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12-20 23:03:20

自然的美麗,如詩如畫——北美新片《丹麥女孩》漫談



這部影片的題材是關於首位變性人的故事,聽起來艱辛痛苦,但是導演:湯姆.霍伯,在開篇的處理上,用丹麥的郊外風景鋪滿鏡頭畫面,開闊的海岸、沉寂的山脈、鄉間的樹林,帶領人們一覽男主角艾納的家鄉。最後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景畫面:艾納家鄉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著光禿禿的五株小樹。這裡是艾納作為一個普通男孩兒的童年記憶,是停滯不前的不斷回望,也是畫家艾納的內心圖景和靈感來源。



一首悲情的敘事詩

導演:湯姆.霍伯說,這部影片人物的物理改變,要簡單子人物內心的轉變。這意味著,故事的邏輯成為了第一要素,也註定了導演的故事,要從預先鋪墊開始,再起承轉折,之後經歷質變,再到尾聲結束,這也引來一些外媒對影片講故事的方式略顯平庸的詬病。不過通篇看下來,導演似乎並沒有把心思和時間,花在講故事的方式和出其不意的效果上。而是在試圖用影像,一路帶領觀眾,理解感受那些自然的美,其中包括了丹麥原生態的風光、哥本哈根的小鎮生活、男主角艾納的真誠勇敢、女主角格爾達的堅強可愛。

造物主是公平的,生物、動物和人類,都是同樣的美麗,那些與生俱來的美,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人類的天性也是一樣,女人的天性令丈夫艾納在轉變過程中,經歷痛苦,卻也綻放美麗。這一切都是悄然發生的,就像自然界的四季變換,斗轉星移。妻子格爾達發現並目睹了這一切,她感受到了丈夫的魅力,超越性別,她成就了艾納做莉莉的心願。而導演只是把這個過程,事無鉅細的呈現出來,真誠、動人,無所謂出挑的手法、意外的轉折,無關於他人的偏見與排擠,更重在於個體的靈魂,經歷自我懷疑、慌亂不安、找回自我的心靈旅程。這樣的內心戲,通過艾納的行為語言,妻子格爾達的回應,外界幫助的尋求,不斷的演變推進。影片的節奏猶如駛出港口的帆船,不斷在海面上搖曳,直到確定了航線,決心永不返航,向著彼岸勇敢前行後,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和風暴,觀眾們陪著角色們,一個接著一個的經歷並感受,同樣期待著抵達彼岸的那一天。



已經有這兩部成名作《國王的演講》和《悲慘世界》的導演:湯姆.霍伯,曾一再說,自己很看重故事,偉大的故事經久不衰,呈現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整部兩小時的《丹麥女孩》看下來,即便是落入傳統的套路,他也全不在意。影片由丹麥風景開始,亦回歸同樣的風景結束,讓艾納一個人的童年回憶,變成了妻子格爾達的無限追憶,在艾納童年玩伴漢斯的陪同下,格爾達終於見到了之前丈夫不斷作畫的湖邊風景,走上了山巔,看到了廣闊的海灣和壯麗的山崖,那一條絲巾的飄走,似乎是格爾達刻意忽略的,這是莉莉送她的禮物,她希望莉莉可以在風中自由的飛翔,即便是下輩子也好。

高級的布光場景與服化

整部影片,無疑是一首悲情的詩歌,風景如畫,很多室內佈景和道具,都參考了上個世紀30年代的油畫,來進行場景復原。由於夫妻兩人的職業都是畫家,他們房間的畫室,透著明亮的自然光,這使得影片的內景和外景,近乎都是偏白色的光亮,不加重事物本身的色彩,而是還原自然的狀態。這樣樸素泛白的室內,人物的服裝從女性的寬鬆睡袍、到精緻裙裝,都是牙白、草綠、灰藍、深棕,附著暗花圖紋,形成一種美術上的高級灰色調,乾淨雅緻。



這次的服裝師,仍是與導演在《悲慘世界》中合作過的Paco Delgado,使得由埃迪.雷德梅恩飾演的前後兩個反差巨大的人物,在女性著裝一面,並不令人覺得妖艷。1926年的丹麥上流社會,藝術家們的沙龍和酒會上,既有光鮮的女郎,也有得體的紳士,然而從莉莉第一次的女裝亮相開始,她的服裝從不艷麗奪目,卻同樣散發著女性的魅力,深色的面料,細小的蕾絲,加上埃迪.雷德梅恩自身女性角色的揣摩轉換,自然的流露出人物的美感,即便將略顯高大的莉莉放在女人堆里,她的狀態依然是可愛的,是依偎在格爾達身旁的羞怯女伴。



人物內心的起承轉折

相對的,影片中莉莉的妝容卻是艷麗的,本人膚色偏白的埃迪.雷德梅恩,在從丈夫艾納向莉莉轉變時,需要用化妝來掩飾自己的男性面容,凸顯自己的女性身份。眼線的勾勒,紅唇的塗抹,一舉一動,都是艾納的享受,似乎之前他手握畫筆的技藝,都是為了給莉莉上裝而練習,第一次就可以畫出細膩圓潤的線條,毫不偏離的唇際線,這一次不再是帆布上同樣的風景畫,而是完美的呈現出自己的美。影片同樣通過這一橋段,梳理艾納演變的內心邏輯,自從莉莉拿起了眉筆和唇膏,艾納就永遠放下了畫筆。影片還特意安排了格爾達央求莉莉,希望她拿起畫筆創作,而莉莉卻說,她想不起童年的風景了,不想再做畫家,只想做個女人。這時艾納已經起身離開了,莉莉則大步向前,擁有了新的生活,她開始寫作,書寫自己心情。



關於這裡主創們曾提到,原型人物在日記里,就是這樣的記述自己的心情和經歷,也是這樣,不斷完成自我理解的過程。而在妻子格爾達來講,需要同樣的理解過程。觀眾們也是一樣,在那個醫學領域不夠健全,同性伴侶也不被接受的年代,艾納的問題顯得很特殊。必須在精神領域、同性愛慕和性格認知三個問題間,區別開來。所以,影片中有很多對白,是幫助觀眾和角色一起,建立共同認知的。雖然起初的模特裝扮,異裝癖好,都可以初見女性心理顯露的端倪,但是在於妻子格爾達來講,她無法理解在丈夫身上發生了什麼。

而最開始艾納的回答是,他也不知道,只是有的時候,身體裡的人不是他。這時他還沒有確認自己內心的想法,而當他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遮掩住男性特徵的身體,令他看到了真正的自己,那個自己本該有的樣子。此時,他認識到自己應該是女人。在這之後,面對妻子的質問,他回答,莉莉是我的夢,她一直在那裡。而妻子格爾達也本能的意識到,丈夫不是人格分裂,而是從頭到尾他和她都是一個人,只是她裝在了錯誤的身體裡。這也是為什麼她可以握著丈夫的手,對醫生說:「我也相信(他是一個女人)。」的原因。如導演說述,格爾達很聰明,之後一下子就意識到了。



而莉莉第一次女裝,遇到了同性愛慕者亨里克,兩個人的接吻,讓莉莉第一次流了鼻血,而之後第二次去亨里克家坐客,對於亨里克的越界舉動,莉莉產生了極大的反抗心理。這裡已經開始在清楚的說明,艾納雖然跟亨里克接過吻,但是艾納不是同性戀。在完成第一次手術後,莉莉經常去見亨里克,而她對格爾達說,她和亨里克之間就只是朋友關係,而亨里克得知莉莉在醫生的幫助下,把自己變成女人後,吃驚的表情,成為了全片唯一的冷笑點。手術後回到哥本哈根的莉莉,如獲新生,她是百貨商店裡受歡迎的香水導購,有著女性同事,男性朋友,這樣的生活令她自信,令她想去完成最後的手術。到此為止,人物的轉變,從內心到外表,從一條線,到兩條線交叉轉換,再歸一的過程,完整而流暢。



妻子格爾達的情感聯繫
 
艾納起初作為一個性別認知障礙的個體,一旦他發現自己身體的異樣,這將是不可逆的心理反應,他會極度厭惡現有的性別特徵,這也導致了他之後和格爾達的婚姻,走向了名存實亡。如果莉莉想完成心願,她就必須抹殺艾納,奪走格爾達的丈夫,接受生理上的手術,徹底轉換性別,讓生理特徵和心理認知統一。影片名為《丹麥女孩》,自然是只第一個變性人,成為莉莉的「女孩」,但是影片中,另一個女孩,妻子格爾達,也是名副其實的「丹麥女孩」。

正如莉莉所說,是格爾達造就了莉莉,成全了莉莉。是她先用畫筆發現了莉莉的美,打造了莉莉的形象。之後又接受莉莉的存在,成全莉莉的心願。由艾麗西亞·維坎德飾演的妻子格爾達,戲份之重,是同等重要的女主角。而影片故事線索,隨著丈夫艾納的轉變展開,而情感連接,則一直是靠著格爾達與丈夫之間的情感延續。從結婚六年的甜蜜夫妻,到幫助丈夫的耐心妻子,再到支持莉莉的堅強後盾。



她目睹了丈夫女裝下的痛苦,看到莉莉穿著男裝的勉強,接受丈夫的離去和莉莉的一切。從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愛情,到與莉莉之間的情誼,她從未拋下任何一個人,即便她也想留住丈夫,然而她卻看不了莉莉哭泣,因為她知道,這個身體裡是同一個人。而莉莉也愛著他,才會勉強自己的穿上艾納的衣服。只是艾納已經回不來了,意識到不能給格爾達孩子的莉莉,是更加難過的。

影片中兩個人這樣的相愛,是令觀眾動容的關鍵。變性人自身的心路歷程,只是影片的一條主線。而與妻子格爾達之間的感情線,對白與眼神的交流,相互的央求和支持,失去丈夫的痛苦,主動將丈夫推開的成全,其變化過程更加細膩。影片中格爾達從一個依賴丈夫的妻子,到獨自面對事實,接受現實,承受一切丈夫的痛苦,她做到了無數妻子、朋友、知己之間,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

艾麗西亞·維坎德在片中,最令人震動的,不只是預告片裡,面對醫生的哪句:「I believe it too.」,情緒更加真實的宣洩,是在她的畫展沙龍之後,面對漢斯的追求,她是抗拒的,她內心中的自己還是艾納的妻子。她的第一反應是恐懼來自他人的邀請,而當她回家看到莉莉,做了一桌子的晚餐時,她是崩潰的。她希望看到丈夫艾納,渴望丈夫回到自己的身邊,保護自己。所以她對莉莉,大喊,希望她嘗試一下,讓艾納回來,她需要她的丈夫。這段哭花的妝容下,艾麗西亞·維坎德演繹的格爾達,是真實脆弱的,像個一直以來無處發洩的小姑娘,可憐的令人心疼,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央求丈夫回來。



在之後莉莉完成第一手術,生活好轉之後,對她說自己早晚也會搬出去,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格爾達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不但失去了丈夫,就連莉莉也無法一直待在自己身邊,所以她才無比的需要的漢斯,那個關懷她,也關心艾納的朋友。由馬提亞斯·修奈爾茨飾演的漢斯,那句低沉篤定的:「Let me help.」,試問又有幾個女孩能夠拒絕。馬提亞斯·修奈爾茨的沉穩形象,將漢斯這個童年玩伴的角色,演繹的十分憨厚,自信。撇開了趁虛而入的嫌疑,他只是盡力的幫助朋友,看到艾納後,更加憐惜格爾達,無法控制的愛上了她,無論格爾達說什麼樣的氣話,他都毫不介懷,總會在關鍵時刻出現,給她依靠,感人至深。影片也隨著漢斯帶著格爾達,回到艾納的故鄉而結束。



講述情感故事,是導演:湯姆.霍伯的拿手好戲,在丹尼·科恩的掌鏡,亞歷山大·迪普拉的原聲配樂下,影片悽美而悠揚。第一次觀看就被人物和情緒渲染,一雙眼睛看不過來,只覺得目眩神迷。而第二次觀看,更深地體會了人物的內心,悲傷的心緒難以抑制。直到第三次觀看,才會更加超然的感受到,三位主人公之間,珍貴的情誼和愛戀。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這段經歷,這段情感,才被今人用電影的方式,講述了出來。即便輿論紛紛,劇本和選角上挑戰重重,但導演:湯姆.霍伯堅持要完成這部作品,相信他看到了故事之中,值得被講述的部份。



在看這部影片的前後,我總是忍不住去看舞蹈家金星的人物訪談,即便現代醫學下,他依然承受了50%的手術風險,還留有輕微的後遺症。可想而知,世界上第一例手術的風險和之後的傷痛,沒能度過第二次手術的莉莉,是不幸也是幸運的。雖然沒能完成做一個真正女人的心願,但是她是滿足的,她一路與格爾達經歷了最可貴的情感,從夫妻到閨蜜,每次她睜開雙眼,望向這個世界,格爾達都在她身邊,而她最後含笑的說,我能感覺到,我終於成為我自己了。在溫暖的陽光下,莉莉如大自然創造的一切,那樣獨特,那樣美麗。這是導演:湯姆.霍伯帶給我們的敘事詩,一點傷感、一點勇氣、一點真誠,如詩如畫的電影,令人如痴如醉,難忘丹麥,更難忘丹麥女孩。



2015年12月20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Dreamers電影評論:原創作者聯盟成員
動畫影評俱樂部成員 部落格:小玄兒的電影漫談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掃瞄下面的二維碼
訂閱我的 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支持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評論