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 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8.8 / 2,326,816人    139分鐘 | 15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大衛芬奇
演員: 布萊德彼特 艾德華諾頓 海倫娜波漢卡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5-11-15 06:53:41

從《搏擊俱樂部》到IS恐怖份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2015年11月13日,巴黎;2001年9月11日,紐約。無須多言,看過新聞的朋友都明白發生了什麼。這是一場針對平民的恐怖屠殺,基地組織式微,但IS接過了恐怖主義的邪惡衣缽,按照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說法,11.13事件掀起了一場針對IS和恐怖主義的戰爭。

IS是「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縮寫,全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ISIS),阿拉伯國家和部份西方國家稱為「達伊沙」(DAESH),是一個賓·拉登都覺得太過殘忍的極端組織(詳細分析的話,其實不是「殘忍」,而是IS過於極端的意識形態,這裡的差別暫且按下不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在佔領了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部份領土後(上圖綠色地區),IS宣佈按照伊斯蘭教法建立「伊斯蘭國」,其領導人巴格達迪自稱「哈里發」,下面這個就是IS的「國旗」,簡單粗暴,上面的文字據說是「真主以外,別無他主」,看起來令人不寒而慄。

「伊斯蘭國」不被全世界任何國家承認——整個IS按照嚴苛的遜尼派原教旨法則建立,按照IS的意識形態,他們也不能承認任何其他國家,他們的「哈里發」巴格達迪(下圖戴著粉色迪士尼手錶的這位)每年至少要發動一次「聖戰」,IS不能有穩定的國境線,而且IS的信徒們將敘利亞的大比丘地區視作「最終聖戰」的場所,狂熱的期待著在這裡全軍覆滅被「敵人」殺死然後迎來某位「救世主」降臨人世……

詳細的IS介紹,推薦看文末的這篇《ISIS到底要什麼?》,長文,但很有資訊量。IS很殘忍,「根據《古蘭經》」恢復了奴隸制和十字架釘刑。不過跟基地組織等其它恐怖組織不同,IS居然對歐美的年輕人有極強的吸引力,隔三差五我們就能看到西方年輕人偷渡到敘利亞加入IS的報導,以致於在澳洲等國家,公開宣稱自己要去敘利亞是違法行徑。

2014年,一位澳洲籍的IS分子在推特上發佈了一張照片,照片上,他7歲的兒子提著一顆人頭——來自一位被害的敘利亞政府軍士兵,這位IS父親自豪的炫耀:「瞧,這是我的兒子。」

 此事引發澳洲輿論大嘩,這其實是IS現狀的一個典型反映,據說現在IS陣營中有數千位來自西方的年輕人,曾有一位來自英國的25歲IS分子安瓦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家的生活很簡單。我有車。但問題是,你不能在家鄉信仰伊斯蘭教,因為那裡到處都是邪惡,有戀童癖、同性戀、犯罪和強姦。當ISIS的黑色旗幟飄揚在唐寧街上時,我就回家。」

安瓦爾的話代表了加入IS的西方年輕人的普遍心理,他們很多人甚至不會說阿拉伯語,但這沒關係,IS會給他們槍——據說一對年輕的瑞典夫妻來到IS,男的領到一支AK-47,女的拿到了一支手槍。

為什麼這麼多生活優渥穩定的西方年輕人跑到窮鄉僻壤來加入IS?要知道,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包括不少中國人都夢寐以求移民到他們的國家去,而他們居然連命都不要的跑出來!原因很複雜,而其中很核心的一點就在於,這些年輕人在家鄉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沒有歸屬感。來到IS,他們能感到一種「純淨」的激進情懷,讓生命突然變得亮起來,而且一言一行都要在伊斯蘭教法的規定之下,「看不到」頹廢叛逆和社會醜惡現象。

這種思潮在當代西方青年中並不鮮見,有部著名電影《搏擊俱樂部》,反應的就是此種心態。大衛·芬奇恰到好處的傳達出了帕拉尼克原作中的精神,讓我們回顧一下《搏擊俱樂部》中的經典台詞: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已經被物質奴役了。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裡,你才真正的活了起來。搏擊俱樂部只在聚會時存在,就算是我認為打得很棒的人,聚會結束後,也會馬上改變。在俱樂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剛來俱樂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圓潤,幾周後,就像雕刻過的木頭。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沒有痛苦和犧牲,就沒有收穫。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pissed off.
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衣服,於是拼命工作買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拋棄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種能力看透並拋棄,不在乎失去一切。

已經足夠了,如果加上極端宗教主義的說辭,這些話幾乎就是IS面向西方青年們的一份招募書。對這些青年而言,他們衣食無憂,有著令中國公民普遍艷羨的高福利(譬如前述的瑞典),對他們來說,旅行說走就走(每次去西方已開發國家辦簽證的經歷都讓我覺得極為不平等),於是,對IS的「愛情」也就奮不顧身了。

就像《搏擊俱樂部》中布拉德·皮特嘶吼出來的那樣,他們什麼也不缺,什麼也不愁,「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而且他們曾經「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扎克伯格只有一個,那是他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他們「非常憤怒」。

還記得《搏擊俱樂部》的劇情嗎?男主角經歷嗜睡症和人格分裂的折磨後,赫然發現自己建立了一個席捲全美的地下無政府主義組織「搏擊俱樂部」,他們在地下車庫自殺式的相互搏擊,進而在全美國到處放炸彈,影片的最後,男主角牽著愛人的手,看著眼前一棟棟大樓在爆炸中轟然倒塌……

按照現在的標準,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麼?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麼?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麼?

「搏擊俱樂部」的憤怒一旦遭遇到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攛掇,不就成了IS?「激情」能賦予loser們(也是包括我的絕大多數人)生命的「意義」。一百多年來,這幾乎是全部激進政治的心理脈絡,從紅色高棉到伊斯蘭國,都如是。

還記得1960~1970年代席捲全世界的青年激進運動嗎?1968年的五月風暴,是的,在巴黎,「革命師生」們對抗資產階級政府,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築起街壘,展開巷戰;在日本,溫文爾雅的女學生領導著「赤軍」殺人越貨,槍擊警察局,甚至準備刺殺天皇……推薦三聯書店版的《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對那個年代的青年運動有著比較細緻的分析。

某種意義上,IS的這些年輕人們就在沿著他們叛逆父輩的道路行進。當然,恐怖主義必須譴責,恐怖份子必須消滅。而且IS要比激進左翼青年們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也許。

網際網路+的時代,IS也在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他們用推特、臉書、Instagram等眾多社交媒體帳號,甚至設計出了自己的 App:

 
我們經常能看到IS分子們在社交媒體上晾曬自己的照片和宣傳主張,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IS的頻道在宣講其思想並「招聘」,而且IS熟諳網際網路金融,甚至通過網際網路發佈了世界上第一份恐怖主義組織的年報,告訴支持者自己買了多少軍火,搞了多少爆炸案:

 
這些社交媒體在我們國內是看不到的,對於所謂「言論自由」的保護,甚至已經成為IS的一把保護傘,究竟該怎麼看,暫且不論。

我很喜歡《搏擊俱樂部》,大衛·芬奇拍的很棒,我也對現在的生活不滿,並時時感到憤怒。我會精心修飾自己的言行譬如談論電影和搖滾樂以便於讓猥瑣肥胖的我看起來酷一些,可能更利於釣到美女,同時我又有點厭女,但我不反對同性戀,不信仰任何宗教,如果有移民去已開發國家的機會,我會認真考慮。

重要的是,我容忍惡,我覺得這個世界不夠好,但我不相信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一個天國——無論是教法的還是主義的。讓激情和憤怒就待在藝術的領域裡吧,千萬不要引申、昇華,世俗的就是世俗的,超越的理想主義觀照一下即可,切莫落實。看《搏擊俱樂部》可以,玩搏擊俱樂部就要進監獄了。

《ISIS到底要什麼? 》 http://site.douban.com/139820/widget/notes/6511372/note/485689630/

【微信公號:moviedianying】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