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師父 The Master

师父/师傅/TheFinalMaster

7 / 1,648人    109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廖凡 宋佳 蔣雯麗 金士傑 宋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鹿蜀

2015-12-01 09:57:35

過渡時期的武俠


過渡時期的武俠:《師父》影評 感謝李劼、馬慶雲、劉少軍、亓冠奇幾位老師的指導、點撥 徐皓峰老師的小說《師父》早有閱讀,今天再看電影版《師父》,略有思索。簡單一說。由於媒體有意無意的貼標籤,不妨以武、影、史、文四方面分析欣賞。 武 不少愛好者看到戚繼光、王宗嶽、孫祿堂等前輩文字,多似有所得、亦喜歡聯想結合演繹評書完善自我所謂武學觀。依此完善出的,前有成語邯鄲學步,當下日本有部並不出名的漫畫《腦內格鬥》專有提及、姑且不表。以一個略訪過高友的愛好者而言,將「武」符號化、複雜化以光大門派本無可厚非,但說到底真的功夫永遠都是身上的事兒、個人的事兒。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萬遍其理自現——身子明白了,再捋捋道理,是正常的。先販段子典故唬住人,再儘可能往繁雜處解釋的思路,是混江湖的習性。 從《師父》中出現的八大兵器可見徐老師對不同兵器的瞭解是有的,在最後一段的對戰爆發,不同兵器的用法、對招拆招都呈現了出來——但為什麼那麼多種兵刃和用法那麼多人的表情、語氣、動作都一模一樣?須知所有兵器都是手臂的延伸,順勁拿化。拳理即器理、看用器之人功夫之高低。李小龍的電影對戰,就是功夫的對戰。不同功夫、不同流派在服裝、打法、表情攻防選擇上均大不相同。武術多是表演,功夫則為時日累計。李小龍真實的功夫不同使得電影精彩紛呈;《師父》裏武術的不同則只是視覺形貌之不同。 徐老師是個非常受新生及研修大師班學生們喜歡的大課老師,從效果而言非常成功。但若依此將課堂上的武、先生口中的武林不小心被年輕人們都當了真,似不妥當、亦遠離育人之初心了。 (倘各大電影學院能單開堂武術的選修課,讓各派拳法真正傳人閒來以身作則對練教授指導一二,無論從強身健體角度還是真的文化流傳方面乃至提升精神面貌層次,都該是件大功德。) 影 電影開篇和小說開篇一般好,簡潔、生動、有活力。之後便是個「破舊」的長故事。規矩似代表傳統、外來師徒似代表新的文明。每個環節似都值得按下暫停仔細分析,於是看著很累。 不單觀眾累,演員、人物,整部影片也是壓抑著的。無論兩個天津女人還是兩對師徒都被「規矩」套著亦步亦趨。女人是為了守前夫的業、等歸來的兒;男人是為了爭自己口氣、光耀了家鄉門派。一切外向慾望。然後軍界來了,髒水終於兜不住一盆潑下。稀裏嘩啦打成一片。姑以為雖素材博雜、道理警句過多,但成片還是可以不那麼累人的。思索因由,可能如下兩點: 1、質感 僅從攝影和電影音樂而言,《師父》在國產片中當屬上乘。而從觀眾觀影方面,正常觀眾是奔著功夫電影、武俠片兒而來。武俠電影似乎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儘可能把握好武俠精神的精華,這是本;二是儘可能發揮電影藝術的視聽作用。優秀的武俠電影理當是兩者的平衡統一。 《師父》在武上下了大功夫:不同拳種、兵刃的出手、角度、模式;人與人征殺的欺心詐意、表裏不一都倒了出來。但是俠缺失。功夫片也好、武俠片也罷。動作是呈現、俠意才是精神。每段武打確實都有因由有前後,但沒有核心的氣來貫穿,實在有點矽膠娃娃之嫌。 2、剪輯 以完整精氣神要求創作初期的創作者們,確似好高騖遠。故不妨說點技術工作。若攝影、音樂、演員均為一流職業者,成片是否就肯定順暢得當呢?當然未必。電影殺青只是開始,後期的剪輯才是成片完整的真正開始。在眾多素材中做取捨、重新擇出一條(或多條)更清晰故事、更深刻的人物出來。再儘可能自然的以正常健康人脈搏節拍碼出,才可能一氣呵成。導演本身親上剪輯臺的最大好處是保留了更多的氣、最大的壞處是無法克制做不了減法。後期的放縱,難為了節奏,難受了觀眾。 史 拿民國說事兒似成為當下流行,而流行起來最快的自然是影視。至於根由,少有同輩同行正經思索,不妨一探。 清末民初的變局,其實是對商周之交的歷史回應。彼時文化、文明衝突遞演不斷,東西思想碰撞不休,是思想大變革的時期。而也正是那時,武俠小說逐步脫離開評書先生們的章回體演繹,開始步入文學範疇。由於審美傳統的缺失,導致中國文學傳統亦總無法進入存在層面——僅止於生存之籌畫、世俗之功用。 在小說上這種生存之道的體現則是:要嘛聚焦廟堂紛、爭充滿陰謀詭計以陰柔見長教唆坑蒙拐騙(《三國演義》);要嘛忘情於江湖造反、盜賊作亂以忠義為名宣揚奴才哲學的草莽傳說(《水滸傳》)。在近代武俠小說上這種生存之道多是墨家後人:出自底層社會、影響著文人雅士們的墨家們腳踏實地、平易近人。從中產生的俠義群體(俠客),是自古百姓的精神標高。也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狠毒婦人心、無毒不丈夫之類下三濫厚黑原則明顯對立著的存在。雖距離人的尊嚴、悲憫的情懷、高貴的心靈,君子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底線——即存在意義上的審美仍較遠。但確實在更加開始關注著個體的自由了。 在彼時大變革之下的江湖理應同社會、文字一般更激盪、更自由更接近全國開辦國術館、全民尚武精武體育的面貌。而非文人藉由文字得意或者失意的表白和渲泄。自古的詩言志,從不是自憐自泣的哀歌。 文 徐皓峰老師目前最好的文字,姑以為是報告文學《逝去的武林》和《道士下山》裏的序。目前文章看來徐老師對純記錄和中短篇的把握能力還是有的。而對女性的關注、刀劍術法的脈絡剖析傳承亦有過人之處。 《師父》的文章通篇齊整、簡潔。從徒弟出頭出、到徒弟強回結:結構清晰。從詠春師父算計天津徒弟起,到軍部徒弟暗算恩師結:對照得當。中間穿插的幾個不同民族的好看女人、小狗少年仔既是作者個人喜好,也為沉悶、虛偽、冰冷男性「規矩」世界點燃情色暖燭。寫武術的小說,必定要有生硬的東西,拿「妓女」意向的柔軟來中和一下,是個巧妙、機智的套路。 僅以文字尤其小說而言,在徐老師的文字裏我只能看到過去、過往、無奈。如米蘭昆德拉先生所說:好的小說應當是橫跨過去抵達未來的橋樑,那麼徐老師的《師父》也好《劍士柳白猿》《倭寇的蹤跡》也罷,都還只停留在身後。如以林語堂先生言:「最好的文字當是自言自語自說自話的,次一點的是對一個人悄悄說」,林先生未說的再次或者才是滿腔話語要剖給大眾吧。——當然,能把身後芸芸寫得這麼好當然也是值得廣大文藝愛好者們膜拜的了。必須肯定。 每一個認真的書寫者當然都會去嘗試各種題材、體裁、長度。有些只會發表很小一部份、有些運氣特別好、都發表了出來。以流行小說而言,我們都是徐老師的粉絲。而且要堅持粉下去。 我們當下的所認為的武,往往都是受到大量近代武俠小說影響。由於更好的文化的傳承缺失又陽亢般將俠偉大話、把武神話化,和西方的超能力等量齊觀。但西洋、東洋對格鬥、搏擊的基本普及遠較我們「俠以武犯禁」「全民禁武」等習慣、恐慌要做的自然長久。由於無知導致了的狂熱往往更加激烈而表象——一點就著、一燒就火、一紅就紫:完後拉倒期待著下一次狂嗨。 感謝網路、電視等媒體。徐皓峰老師現在儼然成為了武俠的一個新的圖騰和標誌。被人頂禮膜拜固然是好,但學人、影人們若能純從武、影、史、文等最簡單的方面直接自我思考,會發現在李小龍、金庸的「純武哲」「純文史」的道路後,還有更加紮實久遠的出路,徐皓峰老師可能只站到了某個交叉口。往前一步兩步的路程才是略有責任感的同行們理當著重思索的。 畢竟,香灰容易上揚、金砂難於篩淘。 [img=1:C]光感世界 用文字解毒 以映像塑美[/im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