城痞氣、地域歧視、仇富心態使整體格調過於市井,與原作出自內心的道德力量相去甚遠,這種表演還是更合適在舞台上進行,而非在大螢幕中。電影基本成了這齣舞台劇的紀錄片。當然,以韓童生、何冰為首,諸位老師的表演是很好的,我相信他們在舞台上會做的更好,帶領觀眾一起入戲。寫實作風電影的表達,應通過各種手法形成波瀾不驚但暗濤洶湧的感覺,舞台劇則基本由演員個體來主導,需要表現需要誇張。

另外,本片真的有不少畫蛇添足的事情,尤其片尾「一個月後真兇落網」毫無邏輯可言。按照中文的語義,真兇落網就說明原來被抓的是「假凶」。這是嚴重誤導觀眾,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原來的嫌犯不是「真兇」,所有的情節只是在說證據不足以證明原來的嫌犯是「真兇」,導演編劇你最後妄下定論,有沒有一點法理素養?

國內電影的通病之一就是缺乏專業性,所以,無需嚴謹的青春校園愛情片、秀腦洞的喜劇恐怖奇幻片、只需要抱大腿的主旋律片充斥螢幕。當然,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沒有那些觀眾就沒有那麼大量的腦殘電影。所以,本來想給這部電影一顆星,但是害怕這種高分電影的守護者,還是給兩顆星吧!

附:無他,只是覺得換了環境,故事就要變了,變得是否合適,還看編劇導演功力,我覺得本片改動還是牽強了一些;另外,改編後的故事最好用舞台劇體現,戲劇衝突更直接,演員的表演也更有發揮之處,觀眾也更具有鑑賞力。顧言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